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召集令”,集度汽车离量产还远吗?
早在1月26日,集度汽车宣布完成近4亿美元的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百度和战略合作伙伴吉利共同增持。融资后,集度将持续加快研发与量产进程,首款汽车机器人概念车将于2022年4月在北京车展上发布,量产车型将于2023年上市。集度首款汽车机器人量产车的内外饰,以及所有零部件的设计也已逐渐进入量产模具开发阶段。

2021年1月,百度李彦宏宣布造车;3月,集度成立并获得超3亿美元启动资金。时隔仅10个月,集度再次获得新一轮融资。凭借首创的软件集成模拟样车SIMUCar(Software Integration Mule Car)研发模式,实现了软硬件并行的多线程高效开发。仅用9个月的时间,集度就成功融通了城市域、高速域的自动驾驶功能,提前验证了其安全、可靠的量产L4级自动驾驶能力。

2021年3月,百度集团联合吉利集团投资成立汽车机器人创业公司集度,由夏一平担任首席执行官,集度致力打造汽车机器人,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智能电动汽车。6月,集度首次提出面向L4的智能化电子电气架构JET;7月,集度造型设计完成,进入工程开发阶段;8月,集度与宁德时代、大陆集团与禾赛科技达成战略合作;9月,集度 SIMUCar路试曝光;11月,集度 SIMUCar进入动态测试阶段,同期发布成为高通第4代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8295的国内首发公司;12月,SIMICar实现高速、城市双域智能驾驶,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

“百度+吉利”两大巨头组合而成的集度汽车品牌,其目的是为百度打造一款具备L4级自动驾驶能力的智能化汽车。
而近日,百度在北京设立了集度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集度科技”)总部,落户北京亦庄经开区。与集度汽车的合资身份不同,集度科技是百度造车领域的独资公司,主要以智能汽车技术供应商的身份为集度汽车输送来自百度Apollo技术。

集度汽车新一轮融资的顺利完成,加上集度科技总部的设立,让集度汽车在智能汽车的研发与量产进程上按下加速键。
抢占蓝海 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
2021年是新能源汽车再度爆发的一年,也是各大科技公司向未来智能汽车领域转型的一年。目前在新能源车与智能车领域都踏足的“蔚小理”——蔚、小、理已成为智能汽车的代名词。但智能汽车不等同于新能源车这个概念,其高科技与互联网属性的壁垒让科技巨头们纷纷获得入局的通行证。
首先是百度与吉利联手成立集度汽车;360投资哪吒汽车成了有话语权的大股东之一;小米则在北京建厂,华为联手赛力斯打造全新品牌AITO,互联网企业开始风风火火地投入到造车行动中。除此之外,还有OPPO、字节跳动、索尼、苹果等互联网科技公司,其最终的目标都是瞄准智能出行。

而拥有百度地图作为出行数据与流量入口的百度,在这块应该说是占得先机。早在2017年4月19日,百度发布了一项名为“Apollo”的新计划,意图向汽车行业及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伙伴提供一个开放、完整、安全的软件平台。而百度ACE交通引擎是由百度Apollo发布的一种智能交通的综合解决方案。

百度称其ACE交通引擎利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驾驶、车路协同、高精地图等新一代技术,将推动基础设施智能化、交通运输装备智能化和和出行服务便捷化。
可见,科技巨头们对于智能出行和智能车的理念已然与新能源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不同。对汽车的理解更加关注智能化,如人机交互、智能座舱等等;对出行的要求更高,如运用5G互联网的L4级自动驾驶等。

据悉,集度汽车首款车型也是“Buff”叠满:能够拥有L4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人车交互及语音语义的精准识别;汽车可以根据用户使用习惯来进行自我学习和迭代,不断优化自动驾驶级智能座舱体验。
在2021年百度Create大会上,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将旗下集度汽车定义为“汽车机器人”,其特征概括为“自由移动、自然交流、自我成长”。这意味着,汽车机器人不再是基于新能源基础之上的代步工具,而是可以交互的智能机器人。

上述种种高科技的话术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从当前的信息来看,集度汽车给人们留下了不少想象空间。但真正要量产落地,这些所谓的高科技还能保留几成,值得探究。
今年1月,集度宣布具备L4级自动驾驶能力的汽车机器人2023年上市,搭载英伟达DRIVE Orin自动驾驶SoC。值得关注的是,集度在国内造车新势力“军备竞赛”中,拥有许多领先优势。比如在智能座舱供应商上,集度选择了5nm制程工艺的高通第4代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8295。该解决方案是汽车行业数字座舱解决方案的最新标杆。

再比如,在去年12月公布的一段视频中,集度SIMICar在全长25公里的测试路线上,完整测试了红绿灯识别、直行、右转、有保护左转、通过丁字路口以及上下匝道等自动驾驶场景。

测试历时40分钟,途径39个城市道路路口、55个人行横道、30个红绿灯,在13公里的城市道路和12公里高速道路上,实现了4次左转、5次右转和4次上下闸道,跑通了全部自动驾驶场景。

