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中地理·安迎] 010 【大气运动和气候类型(1)】

2022-05-02 16:04 作者:魏泯同学i  | 我要投稿

By:Shepherd 魏泯i

加入于2021年8月9日 星期一

自然地理部分(目前只有自然地理部分,咳):

001【导言】

001 没有什么知识点,只是一些随便记的一些东西,所以没有分享链接

002【经纬度网】

003【地图】

004【地球自转】

005【等高线地形图】

006【地球的公转】

007【地球内部圈层和地表形态】

008【板块构造学说】

009【大气的分层和大气的受热状况】

010【大气运动和气候类型(1)】

011【大气运动和气候类型(2)】

012【常见天气系统】 

作者:魏泯同学i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6207620 出处:bilibili


这一部分,主要是从自然环境中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传递的角度来讲,所以他更强调的是大气的运动方式,这样一种运动的结果,形成了地球表面上各种各样的气候类型。

这课比较难以理解,只能多学。

还是那句话,自然地理学习的是什么?

解释自然现象,利用自然资源,防治自然灾害;

一、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解释大气运动的一个基本的也几乎唯一的一个原理,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的武器和原理。

引起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地面的冷热不均匀。

热上升冷下沉:在大气的垂直分层中,我们讲过,热空气膨胀垂直上升,冷空气收缩垂直下降。

热低压与冷高压:

热地的空气垂直上升后,近地面空气稀薄, 形成低气压,可以叫做热低压。

同样道理,冷地的近地面是汇聚很多冷空气的,同时,因而近地面空气浓厚,形成高气压,也叫冷高压(近地面)。

冷地,其实既是冷空气下沉的结果,又是冷空气下沉的原因。

可以这样理解:正因为近地面聚集了很多的冷空气,所以该地气温冷。

又可以这样理解:正因为该地冷,所以更多的冷空气向此地聚集。


于是,同一水平面上就出现了高低气压差。(图中有两个水平面,近地面水平面x高空大气水平面)

高气压指向低气压:气压的流动规律是高指低。

可以这样理解,气压高的单位空间内的那些大气它憋的慌啊,这也太挤了太难受了,我要去个宽敞的地方。

不过,严谨一点的学术支持应该是:扩散原理。

热力环流。

【问题】这里ABCD这四个地方,气压由高到低的顺序是怎么样的?

答案是:

C>A>B>D

这里要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底层的气压(近地面)一定要比上层(大气层)的气压要大。

因为按照常识来讲,我们都知道空气越往上越稀薄。

水平面运动是高低气压差造成的,但是空气的垂直运动是冷热造成的。

我们来探讨一下为什么空气越往上越稀薄。

大气层空气较近地面空气更稀薄是因为近地面的引力更大吗?

等等,运用一个原理:冷空气下沉;高空中的冷空气是会向近地面连续不间断地垂直下沉的所以高空中无法保持高气压,而地面始终保持着较大气层更高的气压。

第二个问题,冷空气为什么不往高层大气飞,为什么顺着地球引力的方向飞行呢?

这一点也是扩散原理吗?是的,是扩散原理


此图是由上到下的因果关系。

水平气压差也叫水平气压梯度力。

等压线或者等压面的角度理解。

在近地面没有冷热的时候,等压线或者等压面是平的(越往上走空气自然就越稀薄)

09:30

当有了冷热之后,就有了热空气的膨胀上升,冷空气的收缩下沉。

就是在温度高的热地区,高压空气较少,但是也是有的。

每次都这么分析有点累,所以记住热胀冷缩:这是一个辅助记忆的口诀。热的地方等压线涨开,冷的地方等压线缩紧。

热膨胀,冷收缩。

A点,原来的气压是1010,后来气温升高,热空气上升,A点气压变低成为1009,所以1010就跑到A点的下面了,所以气压线由热地到冷地呈上坡状。

A点上面的那个点假设为“B点”,原来的气压为1004,后来因为热地的气温升高导致的热空气上升到了该处,该处的气压迅猛上升,变成了1005,则

学一个地理学如何学出社会学的感觉?

可以这样理解(用一个不完全恰当的比喻,就比喻成我们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在我们人民队伍中的某一个阶级的数量迅猛增加,所以导致了其他阶级数量相对变少。

比如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的是将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转变为橄榄型的社会结构。

但是这个社会假设是威化结构,因为它各阶级的数量都是绝对相等的。

假设A处的1009是中产阶级(因为他数值是属于中上嘛),原本是2亿人(就是说原本的各个阶级人数都是一样的,都是2亿人),而经过了该地升温(比喻成产业革命)后,很多的资产阶级没落为中产阶级,所以资产阶级变成了1亿人,而中产阶级变成了3亿人,因而中产阶级的占地面积扩大了,而资产阶级的占地面积变小了。所以造成(呈现出来)的结果是,直线向资产阶级处倾斜,资产阶级的领土被压榨,以至于只能到边边角角去了(只剩下边边角角了)。

而看一下高处B处,原本是1004的贫农(即无产阶级),现在经过经济革命建设之后,变成了1005的中产(注意,这里假设中产阶级的区间是 1009到1005;既然都假设中产阶级的区间了,那么我们也假设一下资产阶级的区间为1010到1014,而无产阶级的区间为1004到1008;OK吧?

