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统合万物理论(1):统合分析及认识理论——泛特征学——核心思想之一——规律特征论

2023-04-19 12:19 作者:芙娜F伊斯卡-Official  | 我要投稿

作为本系列第二篇文章,亦是本系列正文内容的第一篇文章,此文——《统合万物理论(1):统合分析及认识理论——泛特征学——核心思想之一——规律特征论》用以对本系列文章——“统合万物理论系列”最为重要的几个内容之一、绝大多数分析结论的来源、“统合分析及认识理论——泛特征学”的核心思想——之一——“规律特征论”进行介绍。 

从生活积累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依据某些规则我们将某个事物与别的事物进行区别、独立认识、并且研究分析得到某些结论,而这些区别与独立认识的关键就是“特征”了。

宇宙中存在种类繁多的事物,万事万物都是有“特征”的。

大的、小的,高的、矮的,方的、圆的,胖的、瘦的——每一个事物都具有若干种不同的属性“特征”,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会具有相似乃至相同的行为和表现,举个例子而言:

圆木、橘子、盘子、飞碟、轮胎、星球——以上几类物品看起来差异是如此之大,有的是工业材料,有的是食物、有的是餐具、有的是载具、载具部件、乃至天体等等,如此之大的差异似乎让它们看上去“毫无关联”——但实则不然,它们都有一个共通“特征”那就是它们都有一个“圆形”——至少是“近似圆形”——的截面,由于有了这样一个截面,以上这些事物都具有了边缘到中心的距离近乎相等、如果有足够大的场地它们或许都能在场地上“滚动”起来的特性——

Emmmmmmm······圆木、橘子、盘子、飞碟、轮胎肯定是可以“滚动”的,至于星球嘛······要是真的有相比星球而言都足够广袤的一块地,或许星球还真能在上面“滚动”起来?

——所以说,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具有的相似“特征”去推断它们的行为和表现,反之我们也可以根据已经被观测到的行为和表现去推断某类“特征”的存在——这样的规律总结起来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表现出相同的行为,表现出相同行为的事物具有相似的“特征”。

——以上这段论述在很多方面和“物理学”以及“数学”的“拓扑”内容是共通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些“拓扑”内容相关的书籍稍微地阅读了解一下——作者在构建起“泛特征学”的理论框架的半年至一年以后才了解到了“拓扑”的有关内容,怎么说呢,“真理”的讲述者、讲述的内容总是不尽相同,但核心的思想总是永恒不变,或许正是因为这些核心思想永恒不变它们才会被称之为是“真理”吧——相较于“拓扑”更加侧重于物质结构特征与物理作用表现方面的研究,泛特征学不存在特别的研究侧重点、对很多特征、表现和联系性都进行过了分析与论证——之后得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结论——规律也是有“特征”的——通过分析某些具有相似“特征”的规律,可以藉此发现一些“规律的规律”——从某种角度而言就像二次函数求导数一样——并由此将某些单一学科下成立的规律推广到更多学科的范围里去分析、验证、补充并最终得到一些堪称“真理”的、能在所有领域适用的、跨学科的统合特征规律——这也即是所谓的“统合万物理论”——亦或者是某些数量级上呈现出来的规律推广到其他数量级去分析验证并最终得到宏微观始终统一的认识和理解,由此得到一些新的认识和想法。

这里面一个比较重要的应用就是“物理学万物理论”的建立——如果在某些范围内——更进一步地说——某些数量级内——具有某种相似“特征”的物理学规律存在,则在不同的数量级内具有该项“特征”的物理学规律也极有可能以某种“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形式存在——在假定该规律存在的情形下可以推断在不同的数量级下都存在致使该规律形成的“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物理结构形式——之后再用假定存在的规律、规律推论存在的物理结构形式与现实情况进行比对,如无冲突则不否定,在此之上如果互相印证则证明其实际可信、互相印证的证据越多越可信——由此可以获取一种新的理论验证的方法。

——上述论述或许过于“玄奥”致使很多人根本看不懂——恕作者能力有限,我暂时也找不到更好的语言将其更加完整、细致地表述出来,所以还是举个例子——就以我对物理学的理解、“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系列文章的基础——宇宙层级的源质能量引力场——其核心思想——引力平衡——来举例说明吧,“引力平衡”思想主要就是根据“热力学第零定律”还有“气压平衡”等“规律”以及一些公开的、琐碎的实验结论分析得来的。

