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教考衔接”的“教”是一线教学的“教”,编教材咖的不要凑热闹了。

2023-07-29 10:05 作者:薮猫文理学院666  | 我要投稿

         高考比喻剧组的话,那么命题中心的学科秘书是总导演,命题组是大男主女主角,编《课程标准》的专家就是编剧,语文课表组长是王宁。编教材的相当于道具,编教材往往是文学史家。一部剧好不好看,主要看导演和演员,编剧也重要。道具怎么样其实没那么重要。

         剧组提倡“用好道具”,“表演与道具衔接”。这可把道具乐坏了。因为,以前的主演是演京剧出生,喜欢一桌两椅的抽象舞台模式,演出效果全靠坐科练出来的基本功,唱练做打、手眼身法步、西皮二黄的唱腔。根本谈不上“道具”什么事。 因为,毕竟表演,没有道具的表演,也成。剧情和“好”也未必要落实到道具上。而且,由于舞台的限制,一些道具也设计不出来,好的道具创意也不一定具有可实现性。

       时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步,人在一代代地换,技术一代代地更新。京戏、昆曲能够看的、喜欢看的人不多了。流行的说法是不够“情境化”,这不,昆曲在网师园推出实景《西厢记》。高考剧组也决定“非情境不出题”。

       

      高考剧组在六月的上弦月,首演高考试卷。做道具的教材主编们马上奔走相告,导演和主演终于用上我们的道具了。上次用道具都是上古的时候了,说起来都是泪,回归教材,教材回家。

        某道具组长,顶着上弦月在微博山上布道 “穿墙术”

    

      今年高考作文全国甲卷的题目“人. 技术. 时间”,就与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的作文题如出一辙。教材这道题是:“人们在获得一些新的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东西。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㨗,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又及,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四单元阅读材料《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与高考甲卷作文题关系更密切。 此微博发出后,

      人教社王本华老师又补充如下说明:新课标1卷的作文“故事的力量”,呼应选必中册“外国文学作品研习”单元学习任务“三”的写作要求: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   新课标Ⅱ卷的现代文阅读Ⅰ是关于调查研究的,其中一个题的选项又与教材中用的毛泽东《调查的技术》作比较;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后真相时代》,题目涉及辨析信息的真伪。

      总的来说,今年高考作文题出得比较好,让大多数考生都有话说,不致于跑偏,而怎么说,怎么调动平時学习思考积累,选取什么角度,能考出各自水平,又较难套作,有必要的区分度。我对上海的题更感兴趣。 新课标一卷关于好故事有力量的题旨则比较虚,不易厘清。

        上弦月听得都乏了,打了哈欠,道具头子还在喋喋不休。

       其实,“穿墙术”也不是不好,关键就是要心诚、要低头去做别犹豫徘徊,咒语念得精,用得活。否则,不仅穿不过墙,头上还要起一个大大的包。

        道具头子给一帮群演讲戏剧,群演隐隐觉得有点不对劲。

        “好故事是有力量的”与外国文学作品研习单元3的关联太牵强。这个完全是来自于习总书记的指示“讲好中国故事”。关键在好字上。 比如沈从文的湘西的故事就是好故事,好故事有好的故事力学。

      群演稀稀拉拉地散去,只有职业看客还看得起劲

     其实他们也不傻,举着自己的手机,打开直播间,收割流量。

     有一个过客,在直播间里发了一条弹幕““教考衔接”的“教”是一线教学的“教”,编教材咖的不要凑热闹了。”

“教考衔接”的“教”是一线教学的“教”,编教材咖的不要凑热闹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