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虫记·江油·养马峡·20180901(六)

上期结束的时候,时间停留在下午三点,我又继续走了两个小时,在五点左右因为没有饮用水而被迫返回,这期间,随着天色变暗,虫子也越来越少。

小型叶蜂,体长5mm左右,雌雄异形,图为雄性。本种雄性个体与台湾的淡黄叶蜂(P. fulvocincta)形态近似,但淡黄叶蜂后足胫节黑色,且雌雄近似同形,如果拍到雌性个体,可能更容易分辨。当然,台湾的个体后足胫节颜色深浅也有差异,不排除同物异名的可能性。

种名存疑,感谢蝇虎大佬对属级鉴定的指正。
外形很像蝇虎属的类群,现在看来,嘎嘎昆虫网相关内容可能也有错误。相比于真正的蝇虎属,本属的生境略有不同,蝇虎属常见于人居环境,拟蝇虎则要到野外的草丛或灌木丛上找。
裸露的碎石路上,一位老朋友在晒太阳。

分布极广,横跨亚欧大陆。欧洲那边的资料很多,所以图片不难找。这只跟欧洲的个体不太一样,比较秃,可能是因为东亚地区手游比较发达吧。
拟态蜂类,相似度很高,新手不近看很难察觉。成虫与蜂一样,吸食花蜜等,幼虫寄生生活。

不知道为什么,国内食虫虻科的分类学研究不多,这个类群在国外算是比较热门的昆虫。
凶猛的肉食性昆虫,飞行技巧高超,在空中打死个把体型相当的胡蜂不在话下。食虫虻反应速度极快,抓带重物的能力也很强,它们可以毫无障碍地抓着跟自己差不多大的猎物到处飞,反观胡蜂,还要裁剪猎物,高下立判。
道路中间的草丛里,有只蛱蝶想藏起来。

漂亮且容易辨认的种类。这张图生动地体现了手动模式的重要性——不难看出,除了蝴蝶本身之外,周围的景物都过曝了,如果用自动模式,相机会自动降低亮度以保证整体不过曝,但这同样会导致蝴蝶曝光不足。
除此之外,价格不够高的相机还经常把焦平面对到旁边奇奇怪怪的草上去。

种名存疑。
这个地方拟蝇虎还不少。
上一张图不太能看出问题,这张图就比较明显地(在气质上)不同于蝇虎属了。
墓头回开得很旺盛,花上有蜜蜂在恰饭。

这个属有一千多种,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分类难度可能不亚于青步甲属。这个属与隧蜂属的主要差异是前翅外缘的翅脉比较淡。

当地常见的蜘蛛,我在以前的推送里把它定成了纵条银鳞蛛,翻翻动物志才发现这个种早就没了。
我要是有钱,一定会及时更新资料,可惜我没有。
不知道为什么,这货好像很有昆特牌天赋。
叶蜂无处不在,除了成虫,还有幼虫。

很常见的的叶蜂幼虫,体表有肉质刺,一般是黄绿色的,这只颜色不太一样。
虽然幼虫很常见,本属的成虫很难看到,或者说,由于它们拟态其他蜂类的水平过于高超,看到了也不一定能想到,这么多年我也只是在老河沟见过一次。
实在没什么虫子可拍,我甚至拍起了叶子上暗淡的蛾子。

这个东西很常见,但是大多数人不愿意看,即使是出去野外实习的本科生,也一般会不约而同地手动忽略长成这样的蛾子。
我有时候头比较铁,就会试着鉴定一下,但也仅限于我自己拍的照片,本来特点就不鲜明的东西,即使稍微有点糊,也基本失去了鉴定的可能性。
过了一会,我在另一棵草的叶子上找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东西。

属名存疑,但袖蜡蝉科应该没有问题。如果有人能找到经济昆虫志的有关章节或者其他更好的资料,欢迎分享和指正。
这个科在东亚仍然有大量的种类没有被记录,希望近几年能够有新的系统分类研究。
虽然天色不早,但有些蜂类仍在采蜜。

国内常见的小型土蜂,长腹土蜂族的种类,腹部花纹变异比较大,很难用这个特征去鉴定,单眼区与中胸背板的形状和毛被是比较有区分度的特征。
土蜂是一类大型寄生蜂,它们的寄主是花金龟等土生鞘翅目幼虫,近年来有人试图用它来做生物防治,不知道效果怎么样。
与小型寄生蜂不同,土蜂有尾针,带毒,可以伤人,不要用手抓。

与前面介绍过的稻纵卷叶螟白星姬蜂很相似,但体型更大,触角上白色部分更长,后足跗节颜色不同,小盾片是黄色而非白色。
说了这么多,下次看到它我还是会首先想到白星姬蜂。
温度越来越低,围着我转了一天的蚊子也摸起了鱼。

野外常见,凶猛的大型吸血蚊,不包括口器的体长在7mm左右。
只在村落出现,城镇里不常见。这可能与它体型比较大,容易被除四害小分队优先打击有关。
另外,它的业务能力不够好,常见的白纹伊蚊、尖音库蚊之类的城市种类,叮人的时候都是悄无声息的,人没有一点感觉,叮完一段时间后才会觉得痒。
这货不一样,它的口器比较粗,扎进皮肤的时候人是有痛觉的。就凭这一点,想不被打死都难。