在2021年12月27日举办的的百度Create 2021(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表示,集度汽车机器人的产品理念是“自由移动、自然交流、自我成长”,具体表达形式为:2021年11月,集度智能驾驶负责人王伟宝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曾表示,集度的车是业界最强算力,配激光雷达。交付后的车会持续迭代和进化,能力不会停止增长。
底气足 成立三年就要量产
可以说集度汽车的成立时间并不长,从百度宣布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到联合与吉利汽车合资成立了集度汽车,前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2021年6月份,集度汽车首次提出面向L4级自动驾驶的智能化电子电气架构JET(扩展工具套件)。同年7月8日,集度汽车称,其首款汽车造型设计完成,进入工程开发阶段。同年8月25日,集度汽车与禾赛科技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称,双方将通过深度合作打造更安全、更高效的智能驾驶系统。

同年9月,集度汽车集中进入SIMUCar路试阶段。SIMUCar实际上就是模拟的原型车。对于智能电动汽车,软件在汽车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复杂度也越来越高,基于传统燃油车逻辑,先底盘再软件的研发过程适用度不高。
而后的11月份,集度汽车称SIMUCar进入动态测试阶段,同期发布成为高通第4代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8295的国内首发公司;12月,SIMICar实现高速、城市双域智能驾驶。而在今年1月,集度汽车便宣布具备L4级自动驾驶能力的汽车机器人2023年上市,搭载英伟达DRIVE Orin自动驾驶SoC。

自成立以来,集度汽车迄今尚不满12个月,“未满一岁”的集度汽车的效率可谓迅速。但原型车毕竟不是整车落地。而集度汽车一直宣传的2023年便要量产上市,无异于“三岁”不到就要去跑步,完成难度在整体智能车行业中也是屈指可数。对此,集度汽车CEO夏一平曾表示,集度汽车是站着巨人肩膀上的。
这里的巨人,第一个便是AI平台百度Apollo。百度Apollo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一直处于全球第一梯队,前面也介绍过,百度已经通过旗下出行类APP的数据,累计超过1800万公里的测试里程,并还在不断快速增加。

根据Autocarweekly在2021年底整理的头部科技类企业汽车专利数,百度在汽车相关专利、自动驾驶相关专利和V2X(车用无线通信技术)相关专利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
而吉利汽车的加入让集度汽车没有生产制造方面的顾虑,吉利浩瀚SEA架构是吉利汽车历时5年时间打造,投入超过180亿元,以硬件层、系统层和生态层构建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布局。此前吉利汽车曾对媒体表示,浩瀚架构重新定义了软件汽车的研发周期,或将软件开发的时间缩短50%以上。
背靠百度与吉利汽车,这也是集度汽车宣称将在明年完成量产的底气。但集度汽车从团队到产品,都要另起炉灶,团队的搭建或成为是否能按时完成量产交付的关键因素之一。
京沪双总部广发召集令
企查查资料显示,集度汽车在2021年6月7日于上海完成总部注册,注册地点为上海市嘉定区汇荣路468号。而近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官网刊登的《2021年度工作总结报告》的日常履职考核事项完成情况自查表显示,百度在京已完成“集度科技有限公司”工商注册,在京设立总部。届时,百度造车项目同时在北京和上海形成双总部战略。

对此,集度汽车表示,“上海和北京目前是集度汽车业务的两个重要战略中心城市,基于企业当前业务需要,两地设立公司,可便于在全国范围内吸收人才。”
根据北京市2021年发布《“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新能源智能汽车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鼓励国内外新能源智能汽车整车厂在北京投资,亦庄新城22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在内的区域都被划成了政策先行区。
集度汽车并不会选择在“现成”的极氪智慧工厂生产,而是会借助吉利旗下上海华普位于上海金山区枫泾工业园区内的闲置产能进行生产。集度汽车的工厂,或落户上海枫泾工业园。而拥有成熟汽车产业链的上海嘉定,在引入汽车投资上同样动作频频。根据上海市嘉定区的规划,2025年前,嘉定区新能源汽车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
从团队来看,百度在造车方面确实“缺”人。集度汽车在成立之初只有不到10个人,CEO由夏一平担任,其曾任菲亚特克莱斯勒亚太区智能车联事业部负责人,摩拜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而根据集度汽车官方信息,2021年11月份团队扩充到600人左右。

之后,百度后续没有公布过集度汽车和集度科技具体的团队规模。不过从招聘信息方面可知集度求贤若渴,接连放出近300个职位。

在团队规模上,集度汽车与造车新势力仍存在明显差距。据蔚来汽车公布数据,截至2021年末,蔚来员工数量超15000人,其中研发人员4809人,总员工人数相比2020年增长95.9%;而理想汽车在此前公布的研发团队人数超过3200人;小鹏汽车在2021年第三季度机构调研中表示,公司研发团队在2021年底将超过4500人。
集度汽车未来要完成整车设计、软件开发、试制试验、再快进到整车落地、量产。团队人数如果不足,在两年时间内完成量产交付颇具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