无产阶级的数量也变少了,所以占地面积也变小了。

最上面其实不是这样的,最上面是顶出去了。

安老师镇楼

【自问自答】最初近地面的冷热差距是哪里来的?即最初地面的受热不均是什么导致的?

回答: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地球冷热差距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又因为诸多对于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造成近地面受热不均匀,所以产生了冷热差距。况且,由于地球的自转且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所以最基本的,地球的昼夜半球受热也是不均的。

在这里重新罗列一下对于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1. 纬度因素:体现为太阳高度角造成的温度差异,例如北极与赤道。

2. 地势因素:体现为地形以及海拔高低的差异,例如青藏高原与四川谷底。

3. 天气因素:体现为降水较多的地区受辐射较少,而降水较少的地区受辐射较多。例如伊犁河谷。

4. 昼夜因素:体现为昼半球受太阳辐射多,夜半球受太阳辐射少。

很多时候图片是这么画的:

A膨胀上升

B收缩下沉

只要是有冷热差距的地方,就会有热力环流。

【应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风。

画一下气压的流向,白天陆地热,海洋冷

白天吹海风。到了晚上是不一样的。

【应用】山谷风

夜晚比较好理解。

夜晚降温过程,山顶降温比谷地快,山顶气压高空气稀薄保温作用弱,山谷不宜散热。


山吹向谷的山,叫做山风。

用它可以解释盆地的很多地区都有夜雨的情况,晚上在比较低的谷地里面是盛行上升气流。

拉萨几乎每天晚上都下雨。

白天,近地面是谷吹向山顶,叫做谷风。

【应用】城市风和乡风。

城市热岛(成因):

1.城市中有众多放热的物体:汽车、工厂、锅炉……

2.城市中有众多吸热的物体:柏油马路、水泥建筑(这些东西都比土地的吸热能力强)。

我们市中心一般来讲会比郊区高出一两度,极端的时候是三到四度。


城市风:城市风是比较弱的风。

其实我们平时真的很难感觉到。

俯视图:考试考过这个图。

布局的要求:A最好是植树造林,B工厂建立在城乡空气环流圈外面。

我们的应用,一般就是我们在布局,在郊区到城市的通道上我们一般植树造林,这样的风就经过过滤了比较好,而不是建工厂,有了有污染的风。

首钢是一个热岛中心,工业放热,一般站在不同地区测量多个同一时间的温度来绘制等温线。

在高中范围内,这三者互为因果。(但仅在于高中范围内)

阴天,一定受低气压/低压槽 控制,一定盛行上升气流(因为只有上升气流才能带来降水

虽然上升气流不一定是热造成的。(我初步估计应该是动力环流的原因)

为什么“秋高气爽”

绝大部分原因是天空受高气压控制。

放在哪都是对的,赤道是热的,所以赤道一定是一个低气压,绝不会错,赤道的地方一定会多雨。

两极是冷的,所以两极一定是一个高气压,一定是少雨的。别看他一大堆冰川,实际上是最干旱的地方。

气旋与反气旋:(气旋与反气旋是指的是近地面的风吗?)

1. 气旋:低气压,所以气旋控制阴雨天气

2. 反气旋: 高气压,反气旋是晴朗天气

搜索一下“气旋”与“反气旋”

热力环流运用到整个地球上:

叫做“大气环流”,我们把这个叫做一圈环流也叫做热力环流

如果地理状况仅仅是这样的话,会好学很多,但是遗憾的是,这一圈环流在地球表面是維持不住的,是要发生变化的。原因关键是要加入地转偏向力,要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原因。

主要的问题是出在,赤道出发的风走不到极点,极点出发的风走不到赤道 。

问题出现地转偏向力,地球发生偏转导致风向转变,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它在飞行过程中就会出现九十度偏转横着走。(就是在高层大气中它会沿着纬线圈走,我想知道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以及这个结论对于风向的影响因素是怎么样的)

低纬环流:30°回到赤道

两边这两圈是热力环流,中间这一圈是动力环流。

要弄懂动力环流,最快也得一个多月。

热力环流(热上升冷下沉):

  1. 0°(相较热)~30°(相较冷)