寄主是八角枫科,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管八角枫叫洋麻。
很常见的种类,只要有寄主,城市里也有分布。八角枫科植物有毒,害虫很少,洋麻钩蛾算是特例。
继续往前走,是一个宽阔的水泥场院,中间有一个水池,我先沿着院子的边缘走了一圈,看到一些访花的昆虫。

这张图不太清楚,9月2号拍到了好一点的照片,也许会考虑再发一次。
不太常见的粉碟,寄主是豆科植物,颜色比常见的粉蝶属种类鲜艳。
正在吸食鬼针草属植物的花蜜,因为去年见过的鬼针草太多,我并没有特意去拍。

常见的小型马蜂,体长1cm左右,黑色有棕色斑纹。广布且数量多,喜欢闲逛,能吃肉,也爱吃甜食。城市里也偶尔能看到本种筑巢。
马蜂属用植物纤维筑巢,在不同的环境下会采用不同的植物,城市中找不到植物的情况下,它们甚至可以用报纸来筑巢,字迹可辨。
有的地区养殖马蜂,卖蜂毒、蜂蛹(其实是卖幼虫),也有卖药酒的。鉴于蜂蛹是一种风味食品,如果提供饲料来代替野外觅食的话,马蜂养殖不失为一种环境友好的产业。
走完一圈后,我又去水池附近看了看,不出所料,有一些蜻蜓。

分布广,常见,还容易辨认。蜻蜓死后会变色,白色的部分会逐渐变黑,所以生态照在蜻蜓目比其他常见类群重要一些。
清晨和傍晚的蜻蜓非常老实,光照条件也不错,对拍摄者比较友好,深夜去水边探查有机会看到蜻蜓羽化,但我没有夜观的习惯,只是看朋友拍过。

不太常见的灰蜻,灰蜻属种类不少,但不像赤蜻一样让人心态爆炸。
其实还有一张交配图,但过于糊,我不太想给人看。这几个个体比较机警,很害怕镜头。
因为村子里还有种菜的农民,一些常见的菜园害虫也能看到。

多形种,背面的黄色斑纹可以部分或全部变成红色(比如欧洲的某些个体),轮廓也有所变异。
广食性蝽类,常见于十字花科蔬菜上。英语中的Shield bug似乎与汉语中“盾蝽”的含义并不一致,菜蝽等背面比较花哨的种类有时也会被冠以Shield bug的名字,而汉语语境下的盾蝽则严格得多。

2018年记录到的第一只不是日本蚱的蚱,泪,拉了下来。
这东西跟日本蚱差得还挺远,甚至不在同一个科中。日本蚱在蚱科,而波蚱属则被归入短翼蚱科。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胸背板侧角,前者侧角向下,后者侧角向左右平展。此外南方常见的优角蚱属于刺翼蚱科,侧角刺状,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类群。

前翅的斑很有特色,与同属的其他种类差别甚大。沫蝉的跳跃能力极强,就身体比例来说,可能是跳跃能力最强的动物,毕竟,能超过音速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拟态树枝的尺蛾幼虫,这张图片不是特别清楚,之后还有更清晰的照片。
尺蛾科没有剧毒护体,不敢用警戒色狐假虎威,其幼虫普遍采用拟态的方式来躲避敌害,以尺蛾科在灯诱中所占比例来看,这显然是成功的策略。
此外,它除了很像树枝,其实也有点像鸟粪,只是像的方式跟凤蝶不一样。


从我拍到这货,到昨天下午,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一直觉得我当天拍到了一只日本蓝泥蜂,直到我开始仔细检查这批照片。
客观地说,这个东西至少有三处不像泥蜂。首先,它的前胸不发达,而泥蜂的前胸非常发达,大多形成类似“脖子”的结构;第二,后胸侧板不够长;第三,也是最明显的,泥蜂用尾针麻痹鳞翅目幼虫,再把猎物拖回巢穴里,但尾针与产卵管是同源结构,也就是说,有如此长的产卵管的蜂,不可能同时拥有尾针。
冷静分析过后,我开始在小型寄生蜂里寻找。除了翅脉不发达的小蜂总科,我查遍了姬蜂、茧蜂、举腹姬蜂以及旗腹姬蜂等类群,排除了除姬蜂科外所有的可能性之后,又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在姬蜂科掘出了一个通体金属光泽的属,比对无误,收工。
我自己都没想到,姬蜂科居然有这么花哨的种。
目前资料比较多的种类是朝鲜绿姬蜂,与本种的区别在于,前者前翅完全透明。本属的寄主以刺蛾科为主,在国内几乎只有三四十年前的古老文献有所记述。
再往前走是一座桥,过了桥是一座小山丘,我打算过桥看看就往回走,明天再上山。

