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客观主义(1-4-1-2)——最赤裸裸的精英主义,从母国叛逃,...

1-4-1-2 客观主义 Objectivism 最赤裸裸的精英主义,从母国叛逃,连康德都弄不明白的骗子哲学家安·兰德,无良出版商的摇钱树
场域伦 1
世界
本体论 4
存在就是存在,不用讨论本体论的废话
认识论 1
自然现象
目的论 2
精英(高贵、智慧、理智的) VS 凡人(愚蠢、暴力、低劣的庸众)
安·兰德,拒斥本体论
有客观世界(物)存在着
Existence exists 外在的东西确定存在,可标准在哪?放弃反思(本体论是要讨论这个标准的——本体论框架/视域)(同语反复)
前本体论的、前反思地立场
Consciousness exists 意识是外在的/意识可以外在在这个时空、场域
讨好科学共同体
Existence is identity 存在即认同/同一性=外在性(事物注册符号学位置(符号学场域就是一个本体论框架),是要通过本体论框架/视域来实现的)
Ontic=Ontological(×)
恰恰是在取消存在主义哲学
研究本体论是在用心灵消解、吞噬客观、存在(×)
本来想把这套东西叫做存在主义,但这个词被海德格尔、萨特窃据了
客观主义实际上就是普通人本体论未反思状态
“自称”与普通人不一样
“自称”=客观主义=赤裸裸的精英主义=将无脑状态夸上天(未反思=我不需要=我是精英)
赢家的普遍暴力,语言体系里不用明言的前提
女性“哲学家”,出版商捧臭脚
﹌﹌﹌﹌﹌﹌﹌﹌﹌﹌﹌﹌﹌﹌﹌﹌﹌﹌﹌﹌﹌﹌﹌﹌﹌﹌﹌﹌﹌﹌﹌﹌﹌﹌﹌
【主义主义】客观主义(Objectivism)(1-4-1-2)——最赤裸裸的精英主义,来自一位从母国叛逃,连康德都弄不明白的骗子“哲学家”安·兰德,无良出版商的摇钱树
我们今天要来讲主义主义的1-4-1-2。1-4-1是当代的自然主义,1-4是一种庸人刻意平庸的立场。这个平庸你可以理解成随大流,不反思主流话语,就是他们刻意避免思想上的冲突。
那么1-4-1-2实际上也是一个老玩家了,你可以说这真是老玩家了,哎呀我受不了咧。而且这个东西还曾经冠冕堂皇地在美国成为了一个哲学运动。我来告诉你答案,这个东西就是安·兰德(Ayn Rand,1905年2月2日——1982年3月6日,原名阿丽萨·济诺维耶芙娜·罗森鲍姆,俄裔美国人,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小说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她的哲学理论和小说开创了客观主义哲学运动,她同时也写下了《源泉》(The Fountainhead)、《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等数本畅销的小说。)的客观主义(objectivism)。
安·兰德
我跟你讲,客观主义这个东西就是一种前反思的自然主义立场。很愚蠢的。这个东西是简单来说,就是个骗局。安·兰德这家伙好像是从那个苏联(USSR)叛逃的,然后她跑到了美利坚之后就拼了命地去舔美利坚、黑苏联。而客观主义则是她炮制出来的骗局。这个体系完全就是反智主义体系,毫不值得一批。
我们先来分析它的格吧:
场域论上的1,还是世界。宇宙论、本体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太难理解了。
本体论上的4就是单纯的存在,存在就是存在。不用多废话,讨论本体论多此一举,本体论是多此一举的废话,存在的东西自己就会存在。
认识论上是1,自然现象。
最后,在目的论上是2。目的论是两种东西的对立:高贵的、有智慧的vs低劣的、愚蠢的。
客观主义实际上就是大白话。他们认为有客观世界存在、有客观之物存在,我们不能否认、不能消解。它也是反抗、拒斥本体论的一个姿态。
