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0省份北方仅剩两席,北方发展为何连西部都不如?
2022年各省GDP公布后,排名前10的省份,北方仅剩下山东、河南两席,其余八席皆被南方省份瓜分。差距更大的是城市,北方仅北京一座城市进入前10,其余九城皆在南方。
在东西差距缩小的同时,北方开始掉队了,与南方差距越拉越大。
中学教科书上,曾列出过“中国三大差距”,它们是: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和东西部差距。其中,东西部差距凸显出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90年代中期,我国为争取以“发展中国家”地位入世,接待了一个WTO的考察团。考察团在看过东部的上海和深圳后,质疑说:“中国确实不是发展中国家!”
陪同考察的领导急了,连忙把他们请到了西部。看到东西部巨大的贫富差距后,考察团才写了一份赞同中国以发展中国家加入WTO的报告。
从此,“东部富、西部穷”成了国人固有的印象。

但纵观2022年各省的GDP排名,“东西差距”正在被“南北差距”取代。以重庆、四川、贵州、陕西为代表的西部各省正快速崛起;北方各省,除了北京外,集体下滑。
从历史表现看,40年前,中国经济20强榜单上有11座北方城市,南方稍微劣势一点;40年后,20强中有15座南方城市,5座北方城市,南方已取得压倒性优势。
如果把中国分成东西和南北两个维度,分别去比较的话,会发现一个更有趣的现象,如图:
10年时间,西部GDP增长了10%,几乎与东部持平;北方GDP则下滑了8%,只剩37%,竟与10年前的西部情况相同!
北方“西部化”,西部“南方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再举两个南北差距的例子:
第一、中国最富裕的区域在东南,最穷的区域在东北,同为东部地区,只仅因南北之差,发展状况天差地别。
第二、去年,北方省会太原市的GDP为5571亿,江苏省县级市昆山GDP为5006亿。一个北方省会的GDP和一个南方的县级市差不多。
这十几年,北方各省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会不进反退呢?
第一点原因是北方各省的历史包袱重。
众所周知,我国的煤炭、石油资源,大都集中于北方。
在天然资源的加持下,建国初期,我们把苏联援助的重工业大部分放在了北方,尤其工业基础好的东北。南方除了一座上海,几乎没有重工业集中的城市。
等到改革开放,经济从计划向市场转轨时,由于技术差、成本高、没销路,这些重工业变成了北方各省市的包袱。

南方各省没有这些烦恼,可以轻装上阵,用政策、财政等手段全力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这些民营小厂显然更能适应市场经济。
与此同时,北方各省在“保国企”和“促民营”之间来回摇摆。东北有很多领导是从各大国企中提拔上来的,他们对老东家充满感情,在民营与国企之间,他们多数会选择国企。
国企是要用财政来支持的,厚此薄彼,东北的民企自然竞争不过东南的民企。
第二点原因是资源型城市的破落。
如前文所述,北方多煤多油适合发展重工业。一批资源型城市跟着拔地而起,如产石油的大庆、玉门,产煤的山西、鄂尔多斯、鹤岗。
改革开放后,这些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也不错,毕竟石油、煤炭是硬通货,无论是民营还是国营的工厂都要买。
可随着资源枯竭和绿色转型,北方的资源型城市日薄西山。

玉门市挖不出油了,13万人跑掉了11万;鹤岗房价崩了,一套房子的价格比不上深圳的一平米;鄂尔多斯盲目扩张城市规模,造了一座鬼城,迟迟等不到外来移民;山西的煤老板,不再嚣张,在煤价的震荡中苦苦挣扎。
北方的资源型城市,除了卖资源外,找不到新的增长点。
南方的反例是深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革开放之初的深圳,得到了诸多特殊优待,也是一座“资源型城市”。
等到2000年后,全国都开放了,“特区不特”的尴尬笼罩着深圳人,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把这种尴尬推向了高潮。

谁也没想到,深圳人发挥了创新精神,背靠着广东产业带,把自己升级成了一座科创之城:大疆、腾讯、华为、中兴等高科公司相继壮大,让深圳摆脱了“吃政策”红利的外贸模式,晋升一线城市。
第三点原因是北方少了些培养大企业的土壤。
明清时期,山西没有煤矿,晋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建立起了一个“白银帝国”,他们骄傲地说:“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
百年后,山西没有晋商了,只有煤老板了。他们开着豪车奔驰在北京的街头,搂着女演员,四处投资影视剧。煤矿的生产效率、安全状况,全不关心,反正一铲子下去就有钱,躺赚。
浙商、粤商没有资源,辛辛苦苦创立的企业时刻面临残酷的市场竞争,做大后又怕被时代抛弃,不停地更新技术、进入新的行业。正如任正非时刻在思考华为前进的方向,一年到头没有休息的时间。
这就是企业家精神。各地都可以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但不是每个地方的人都有企业家精神,环境是硬件、精神是软件,一个地方想要发展得好,二者缺一不可。

北方多了些官本位思想,少了些企业家精神。
在以上三点的影响下,北方各省正面临人才和资本都向南方流动的局面。北方不但留不住资本,连人都留不住了。
北方仅有北京、天津、郑州三座城市的人口净流入进入全国前10,其余7城全在南方。
人是用脚投票的动物,哪里经济发达?哪里生活条件好?哪里收入高?人口会自动向这些区域流动。北方人口的流失,恰恰是北方衰落最好的注脚。
山东省贵为北方第一经济大省,GDP排名全国第三。但山东的第三与前两名广东和江苏差距越来越大。
山东GDP输广东1.7万亿,输江苏1.3万亿,显然广东和江苏处于第一集团,山东属于第二集团。
山东省干部感叹说:“江苏渐行渐远,浙江越追越近,发展形势逼人,竞争态势逼人。”
如果山东被浙江追上,全国GDP三甲,可全是南方省份了。
作者:江左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