不常见,夜间活动,傍晚时停在叶片上。灰尺蛾亚科也是一个奇行种辈出的类群,趋同进化层出不穷,谁和谁关系比较近,我反正是说不清楚。说不定,灰尺蛾与花尺蛾两个亚科都不是单系群。
翅膀上的花纹是在拟态朽木,比较敷衍。

姬尺蛾亚科才是“白天趴在叶子上的尺蛾”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本种的特点已经在中文名里体现得比较明显了,但我不建议按图索骥,因为有几个近缘种跟它的区别只有前后翅灰线的形状和宽度。
光线逐渐变差,访花的昆虫仍然络绎不绝。

常见种类,白天非常活跃,访花。体型比北方的近缘种小得多,长度不到1cm。
我在云南甚至把它当成了蜂,回家看到照片之后才反应过来。
这里也有长足虻,但与市郊公园里的不同种。

长足虻科的模式属,翅脉很有特点。外形更接近苍蝇,不像丽长足虻那样清爽干净,鬃很发达。
本种在南方比较常见,我在很多地方都见过,由于外形不太像虻,经常被误认为蝇类。我个人认为长足虻和舞虻可能是虻类中与蝇联系比较紧密的类群。

种名存疑,zootaxa的那篇论文过于昂贵,买不起。
我觉得它不太像普通树蟋的原因是后足胫节距的排列和产卵管的长度都与相似树蟋更像。由于没拍到雄性,出错的可能性很大。
我一只以为这是个若虫,然后发现它居然长齐了翅膀,真实。
在灌木丛生活,拟态水平比较高,有时也被当作鸣虫饲养,鸣叫时姿态很漂亮。
拍完这货,我决定往回走,这个时候,桥上有很多蝴蝶,可能是来喝水的。

形态独特的大型灰蝶,在南方比较常见。我看到的尖翅银灰蝶一般都在有水源的地方活动,比如河边、桥上或者排水渠边。水边一般不难发现蝴蝶,但特异性出现在水边的蝴蝶则不多,也许它们平时活动的地方与人类不重合吧。
除了灰蝶,桥上还有蛱蝶。

在当地似乎不太常见。带蛱蝶属里除了长得像线蛱蝶或环蛱蝶的普通种类之外,也有一些不按套路出牌的奇葩,本种就是其中之一。
蛱蝶除了喜欢喝水,还喜欢吃一些口味比较重的东西,比如下面这位。

非常的新鲜,非常的美味。
人类粪便中含有丰富的盐和氮元素,对蝴蝶(尤其是上了年纪的雄性蝴蝶)来说,这些营养物质不但能够延年益寿,还能为生殖细胞的生产提供原材料。粪便中的某些风味物质似乎不会引起这些无脊椎动物的厌恶,反而有助于它们找到合适的快餐包。
路上还有很多姬尺蛾,大多数都是之前看到过的,但本着“万一有个近似种”的侥幸心理,我随便拍了几张,结果真就摸出了一个近似种。

与前面介绍过的玫尖紫线尺蛾比较明显的差异如下:
1.本种的红线颜色更深,且在前翅顶角处逐渐暗淡;
2.本种翅形与前一种不同,前翅顶角与后翅突角都更尖锐突出;
3.本种红线外侧没有明显的灰线。

我在西山公园记录了小眉眼蝶,这两个种有点像,但小眉眼蝶后翅有三个大眼斑,稻眉眼蝶只有两个。
顾名思义,本种以水稻等禾本科植物为食,因而可以在村庄发现。
虽然在往回走,但该看的草丛还是要看的。

通体黄绿色,头、胸有血红色边缘。大型叶蝉,体长超过1cm,在耳叶蝉亚科下。拟态腋芽,贴附于植物茎秆。与片头叶蝉的关系很近,这类叶蝉的若虫很有特点,绿色、扁平,可以贴在叶子上,拟态效果很好。
又走了大约1公里,树上垂下一根藤,藤上趴着一只缘蝽。

雌性,巨缘蝽亚科的成员,体长约2cm。
草食性种类,发达的后足其实并不具备特别强的弹跳能力,它最主要的作用可能是用蛮力挣脱天敌。此外,某些种类中,后足是整体拟态的一部分,本种算是完全不拟态的特例。
与其他蝽一样,很丑,因为体型更大,臭腺也更大,味道更加浓郁。

这类长蝽一般来说常见于地面,但在清晨和黄昏,它们经常爬到植物顶层觅食。然而,蕨显然不是一种多汁的食品,它可能要失望而归了。
与北方常见的长足长蝽近缘,但差异比较大,不多说。
又过了二十分钟,我终于走回了旅馆,在旅馆门口的排水渠里,我看到了一只正在喝水的凤蝶。

很新,我很少见到翅膀这么完整的巴黎翠凤蝶。因为没带捕虫网,举了一天相机,比较累,我并没有试图捕捉。
这个种很常见,后翅有蓝色斑块,飞行时可以看到。
拍下这张照片之后,我上楼整理照片,再吃晚饭。入夜,下起了小雨,旅馆老板早早地关门收工,夜晚的拍照计划没有实现。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