我曾经一度要把它放到3-4或者2-4里面,那显然它不配。它的几个一直被安·兰德拿在嘴边上谈命题就是1.existence exists;2.consciousness exists;3.existence is identity。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它的本体论是没有本体论的,它的本体就是拒斥本体论。这三个东西加起来实际上就是一个前本体论、前反思的一个立场,只不过美国文化圈和她本人把它包装成了精英的高级神坛。
第一个“existence exists”就是:外面的东西就在外面、客观的现实就是客观现实、存在的东西确实存在。它的理论就是一种同义反复。 有人把她的“existence”翻译成存在状态,不是这个意思,existence指的就是那些外在存在的东西、那些物,它确实在外面,它就是这个exist的名词化。然后再加上这个动词本身:existence exists,外在的东西确实外在,在外部存在着。
外在的东西确实在外部存在着,但问题是这个标准在哪?本体论是要讨论这个标准的。海德格尔也讨论过这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本体论视域、本体论框架(ontological horizon)。但安·兰德对这个是不反思的。
所以这个安兰德竟然……我跟你讲她有多无耻。她说她本来想把自己的理论叫做“存在主义”,说这个词被海德格尔、萨特给窃取了、被用掉了,所以她后来选了“客观主义”这个名字。
这个叛逃的文人很懂得炒作她自己,这就是大白话嘛——手机就是手机、橘子皮就是橘子皮……外在的东西就是外在的。
第二个“consciousness exists”就是:意识概念、观念性的东西也会外在存在。她只说了意识可以外在,她把它写成这种陈述句,consciousness exists。意识存在,意识确实存在,存在在时空场域里面。所以她这第二句是用来讨好科学共同体的。
她最后说了一句existence is identity:存在即认同。就闭合了。什么算存在?或者什么算外在?外在之物是同一的?她给出的答案就是“认同”。existence 这个东西只要它存在在外面就有它自己的同一性。外在性本身就有它自己的同一性。
我们识别不同的东西,比如说这个充电器,它的identity就是充电器。这个充电器他如何获得自己的identity?它不需要获得identity,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它的identity。这不就闭合了吗?
identity这个维度实际上就是这个本体论视域或者框架的维度。事物获得它的符号学注册。注册就是事物注册它的符号学位置。什么叫事物注册它符号学位置?小宝儿出生要不要用小脚丫去盖个戳儿?它在这个符号体系里面可以被用语言来指称,这种“可指称性”就是它的identity,它的同一性可以凭借这个符号学位置一直维持。小宝宝用小脚丫盖章是一个道理。
也就是说,事物的同一性也是通过注册符号学的一个位置(相当于注册一个电话号码或者注册一个宽带号码,就注册在上面了)来实现的。
但是,这种注册要通过一个本体论视域、本体论框架来实现。所有这些符号的位置组成的那个符号学的场域就是一个本体论的视域、本体论的框架。
在安·兰德这里,这个本体论视域被取消掉了,她默认了只要是外在的就具有本体论视域,也就是它自己可以注册它自己。这种前反思的默认不是哲学的态度。一个哲学家必须要明确地表达清楚(articulate)本体的(ontic)和本体论的(ontological)的差异(difference)。作为一个哲学家,这个工作是不可以省略的。
海德格尔是说清楚的、拉康是说清楚的、萨特也是说清楚的。一切能在哲学史上留名的正统哲学家都是说清楚的。而这个家伙没有说清楚,她是个废物。
她做的这一套操作就是纯粹把ontic与ontological等同起来,就是“存在的”和“存在论的”在她看来是一码事。这就导致了她的存在论闭合。不仅仅是闭合,而是取消,存在论的自我取消,我们就不需要有存在论了。
但是海德格尔告诉你存在论是必要的,ontological、ontology这个维度是必要的。不去把握这个维度,你如何去反思现有存在里面的问题?比如说暴力能不能划到某个存在论里面去?