  2. 60°(相较热)~90°(相较冷)

动力环流:

  • 30°(相较热)~60°(相较冷),但是却没有遵循热上升冷下沉的规律。

安迎老师姨母般的笑容镇楼;)

空气动力学原理,不算补数学的课,得学一个月,笑。——安迎

知道了三部分的分层(也就是三圈环流)之后,画出来其实不是很难的一件事情,甚至可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

然后的话,要看接下来分成了的四个气压带。

四个气压带:两高两地。

风带(三风四带):因为相对温度的原因,风带的情况更为复杂。每两个气压带之间一定有个风带,而且一定是是风从高气压带往低气压。风往右偏转。

记忆理解风带,就问问自己如果没有地转偏向力,风的流向是怎么样的。

这里也加一张图吗?考虑一下吧...

至于风带的命名。。为什么叫信风。

我们讨论风带讨论的都是近地面的风带,讨论气压带讨论的也都是近地面的气压带。

这个图啊,背会默写听到没啊,听话。

这样的气压带风带出来之后我们才可以解释全世界很多的气候类型了。

世界的气候类型分布图。

热带雨林气候:

【红色小点】赤道地区终年高温,终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所以终年受上升气流所以终年多雨——热带雨林气候。

反过来说,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哪里?一定在赤道附近,因为只有在赤道附近才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因而盛行上升气流。赤道附近基本都是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地区(即高中纬度分界线,南北纬30°地区):

【黄色小点】处于热带地区,所以终年高温,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终年受下沉气流所以终年少雨晴朗干旱——热带沙漠气候。

反过来说就是,热带沙漠气候的基本分布情况,基本都在回归线30°附近。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大多位于大陆西岸,受西风控制,都位于40度纬度左右。

【蓝色小点】:如果处在大陆西岸,那么西风吹过来的就是海风,这个地方的气候就会深受海洋的影响——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太热,而且比较湿润:

同样的纬度在大陆东岸就不是温带海洋气候,因为这个气候受到西风控制,位于大陆东岸的地区,盛行风是陆地风,而不是海风。

不是所有教材上都把这些都讲了,但是高三这些都要知道。

比较单调的气候:

  1. 热带雨林气候

  2. 热带沙漠气候

  3. 温带海洋性气候

这些气候,都是没有什么季节性变化,要降水全年都降水,要干旱全年都干旱。

——————————————————————————————————————

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太阳直射点有季节移动: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

跟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也会季节移动。南北偏移最大距离大概是十个纬度。有的地方就会出现变化的状况。


热带草原气候:图中【白色小点】纬度大概是【热带草原气候】,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的影响,受到【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控制,该地区有明显的旱雨两季(干湿两季)。赤道低气压带

草有的时候是黄的,有的时候是绿的。

地中海气候:

【白色小点】 ,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该地区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西风带而不是副极地低气压带,它过不来

全世界唯一一个冬雨型的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是13种气候类型中唯一一种雨热不同期的气候类型。

“美洲部分”的“气候”被科迪勒拉山系挤得就剩一条了。

由赤道到极点的气候带分布变化

单一型 —— 交替型 —— 单一型 —— 交替型

————————————————————————————————————————

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引起的季风环流。

整个东岸基本上都是被季风控制

从一圈环流 到 三圈环流 到 移动 到 引起的季风环流。

气候是我们分析后面所有东西的基础,不明白气候你怎么研究他的农业呀?

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也是很重要的

三个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特例区

对于气候特征的认识,一定要有一种数值的感觉,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对于大体的数字有一个差不多的概念。

什么叫终年高温?

最低月的气温在15℃以上

啥叫终年多雨

降多少雨算多雨?

月降水量:100mm以上

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类型叫做对流雨。

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是一种非常单调的活动,就像是一种快速的新陈代谢活动。

热草原(全年降水量要在1000mm左右)

主要分布在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

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两季

中国亲临淮河 800mm等降水量降水线,其实已经很多了。不过对于热草来说,1000也不多,因为它蒸发也多。

南北半球:公转速度快是近日点,一月份,北半球的冬季。

东非高原 地势高水热条件发生变化

只有非洲的热带草原是南北贯通的

但是南美洲就没有迁徙

动物能感觉到远方的温度与湿度?

它们又没有等温线地图,它们怎么知道哪熱哪冷?它们的这方面知识是如何传承的?什么时候发现的?

我们的沙漠是温带沙漠,它们这是热带沙漠,还是不一样。

骆驼,热带是主要是单峰驼,温带主要是双峰驼。

热带沙漠有水源的地方主要种植棉花。

所有的热带沙漠的形成都与寒流有关系(它们都分布到海边)。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出现了三个季风气候。



[高中地理·安迎] 010 【大气运动和气候类型(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