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战争下的“现代分歼战”
我们大部分人都知道“围歼战”,它是一种将分散的敌人聚集在一起,再围困并歼灭的一种常用战术,但一听到”分歼战“,可能大家就会一时间感到疑惑。其实,分歼战也是从古以来非常常见的一种战术,它的原理就是将抱团的敌人切割开来,将其划分为多个无法照顾的小群体,再分别将其包围歼灭。
围歼战和分歼战各有自己的优劣。首先,从敌我对比来看,当我方实力远大于敌军,并且要避免敌方战败后转入游击战时,我方会优先选择围歼战,在一次战斗中解决对手;当我军实力不如对手时,则要反其道行之,主动出击,切割对方,避免对方集结在一起抱团,再将敌方陷入孤立的集团歼灭,不和敌方主力打团战。第二,从双方机动优势来看,如果我军规模庞大,机动性差,或者内部势力龃龉较多,那适合抱紧队形,和对方打正面决战,争取围歼对手;如果我军机动性很强,敌方较为臃肿,那就适合分歼战;最后,如果我方各个部队协同作用较强,且信息传递需求很高的保证的话,那就适合抱紧部队,打正面决战,争取围歼,而如果各个部队间较为松散,各自都有足够的独自作战能力,那么就倾向于使用分歼战来歼灭对手。
在现代战争中,一支合成化的军队往往由大量配合紧密的部队构成。如一个典型的前苏联冷战集团军为例:
突击部队:近卫坦克师(坦克+机械化步兵+自行火炮);
跟进部队:摩托化步兵师(坦克+摩托化步兵+自行火炮);
集团军级远程火力支援:飞毛腿导弹+飓风火箭炮;
集团军级防空武器:2K11,2K12中远程和中程防空导弹;
师级中程火力支援:152+122火炮+122冰雹火箭炮;
师级中短程防空武器:9K33黄蜂防空导弹;
团级近程火力:120迫击炮+100滑膛反坦克炮;
团级中短程防空武器:9K31箭1和ZSU-23-4自行高射炮。
团以下武器略。除此之外,在团以上各级单位,还拥有大量的后勤运输,电子通信,工程桥梁乃至于宪兵纠察的单位。在进行大规模行动时,整个集团军拥有全面的突破和纵深攻击能力,也拥有强大的防空和反坦克能力,但一旦被各种原因切断了配合的时候,就很容易陷入孤立的各自为战的局面而非常被动。
因此,历史上各国军队为了破解俄军擅长的大兵团作战,在多次战争中都采用了出色的“分歼战”,以下是著名的案例:



同样,对于配合紧密的海空军来说,也同样存在“分歼战”的典型案例。


可以说,分歼战的精髓就在于“分散对手,令其无暇配合“。在当前数字化,信息化时代,陆海空天军队都极度依赖信息化和合成化的情况下,若能够针对敌方的信息化弱点加以打击,则能够极为有效的摧毁敌方协同配合带来的1+1>2的效应,从而让敌人陷入四面受敌,头晕眼花的局面。

信火一体下的“分歼战”
现代信息化战争最重要的改变就是信息的传输和运算速度相比过去有着指数的提高。通过高性能互联网,如今能够实现高速的巡航导弹的实时图像信号回传和目标更改等过去无法实现的操作,对于火炮的响应速度也从过去的数十分钟提升到一分钟之内,这种信火一体给予了敌人难以想象的破坏。在目前进行的东欧冲突里,双方都利用了信息化技术引导火力,使得对手的部队在行进中一旦被发现,就可能遭到铺天盖地的火力打击。

因此,想要阻止对手利用信火一体对我方展开打击,在保护自己主力部队情况下不被击溃的情况下,将敌方的攻势阻止,就需要针对信息化的特点展开“分歼战”。之所以现代战争适合采用“分歼战”而非“围歼战”,有几个原因:
1、在对等双方交战的背景下,由于任何一方都有强大的信息化合成的火力和打击系统,大部队行进时一旦暴露,就一定会遭受对方如同冰雹的火力打击,因此要想在大战中降低损伤,击败敌人,就首先要分散和隐蔽自己的主力,避免集合行军被敌人聚而歼之。
2、现代武器昂贵而难以补充,而苏联解体后,各国由于长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和平时代积累的武器和弹药也远不如冷战时期充分,更有大批老式战备武器和弹药因为过期而销毁。在双方都难以武装大量的部队的前提下,想要聚拢大量齐装满员部队对敌方进行围歼也是很大的难度;
3、现代化的卫星,光纤和无线通讯系统已经非常稳定,不像二战时期仍需要保持前后梯队目视接触,并使用传令兵递送情报,因此硬件支持分散部队情况下保持整体的行动统一。