我扯了这么多是因为客观主义有很大的欺骗性。它的三条基本原则中的第一个,就是“存在者存在”。她对于“存在者存在”的理解是庸俗版本的。我们说“存在者存在”,是说存在者自己给出自身、自己涌现自身,而时间、空间这些场域是主体性的符号学拟制,并非是先于存在者的框架、背景,它们反而是依赖存在者才能存在于主体性的意识结构与符号系统当中的,所以它们是“无”,是“不存在者”,它们必须依赖存在者,它们无法自己给出自身,它们隐匿了起来,它们无法涌现。所以不存在者不存在,无不存在。这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真理之路”的回答。只有弄清楚这层关系,你才能进入形而上学,也就是2字头,开始进行哲学思辨。
而我们看到,安·兰德在这里用的是“exist”,她对“存在”的理解不是“自己给出自身”或是“自我涌现”,而是一种无条件、免费的“在”,就是“摆在外面”的那种感觉。当她默认了事物作为存在者可以无条件地“外在”时,她实际上已经默认了有一个容纳它们的“空间”使它们拥有“外部性”;以及一个能保证它们能在“在”的同时保持基本同一性的“时间”了。也就是说,安·兰德的“existence exists”实际上是站在了“谬误之路”上的庸见,她没有抵达形而上学,故而只能是1字头。
事物“外在”的那种状态——就是这个充电器能外在于我而存在的这种它的状态是实实在在地在那边的。它外在于我们的心灵和意识,这种“实实在在地在”的外在状态是免费的,它自己就存在了。
它相当于告诉你说:存在或者说外在和本体论、存在论的这个内在的观念性的这个维度是一码事。我们不要想那么复杂,我们直接承认就行。
所以客观主义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实际上它是要取消哲学。而且恰恰是取消存在主义哲学,或者海德格尔主义式的存在主义哲学。因为它就是要告诉你研究本体论/存在论(ontology)是多此一举的,我们要放弃这种无谓的尝试。
客观主义者认为,只要你研究本体论/存在论你就是在消解存在、消解客观,你就是要用心灵去吞噬存在和客观。为了心灵不吞噬存在、不吞噬客观,我们就不要去研究存在论这个维度了。我们直接承认existence is identity,就是本体本身就是本体论地位,就是事物的那种赤裸裸的、简简单单的存在已经是存在论地位、存在论性质了,因此我们不需要做多余的工作再去探讨存在论具有何等性质了。所以我们不需要去研究本体论。
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客观主义说穿了就是普通人未反思本体论的状态。但是客观主义者却自称和普通人不一样。他们为何自称与普通人不一样?我告诉你,这就是很好玩的一点。因为客观主义就是自称与普通人不一样的普通人的前反思状态,它的前反思之处就在于它可以无条件地自认为自己和普通人不一样。
说穿了,所以客观主义等于赤裸裸的、没有任何原因的精英主义。普通人没有自己的本体论反思能力、没有自己的本体论架构、没有自己去看这个事情背后有什么样意义的那种能力。他们作为精英可以说自己拒斥本体论,而不是像普通人那样不谈论。这样就使得他们有理由说自己优于普通人,因为同样都是在本体论上不反思,普通人是没想法或是没能力反思,而客观主义者则是反思了之后抛弃了对它的反思。他们把自己实际上和普通人一样没能力反思本体论用这种虚伪的姿态包装成了一种反思后刻意而为之的“拒绝”:
“因为本体论会吞噬现实的存在、会吞噬现实客观事物、客观的那些意义、有价值的高贵的东西。所以我只要拒斥了本体论,我就能变得更高级、更高贵、更有尊严、更美好、更善良……”
所以客观主义1-4-1-2前面的1-4-1是一个完全无脑、什么都不做、基本上什么都不做都不想的状态。它实际上前面就是当代自然主义,就是随大流、顺应科学秩序。而它后面目的论上的2却能够把这种随大流的、无脑的、什么都不想的状态夸上天,自诩为不同于其他普通人的“精英”,而那些不会这么自夸的人就是被他们看不起的“大众”。
