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希望少走弯路的大学生与大学新生——四年大学生活的一点经验
本文字数5500字,阅读时间预计大于10分钟(当然不感兴趣的部分可以跳过去)
作为一个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老学长,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感觉这真的是一段很美好的时光。遇到了友好又可爱的同学,友好又逗逼的室友,学到了各种知识,参加了种种活动,也在宿舍刷了一堆番剧、玩了好些游戏……毕业后大概是不会再有这样充实而愉快的生活了;当然,四年里也留下了一些遗憾,感觉自己有那么多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想要弥补而没有机会了。
因此,我想在这里,为后辈们提供更多对大学的了解,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不论你是即将成为大学生,还是已经在迷惘中度过了一两年,我都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这个系列一共分成四篇
第一篇(本篇,最长的一篇):概述。
大学里会遇到什么?真实大学生活是什么样子?以及,为什么要尽早规划未来?
第二篇:就业篇。如果毕业后打算直接就业,该做什么准备?因为up的专业缘故,会尤其讲一下教师方面的就业。
第三篇:读研篇。如果毕业后打算在国内读研,该做什么准备?
第四篇:留学篇。如果毕业后打算出国留学,那又该怎么准备?
接下去正式开始吧。

大学生活是什么样(面向高中生、大学新生)
不知道各位的脑海中大学生活是什么样,在我读大学前留下的种种印象基本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每天翘课在宿舍上网打游戏,各种课外活动极其丰富,期末临时抱佛脚及格万岁。
我也不否认很多人的大学生活可能最终确实是这个样子,但至少这和我的经历相去甚远,而且我的同学也很少没有这样的(某211一流专业)。
现实是,大家对“轻松”的大学生活的幻想,基本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周就消失了。那时候每天忙着参加各种新生教育(orientation)活动,连晚上都安排了活动,回宿舍就是洗澡洗衣服,然后差不多就睡觉了。平时天天打游戏室友突然意识到,他连听音乐都只能挤出时间听,更别说打游戏。

课程学习
从第二周开始上课后,因为有一些时间段是没有排课的,所以会反而比新生教育期轻松一些。每个学校、每个专业排课都不同,像我们专业是大一时候专业课不多,基本都是在学通识课(计算机、语文这种)、思政课,专业课基本都是小班上课,和自己班的同学很快就熟了;到大三时候专业课变得非常多,而且以大班为主了。而隔壁专业则是大一大二课多得爆炸,期末时候我们一天考一门,他们一天考三门……但大三时候就反过来了,他们几乎都没课了,一个个出去浪出去实习准备考研,我们则忙得要命天天上课。
每门课的特点也各异。有的老师课后基本没有任务,全靠课上认真听讲学习;有的老师课后任务忙死人,课上反而讲得不多;有的老师上课要点名,有的老师不在乎是否翘课;有的老师上课频频互动,有的老师则仿佛对空气讲课……不过至少在我的大学,即使是最严格的老师,也不会像初高中老师一样逼大家学习交作业,所以归根到底大学学习还是要靠自己,这也是和高中最大的区别。
大家也不要对大学老师保有刻板印象(stereotype)。我读的好歹也算一流专业,但好些老师其实专业水平很差,或者是学术研究比较出色但教学能力很差。我听说过有上课睡觉的计算机课老师,讲典故频频出错、被学霸打脸的汉语专业老师(“老师,这个词不是这个意思……”“老师,这件事不是他做的……”到后来老师干脆不讲了,碰到了就“xxx,你来给大家讲讲这个典故”)。作为英语专业学生,我遇到过的连我们大一时候就学过的单词都不会的大四英语精读老师,讲英语都磕磕巴巴的副教授兼(原)系主任,荣誉众多名声在外、却在上课时连PPT上基本概念都不知道、根据字面意思现场瞎编解释的老教授(PPT是他研究生做的,他自己都没仔细看过)。当然也遇到过非常出色的老师,比如我的翻译老师。简言之,老师的教学水平差距还是很大的,大家进了好大学也不要对老师抱太高的期望,进了一般的学校也不要认为老师都是渣渣。不过和刚才说的一样,学习归根结底要靠自己,即使老师差也是可以逆袭的。
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大一到大二课后的专业课任务主要是提升英语能力的,比如阅读、做练习、准备听写、背书、准备小组表演、准备presentation(差不多就是PPT展示),等等。大二到大四课后任务逐渐偏向学术方面,比如研究某个主题,然后做一个小组presentation或写一篇论文。都认认真真做的话还是要花很多时间的,但这样期末分数也会很高。

大家还有这方面问题的话可以在评论里问我,当然可能问自己的直系学长学姐会更直观一点。
生活(衣食住行)
生活条件应该也是大家很关心的一个问题了,本来应该在填志愿前先上网查一查(不过有时候可能会查到几年前的信息,和实际不符),如果某学校条件难以接受的话填志愿时候要慎重考虑,毕竟要过四年日子的。
下面说说我住的宿舍吧。我住的是四人间,入学前一个学期刚装了空调(这点非常非常重要!)。

