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汉服现代化”

2021-05-05 15:00 作者:剑木杉  |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典型的形制派,我往往是对改良派一笑了之的。倒不是反对改良,而是因为改良派往往空谈“改良”,空谈“现代化”,却很少提出具体方案,不去说到底如何改。既然头脑里没有具体的方案,那这样的呼吁到底是在追求什么?至少可以说,他们对汉服运动的某一处有所不满,但是具体不满哪里,他们自己也说不太清楚。现在想来,这之中或许隐藏着汉服运动当前遇到的重大障碍。

  1. 失真、猎奇化的“古风”

我们今天在荧幕上看到的某些少数民族服饰,充斥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微妙感,花里胡哨甚至光怪陆离。在淘宝上,那些打着中国风旗号的男装,没有那种怪异,但也是大多半土不洋、不堪入目。在汉服里,又有一类服装被与其他汉服区分出来,称作“影楼装”。

这种“民族风”、“中国风”、古风,是否应该质疑?

花里胡哨、光怪陆离

影楼装何以成为“影楼装”?是因为它以“演戏”为目的被创造出来,要迎合观众的刻板印象,刻意去追求某种风格,进而甚至可以抛弃审美,得到一个怪诞的结果。

同理,少数民族服饰原本恐怕也不是这样,但当它们越来越脱离生产、生活,而用于旅游业的宣传,开始回应人们的刻板印象,就完成了一个类似的过程——某种意义上的“东方主义”。

东方主义,原意是指西方对东方社会文化、语言及人文的研究,亦可译为西方作家、设计师及艺术家对东方的模仿及描绘,也可以指对东方文化的模仿及描绘。20世纪以来,用东方主义形容西方对东方的研究是有负面意思的,大意是指该研究者抱著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帝国主义态度来理解东方世界,又或是指外来人对东方文化及人文的旧式及带有偏见的理解。

东方主义,与真实的东方毫无关系,但既非纯粹虚构,又非自然存在,而是人为构造出来的异域。

其实中国主体社会看待****也带有一种东方主义的眼光,甚至可以说,看待自身的传统文化都带有东方主义——把现代与古代割裂开来,然后幻想出一个虚构的古代。这种“东方主义”追求着一种猎奇、刻意的古风,这种古风远离现代,甚至同时在脱离真实的古代...

汉服不够现代化的地方,主要不在于形制,而在于形制以外的几乎一切,在于人们的认识里存在着一种现代对古代的东方主义。

2.汉服与“古风”的关系

现在的我们,应该追求的是现在的汉服,还是过去的汉服?是求进步,还是求退步?毫无疑问是前者。

可实际上,我们是怎么做的?

一边越来越深地给汉服打上“古代”的烙印,一边夸耀着这样的烙印向现代的民众宣传吗?

笔者是一名建筑学学生,在建筑的设计中,如果刻意地追求某种风格,那就会跌入风格主义的陷阱,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微妙的。风格,应该从各种内在的因素中自发地形成,而不是先有风格,再去编造拼凑内在的因素。如果要在服装上套用密斯·凡德罗“少就是多”的理念,那更是应该批判“本来应该没有纹饰,为了追求风格非要纹上点什么”的怪习气。遑论在真实的古代,繁琐的装饰本就不常见。

曳撒、贴里确实好看,但是到今天还在饰蟒纹、着护腕也是确实离谱。无论明的皇帝,还是清的皇帝,都不复存在了,谁来给你发蟒袍?绣个镰刀锤子都比这靠谱。汉服的文化气质,由此被异质化,进而越来越接近cos。当汉服被打上古代的烙印,就难怪现代的民众一边欣赏它,一边又在敬而远之。尽管,这烙印根本是不必有的。

无论是买家秀还是卖家秀,举刀握剑是很常见的,更有甚者抄起了弓箭——汉服本不是cos,这却要硬生生把汉服逼成cos。当然,不该用一己私愿去捆绑他们,他们喜欢怎么玩是他们的事,笔者的目的,是自己的事。汉服的现代化,应当从这些可见的地方开始思考,而不是紧咬着形制。在亚文化化和cos化下,汉服形成了圈子。这不是坏事,因为至少是从无到有了。但圈子再大,也只能是圈子。是不是该迈出下一步了?

抛弃掉风格主义的累赘,汉服失去的只是枷锁,得到的...未必能得到整个世界,但也会比现在充实不少。

论“汉服现代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