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唯物辩证法大纲》4.1.4.3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2023-11-21 14:08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涵义,已经说过了。那么,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第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任何矛盾的不可缺少的属性,只有同一性而无斗争性或者只有斗争性而无同一性的矛盾,都是没有的。

  只要是一对矛盾,它的双方就必定是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即是说,双方之间存在着斗争性。然而只要是一对矛盾,它的双方又必定是互相联结、互相贯通的,即是说,双方之间存在着同一性。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1]没有斗争性的同一性,只能是僵死的“自我同一”,这样的同一性,只存在于形而上学者的观念之中,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同样,斗争性也不能离开同一性,因为“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2];两个没有任何联系的、不相干的东西,是谈不上斗争的。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分析和处理任何矛盾的时候,必须同时注意这两个方面,在斗争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斗争。列宁关于“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的提法,正好体现了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不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这种关系,就不能理解什么是矛盾,就会在实际上导致取消矛盾的结论。

  形而上学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上的错误之一,就是在看到同一的地方看不到斗争,看到斗争的地方看不到同一。我党历史上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者在处理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问题上的错误,单从思想方法方面说来,就属于这种性质。无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是由当时的具体条件所规定的矛盾同一性的一种特殊形式,无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寓于这种具体的同一性之中。右倾机会主义者从同一性中抽掉了斗争性,把统一战线理解为无斗争的联合,结果是放弃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把统一变成了混一,这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错误。“左”倾机会主义者则只看到无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斗争,而不懂得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斗争必须寓于统一战线这种具体的同一性之中,否认了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结果把民族资产阶级推到了敌人那一边,孤立了自己,这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错误。这两种错误,都曾经给中国革命造成很大的损失。毛泽东同志反对这些错误思想,他一方面指出在当时的具体条件下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方面又强调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同民族资产阶级进行必要的而又是适当的斗争。历史证明,这种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第二、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如前所述,同一性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矛盾双方因一定的条件而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种情形是矛盾双方因一定的条件而各向对方所处的地位转化。在第一种情形下,事物表现为相对静止的状态,即量变的状态;在第二种情形下,事物表现为显著变动的状态,即质变的状态。矛盾的同一性究竟是表现为共居的情形还是表现为转化的情形,是要取决于具体条件的。在某种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表现为共居的情形;在另一种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表现为转化的情形。这两种情形所需要的条件是不同的。无论是共居的情形还是转化的情形,都只是暂时的状态,都不能贯串于矛盾发展史的全程。任何一对具体的矛盾,其双方总不能一直共居下去,也不能一开始就互相转化,总是要先经过共居,然后才发生转化。正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的任何一种情形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所以说,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矛盾的双方。在无产阶级的力量还没有壮大到足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的条件下,矛盾双方的同一性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居于资本主义社会之中;在无产阶级的力量足够地壮大,而无产阶级的政党又采取了革命的而不是机会主义的斗争策略的条件下,无产阶级就通过暴力革命面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这时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就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地位的互相转化。显然,这一对矛盾的同一性的上述两种情形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为什么说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呢?

  相对静止和显著变动是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所谓相对静止的状态,就是矛盾双方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的状态,也就是矛盾同一性的第一种情形。所谓显著变动的状态,就是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状态,也就是矛盾同一性的第二种情形。相对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变动的状态,“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3]。这就是说,矛盾同一性的第一种情形和第二种情形都是由矛盾双方的斗争所引起的特殊状态。显然,这两种状态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然而引起这两种状态的东西,即矛盾双方的斗争,却“存在于两种状态中”[4],“贯串于过程的始终,”[5]因而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换句话说,矛盾双方是采取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的状态进行斗争,还是采取互相转化的状态进行斗争,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然而只要是一对矛盾,它的双方就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斗争,这却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究竞是采取共居于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状态进行斗争,还是采取互相转化的状态进行斗争,这要取决于具体的条件,因而是相对的;然而不管是在无产阶级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的时候或者是在这以前,这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因而是绝对的。

  毛泽东同志说:“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6]

  这条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相对静止的状态都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而运动则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因为所谓相对静止的状态就是矛盾双方因一定的条件而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的状态,这种状态不过是矛盾同一性的一种情形,是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的。归根到底,这种状态要被矛盾的斗争所打破,变到显著变动的状态即矛盾同一性的第二种情形,并经过这种情形而达到矛盾的解决。懂得了这条原理,我们才能够避免思想僵化,才能够击破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例如,在观察世界革命问题时,我们就应当看到,目前资本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的情况,帝国主义压迫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情况,都是矛盾因一定的条件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的情况,这种情况是暂时的而不是永久的。在这种统一体中,矛盾的双方的斗争是从来没有停止的。归根到底,这种统一体将被矛盾的斗争所打破,无产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将打倒帝国主义的压迫。现代修正主义者把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帝国主义压迫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情况说成是永恒不变的东西,硬要革命的人民停止斗争,同剥削者、压迫者“和平共处”,以便把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统治千年万世地保持下去,这正是把矛盾的共居状态绝对化、把同一性的一种情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思想。这种完全错误的形而上学思想,是为他们的反动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注:

[1]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08页。

[2]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08页。

[3]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06-307页。

[4]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07页。

[5]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07页。

[6]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07页。

《唯物辩证法大纲》4.1.4.3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