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二季BD付访谈第一卷:剧本篇
首先解释为何是二季:因为一季是DVD版,暂时没找到资源。。。

系列构成:高山克彦
---在开头就挑明在原作游戏最后才说明的“两个音羽”的实际情况真的是很惊人。
这个是在写好一部分剧本的时候判断下来的,按故事构造来看,这个设定本来在一季末尾说明感觉会好,也容易与二季的剧情联系上,但当时因为没有二季的预定且游戏的后篇还没有发售,因为会剧透的原因最后没有做成。现在和之前不一样,因为是将过去的夕和优子与现在的久濑和瑞希以“时代”变换舞台,所以最后说明的话对故事剧情没有助力,会变成简单的设定说明,而且还有可能让观众更加混乱。这样的话就在开篇说明设定,让居住在两边的人物登场不会造成剧透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描述故事。
---与原作在故事分割上的不同,造成了叙事技巧也有了变化。
是的,因为本季比起上一季玩过游戏的观众会更多,所以做出惊喜的效果也会减弱。本季因为没有了不能剧透游戏的制约,变为在游戏基础上进行重编的方法论,这次在“深”的部分有所改变,不过在“范围”上没有变化。因为要把为了让游玩中感到有趣而作的游戏作为动画考虑,所以在同样立场上用不同的视角来做改编是我自己很在意的一点。因为一季里并没有这样做,所以为了不让二季在变换的过程中出现大幅偏离原作的情况,执笔难度很高。
---具体来说有什么样的不同?
游戏中玩家是作为主人公不断发生事件来产生有趣感,而动画里需要把这些按客观视角表现,这是很大的不同。
---把凪和明良等配角的出场增加也是因为这样的不同吗?
是的,将游戏的第一人称视角转化为动画的第三人称多视角后,自然的他们的出场就增多了。
---尤其是凪,完全变为了象征整体展开和剧情的“客观”视角角色
她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角色,也同时是连接南与北的角色,全部的人员关系都有联系的位置。这是继承了优子在一、二章和夕在第三章的角色定位,因为两人在这季的故事里是中心人物,所以二季中只有凪能担当这个位置了。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大沼监督说“凪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角色,想增加她的出场”这个要求。明良的话,游戏中因为是夕的第一视角所以是很难深挖的角色,不过动画容易表现所以也增加了相关内容,把明良的两面性和夕作为表里对照的位置,也是对夕的角色再进行挖掘。
---对比构造是从一季延续下来的作品魅力点,在一季的册子中用“分型构造”来描述。
这季是在一季的构造上,是在比对比构造更上位的视角进行的构造。在二季描述两个故事间相似地方的同时,在一季和二季的故事间也按着对比构造在做。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了这么构造出更大的故事架构,在开头说明设定是必要的。
---这样整体故事的轮廓和作品的主题有什么关联呢?
嗯,最后的故事展开会让一些观众觉得是对一季主题的否定吧,其实这是在一季的结论基础上再放入的。。。就在现在先说明吧。
---还有,大沼监督对剧本上还有什么重要的要求吗?
有说过“要比起上次更加有带动感”“让观众投入的更深”这些话,经过一季后我也有了“还能继续”的手感。还有就是,经过一季的制作后我这里也看到了大沼监督演出的方向性,所以剧本书写上也按着这些方向做了变动,像书写方式到场景间的变换,构成的方式都是按着交给大沼监督的前提去写的。
---具体来说有什么呢?
首先明确大沼监督想要重点展示的部分,然后为了突出这些地方尽量削减其他的部分。影像上就是为了突出关键部分的印象,会让关键部分之外的部分都是静止的。因此,虽然作为剧作的构成,但大量省略了逐渐搭起对话的过程,作为代替将需要展现的部分尽量多的展现出来,成为这样特殊的剧本。
---后面内容里也会有很“突出”的地方吧。
那个场景是从游戏中很多地方挑选出台词放入的部分,为了达成监督的想法,终稿相比初稿整整多了两三倍的分量(笑)。

---从高山先生所有的工作来看,本作是能作为不寻常的一次工作看待的吧?
是,不过很有意思,毕竟对于这样的动画就想这么去做。其实很希望接的每个作品相对其他作品都是不寻常的。
---在本季同期播放的动画里(食灵-零-),“高山先生做系列构成的作品中要小心惊喜”的话也在动画迷间流行起来了。
(爆笑),那应该不是我的错哦。。大概(笑)。还有,我也没有特意为了震惊而去写这些展开,一直都是定好全体的大纲后,思考为了之后的展开所以要在前面做出惊喜留下印象的。对“ef”也是一样,全部都是为了必然而做的惊喜。
---那在最后请对通过DVD/BD观看的观众们对后面的展开做一句留言。
虽然说应该没多少人,不过还是要请看完第一季再来继续,虽然二季的制作上是按着单独看也能结束的方向去做,但合起来一起看会更有效果。已经观看过一季的观众们,如果能在观看第二季前重新复习一遍的话我觉得会更好,能感受到统括整两季的大框架的话我会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