虽然空间狭小、装修差、家具差,但就生活来说还是足够舒服的了。电器也可以随便用,虽然理论上大功率电器是不允许的,但实际上电吹风乃至火锅都有人用,从没听说过有宿舍跳闸,也没有“查寝”这回事。消防检查倒是有过一次,但是我们宿舍假装没人在,他们敲了敲门没反应就走了。

讲了“住”,接下来说“食”。各地学校食堂差别也挺大的,我们前几届的时候校内只有学校自己办的食堂,在大学城内是出了名的难吃;从我这一届开始,学校开始引入社会餐饮了,到我毕业这会儿已经是社会餐饮为主了:蛋包饭、铁板烧、烧腊、麻辣烫、米线、烤肉饭……乃至大四时候还开了个西餐厅。总之各种风格都有。

虽说品种丰富,但如果天天吃,吃久了还是会腻的,所以有时候也会点个外卖,或者去学校边上的美食广场、小饭店吃。大部分学校管理是很宽松的,比如我的大学允许外卖送到教学楼内或者宿舍楼下,所以不想吃食堂的话天天吃外卖也不会有什么不便(但是外卖也是会吃腻的哦……)
大家还有什么想问的话可以自由提问。
哦对了,还要提一个坑:理发店。学校附近很多理发店都是坑人的,强烈建议大家第一次剪头发前像学长学姐打听一下,选个靠谱的。我第一个学期听说了不少的被理发店坑的经历!(其实不止理发店,学校附近很多店都是大坑,比如手机店)
·常见活动
大学里课余生活的选择还是很丰富的,这里讲一讲除了吃喝玩乐以外的一些活动。
1. 学生会
学生会是学院内最重要的学生组织,负责大量的活动组织和管理工作。每个学校风格也各异,我在的学校学生会氛围还是很好的,部长都很平易近人,经费有多的话还会请大家吃吃喝喝(不过大部分情况下没有经费多……我之前的部长大多数情况下是自掏腰包请客的),完全没有新闻里某些学校学生会的官僚主义作风。
加入学生会的主要好处是:
· 可以认识更多人,需要帮忙的时候就有用了,我就经常问学生会认识里的学姐一些将来的问题(保研名额、出国项目等等)。
· 掌握一点能力技能,比如写新闻稿、排推送,或者是锻炼组织能力。
· 将来申请实习和出国留学的话,学生会经历也可以写作简历里。
·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加德育分,便于拿奖学金,某些评比选拔的时候也可能会参考学生会职务。
缺点就是:
· 忙
这个其实也取决于部门,但很不幸我加入的是宣传部门,特别特别特别忙,一天到晚做推送、做海报。有些的部门是要组织活动了忙一下,没活动时候闲着;但是宣传部门是没有闲的时候的,不管哪个部门有活动要宣传,都得靠我们来协助,所以我大一真的是忙炸了。
虽然基本原则上还是建议大家根据兴趣选择加入的部门,但还是建议稍微考虑一下时间分配的问题。如果你乐于参加各类活动,或者渴望锻炼自己的能力,那自然可以随意选择;但如果你希望把重心放在学习上,学生会只是一个丰富履历的工具,那么请尽量选择不太忙的部门。比如我室友加入的是志愿服务部,每1~2周花大半天时间去做志愿者,除此以外只要每月花半小时做一下学院里其他志愿者的服务时长统计就好了。既能丰富经历,又不会太费时费力。
2. 志愿者
说到志愿者,我当初也是怀着一腔热血想为社会做点贡献的,于是去当了两学期的志愿者。这段经历说实话是让我有点后悔的,因为工作地点比较远(或者说因为我们自己学校太偏了),每次来回路上就要花上三个小时,而且还很累;也没有收入,只有10元的交通补贴,还不够我花的路费(每次12元);除了评奖学金以外没什么功利性的作用,虽然可以写在简历里,但别人筛人时候也不会太在乎这类经历。因为占用的时间太多了,到考试前我都是请假不去的,所以其实也没去几次。也不是说没有收获,也是见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学到了一点东西的,但只是有点得不偿失的感觉。希望大家报名志愿者前慎重考虑吧。
3.社团
我没有参加过社团,不过社团的选择还是很丰富的,像我室友曾经参加了话剧社和动漫社。大家还是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考虑吧!

4. 恋爱
“上大学以后就能脱单啦!”
停停停,打住!收起你那不切实际的想法!
事实证明,能找到女/男朋友的人始终能找到,找不到的始终找不到。我们宿舍四个人里,一个人从高中开始就谈了数个女朋友,到大学又谈了三个;剩下三个人从高中开始就没有过女朋友,到毕业也是(有一个谈了几天就分了,可以忽略不计)。
虽说恋爱机会确实比高中要多,毕竟认识的人多了,也不会有家长老师阻碍,但根本上讲,读大学本身并不会使脱单率有大幅提升。
而且谈恋爱还挺费时间的,请不要影响我学习🍋。