听说在我高中毕业后的这几年里高中的教育制度改革了,“理综”好像没了,好像换成“六选三”什么的了,说实话“物理”、“化学”、“生物”这三科拆开了这一点着实有点可惜,不知道我几年前还看着的那本物理学教材换了没有,不过在我国完成了高中学业的学生尤其是读过我用过的那本物理学教材的理科生或许还会记得“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样一个事件。

“马德堡半球实验”是指1654年马德堡市市长奥托·冯·格里克于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雷根斯堡(今德国雷根斯堡)进行的意图证明气压存在的实验,该实验将两个半圆形的铜制半球壳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一起,之后用橡皮圈封闭球壳的连接处再向其中注水并用抽干水的方式创造真空,之后再让左右各十六匹马拉开两个半球并以半球被拉开成两半时发出的极具威力的巨大声响证明了“真空”和“气压”的存在。

从几十亿年前,人类的祖先第一次从海洋踏上我们现在生活着的陆地开始,我们就一直呼吸着并生活在了我们周围的“空气”之中,但是在几百年前我们才终于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发现并证明了“空气”不“空”。

——这引申出了一个疑问——

为什么在之前几十亿年的时间里我们都认为“空气”是“空”的呢?

作者对此事进行分析并得到了一些结论,作者认为,从几十亿年前开始,人类的感官和人类能够使用的工具就不具备检测一些比人类小得多的物理结构的能力,在此情形之下,由于这些物理结构产生的影响过小亦或者是由于人类“过于习惯”与这些物理结构互相接触的场景,久而久之,人类慢慢地就开始习惯于他们生活的环境并忽略掉了那些微小单位的存在,最终将“不空”的“空气”视为“空”了。

——这里面有几个重点:

第一,环境中存在相较于人类更小、乃至远小于人类的物理单位。

第二,由于这些物理单位太小,人类的感官以及人类“当时”能够使用的工具不具对其进行直接检测的手段。

第三,由于某个类型的“平衡”存在,在绝大多数的情形下,这些微小的物理单位产生的物理作用效果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

第四,如果这个“平衡”被较为显著的打破,这些“微小”的物理单位就会“非常清晰”地呈现出远超我们想象的物理作用效果。

“马德堡半球实验”呈现出来的最大的一个意义在于打破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自我调节维持的大气压强的“平衡”,并将“失衡”结果体现了出来。

——这呈现出了一个规律:

某个时代,受该时代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人类的感官及该时代所能够使用的工具不足以对某些“极小”的物理单位进行检测,并且由于这些物理单位间存在某个类型的“平衡”,我们尚不具备对其进行完全观测和描述其作用效果的能力,并因此认为它们“不存在”并由此忽略掉它们的作用效果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影响。

——我认为这就是目前物理学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而解决该困境的最好办法就是假设那些“更小”的物理单位存在。

事实上,根据以上的思想——虽然并不仅限于根据以上思想——作者假定宇宙间存在名为“源质”与“能量”的两种远小于、并构成了目前已知的所有量子的基本物质,已经得到了一份至少能够让作者自己信服的理论——至少作者本人认为比之于相信存在什么高位次元啊、异世界啊、平行世界啊、负能量之海啊、甚至是把科学的基石——“客观、公正”的唯物主义理论——都摔了个粉碎的唯心主义思想——观察得以存在——这样的理论什么什么的,存在某些极小的、目前人类的技术手段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理单位影响了物理实验的结论——这一说法更加能让作者信服,而随着作者将作者得到的理论与作者能够查阅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比对,发现它们与实验事实之间不仅没有什么冲突甚至经常出现互相佐证的情况慢慢也就对这套理论不再存疑,这也就是作者直接将该理论称之为“物理学万物理论”的由来。

——总之,这就是规律特征论的其中一个算得上是较为重要的应用:创建“物理学万物理论”的有关内容了。

——找到相似的规律,然后从规律中找规律——“规律特征论”总结起来就这么一句话,当然它有一个更古老的说法——自古以来就有一个词语叫做“举一反三”,善用“举一反三”的力量就能创造更加出色的成果。

统合万物理论(1):统合分析及认识理论——泛特征学——核心思想之一——规律特征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