所以我在这个意义上我讲,客观主义等于纯粹的精英主义(objectivism =pure elitism)。它就是一个不良文化商人跑到美国去炮制鼓捣出来的一套在我看来的盲信(cultism)。
它竟然能成为一个思想运动,所以你可以知道这种东西……我真的受不了咧,它后面这是毫无底线的。他们会疯狂地包装、吹捧自己,扯各种高贵的、神圣的维度,扯人类可以多聪明,言下之意就是自己就是不同于庸人的“聪明人类”——也就是“精英”的楷模。
你在搞笑吗?受过基本哲学教育的人还会信这个东西?我跟你讲,有一些不良出版商会捧这个东西的,为什么?因为这个安·兰德是女性,他们会玩儿那种女性主义的那种“政治正确”,说女性哲学家少见,物以稀为贵……其实这都狗屎,我跟你讲,全是为他那种常人状态辩护。
她根本不懂存在主义、不懂海德格尔,你还在这里讨论existence。何德何能?你吃sxxt吧,我靠,我受不了了。也就美国文化界的那些牛鬼蛇神会去捧他们,这东西就是纯粹的废物(it's totally bullsxxt,useless at all。)。
我真的觉得挺可悲的,他们本来有机会去好好学习、好好提出自己的一套理论,没想到竟扮起小丑来了。你去看她的政治经济学和伦理学,里面完全是为现存秩序辩护的。这种人毫无良心、毫无底线,一副纯粹的精英主义丑恶嘴脸。
1-4-1-2,前面的1-4-1就是奴才,在后面这个2那边真的是有两个目的论的维度:一个是至高的神圣,还有个是低劣的卑贱。然而这群垃圾明明和普通人相比没有任何出众之处,就单纯换了一身行头,把话包装了一下,沾了点美国恶臭文化圈的腐朽就摇身一变成了所谓“精英”?真是可恶至极。
我跟你讲,1-4-1-2是任何历史背景下前反思的文化精英们自我认同的底色。existence is identity确实某种意义上道出了真理。他们有啥好认同的?没啥好认同的,他们就是精英。他们就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莫名其妙地高人一等,不需要任何理由。
问题是这种对抗从何产生?这种对抗的存在就是这种精英和他心里面所谓的那个大众——也就是“高贵的”和“低贱的”这两个维度的对立,实际上这个裂缝是被转移了的。
这个背景性的场域本身内部是有张力的、内在是有不一致性的,只不过他们把它变成一种目的论上的对立,然后也就仅仅停留在伦理层面、实践层面,阉割为一种目的价值意义上的对抗。他们不敢把这种对抗往后引,说这背后隐藏的是社会存在之间的一种对抗。他们也不敢说这背后隐藏的是我们整个现行的观念体系或者说我们整个普遍的符号学秩序内在所具有的对抗性。
这两句话不仅不敢说,他们也不会说。他们只会反复强调“现实存在的就是现实存在的,外在的就是外在的,外在的东西就是它自己,它自己就有它的位置。”傻白甜?何不食肉糜?
问题是那些真正被排斥到外面东西,它哪有自己的位置嘛?existence is identity?好多美国的非法偷渡难民就会反过来问了:“我存在着,那我的身份认同(身份证)在哪里?(I am existing ,where is my identity?)”笑死我了。
补充一下,所谓客观主义的精英主义,就是预设一个隐藏的本体论框架(什么存在,什么不存在,正当的存在方式是什么),然后所谓的“精英”,就是能够“理性”、“全面”、“准确”、“客观”地辨识和把握这个存在论框架下的“客观存在”。
所谓自己做运动员,自己做裁判,而一切想要突破这个存在论框架的,都会被他们说成是“暴力”,是粗鲁、低劣的,不合格的“存在”,甚至只是某种“主观上幼稚”的冲动。而哪些存在是合格的,是客观的,反过来,又是由精英的理性化的识别标准(认识论的1)所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