5. 支教与实习
这两部分应该说要根据未来目标选择是否参加。如果你只想考研,那就没必要参加。如果你想直接就业或者出国,那可以考虑一下。
支教主要作用是:完成社会实践任务、为教育方面工作/留学申请增加履历。基本都是学校内组织,去条件不怎么样的地方呆(“呆”和“待”都对)两星期。我当初是去了山西,那里连电扇都没有,两个星期里作为少年宫一样的暑假班教了小学生们一点英语,因为准备不够充分、而且各年级学生被混在一起,所以课上得其实真的不怎么样……不过因此认识了一群各个学院的同学,后来还是帮了我不少忙的。但听说海南队居然还有空调享受……大家报名前可以先“调查”一下各个支教队。


实习就靠大家自己找了,一般暑假和寒假进行,平时上学其实时间很紧(因为一般要求每周3天),只有大三同学相对比较愿意用课余时间实习、以求将来被留用。每所学校毕业都有实习的要求,但很多是强制要求参加学校组织的实习,所以自己找的实习更多是赚点钱、增加点经验经历的作用。
暂时能想到的活动就是这些了。
生活方式
课外可能是“两极分化”最明显的部分了,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倾向:养老型、学习型、活动型。
养老型的学生是这样的:早上睡个懒觉(除非有早课),醒了就在床上玩玩手机,点个外卖当早午饭(brunch),然后外卖来了才下床,穿着拖鞋去拿下外卖。回来打开电脑,一边看剧一边吃饭。下午和晚上就刷刷剧、打打游戏,度过愉快的一天。如果有作业要交,那就在最后一刻开始狂赶,分数高不高不要紧,能通过就行(但这个其实很考验技术的……技术差的话很可能因此翻车挂科。我一个室友在挂科线上下挣扎了两年以后终于练成了这门技术,后面再也没挂过)
学习型: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定要认真完成。虽然仍然可能卡着ddl(deadline,死线,截止时间)交,但质量一定要高,所以可能很早就开始准备了。经常去图书馆,一呆就是一天。这样一来绩点很高,各种评优评先都有机会。缺点就是:

活动型:拥有数个身份轮流切换:班委、学生会成员、社团成员、志愿者、兼职者……一会儿忙着做推送,一会儿忙着排练,一会儿在做兼职……空下来了就出去看看电影、看看演唱会、看看话剧,或者参加个什么竞赛,拿个名次……有些同学是真的乐在其中,而有些则是为了加分拿奖学金。
当然大部分人应该处于三种之间的某种状态:任务不多的时候养老型,ddl要到了变成学习型,偶尔再参加一点课外活动。
没课的时间基本就是自己安排了,所以可以选择去图书馆做作业,也可以选择回宿舍睡午觉、上网,如果加入了学生会之类的组织那么也可能用来做相应的任务。大学就是这点最好,自由!
为什么要确立目标
虽然很多人会说,大学里可以尽情体验生活、可以尽情试错、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然而我要说,学霸或许有尝试各种事物生活的机会,而对普通人来说,一旦选错了方向,后续要拨正就极其困难了。
以我自己为例,大一大二时候把大量时间花在了学生会工作上,也没有认识到学习成绩的重要性,期末考试前基本都睡懒觉,起来的时候图书馆差不多都满员了,所以也没去图书馆复习,最终成绩就只有中上,没进前10%。这样的后果就是
① 大二下学期选拔公派出国交流的时候没有被选上,如果要出国交流只能自费;
② 专业内容没好好学,准备考研、提高绩点等都很吃力。
③ 即使我在大三一年(从学生会退休以后)拼命学习追绩点,最后也只排到了年级第四(勉强挤进前10%),而之前我也没参加各种学术竞赛、没有出国交流等,导致保研的时候与保研资格失之交臂。
④ 英语水平也一般,大四时候托福也只考了100多一点(作为英语专业这个分数算低了),申请境外顶尖大学也很难。
如果我大一大二认真学习了,哪怕只期末前天天早起去图书馆复习,而不是窝在宿舍边听室友打游戏边复习、学一会儿就刷刷视频,我的大四应该是九月参加保研面试,十月被录取,接下去大半年尽情玩乐,最后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期待着开学。而现实是,失去保研资格以后抑郁迷茫了一个月,花钱找了中介想申境外大学但是托福分数又不高,想考研到之前打算保研的学校但又感觉以我的水平很危险、临时改学校准备又来不及了,于是同时四处奔波求职面试。
大一大二的怠惰,后果就是大四的四处碰壁。大一大二无意间做出的决定,可能会影响后续的一系列事件。
两个常常翘课、及格万岁、打了四年游戏的室友,到现在都没找到工作。而三个一直都拼命学习、同时也参加学生会或其他活动、把握住了学习与生活平衡的同学,现在分别保研去了北大、保研去了复旦、出国去了牛津。

所以我要说,请务必从大一开始努力。未必要把自己的人生方向定死,但请务必付出努力,未自己未来的人生铺平至少一条道路。
后面几篇专栏中,我会简单谈一谈读研、留学和工作所需要做的一些准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点个赞吧谢谢(づ ̄ 3 ̄)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