现代战争分歼战的主力——电子战
信息战争的时代下,一切的核心当然是建立在现代通讯网络和计算机系统之上的信息神经网。那么,要想摧毁敌方的战斗能力,最重要就是在信息网上掐断对手的“主干神经”,这一点就是誉为第四维空间的“电子战”。
电子战分为非常多的环节。从最基本的类别看,分别为电子侦查、电子进攻、电子防御。电子侦查是进行后两者的必要前提,只有电子侦查取得了对方的特征电子信号,具备对截获的敌方电子信号进行破译和逆向的能力后,才能进一步进入电子攻防阶段。电子进攻,指的是对敌方的电子设备进行压制,干扰,甚至发射反辐射导弹、微波武器予以物理性的破坏,阻断对方的通讯链条,摧毁敌方的雷达、无线电系统;干扰对方无人机集群、各类导弹导引原件等等;电子防御,指的是防御敌方的电子侦查和电子进攻。要注重无线电静默和播放的时机选择,有节奏的更换密码本和通讯频率,并使用假信号,假目标转移敌方打击目标。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突破,电子战的设备小型化和集成化也在越来越高,甚至远程火箭炮,察打一体无人机和巡飞弹都是可以预测到的良好的空中电子战平台。不过,由于现代电子战对抗极为强烈,空中制导弹药和无人机威胁也越来越大,这客观要求电子战部队必须要分散部署,集中指挥,通讯网络和计算节点也要“去中心化”,才能破解敌方统一的信息网络,并阻止敌方破坏我军分布式信息网络,达到“分歼”敌方的作战结果。
当电子战取得了优势,并阻断了对方整齐的指挥系统后,敌方各个部队就变得孤立起来,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杀伤敌方阶段。

重型火力和轻便火力的结合——分歼战的杀伤阶段
前文已经提到,只有在物理上和信息上切断敌人的密切联系,才能进入分歼战的杀伤阶段。那么,当代武器又是如何有效的切开并清缴敌人的呢?这就需要我们分别发挥重武器和轻便武器的各自特点。
在现代战争中,双方为了避免遭受到对方信火一体打击,而不得不将部队分散部署。但是,并非是所有的部队,都可以化整为零,分解为小部队作战的。如同地面远程防空导弹、地面铁路物流基地,具备战略飞机的保障能力的大型机场,这些都是难以转移的大型地面设施;空中密集的多用途战斗机、电子战飞机、加油机和轰炸机编组的大型航空集群,和海面上配合紧密的航母战斗群,都是难以分散作战的大型集群部队。不过,这些部队也深知自己无法分散作战,因此这类设施和集群都有着异乎寻常的强大自卫能力,难以用轻便灵活的武器予以杀伤破坏。因此,将这些部队“打散”的重要职能,就必须要交给重武器去执行了。


要说到“打散敌人”,那么就不得不提威力强大的战术核武器。虽然现代核战争风险已经很低,但是美国,俄罗斯仍然保持相当的战术核武器储备。战术核武器强大的破坏力,也让他具备了战役等级的战略威慑力,一发威力可从400吨调整至40万吨的B-61战术核武器,就能做到一瞬间摧毁一整个铁路调度枢纽,或者瘫痪一整个集团军的重火力纵队的强大能力。而苏联冷战时发展的65-73式核鱼雷,则可以在数十公里外对航母舰队发射,一发即可击沉超级航空母舰,就算无法击中航母,它可怕的范围杀伤能力也足以让敌方航母战斗群不敢报团行动。因此,战术核武器的存在,客观上在冷战中阻断了双方动用大兵团对抗的念头。
现代战争由于绝大部分都是常规作战,那么常规武器要想取得堪比核武器的战役影响力,就必须要做到“威力大”“精度高”“抗干扰和难以拦截”的特征。在这方面上,价格低廉的远程火箭弹和高性能弹道导弹(含高超音速武器)是战争中相当可怕的利器。




因此,当代战争之所以仍然需要重视重型武器,是因为重型武器不仅仅是大威力,远射程的武器,更是因为他们具有很大的战役和战略影响力,足以让一个区域内的敌方慑于其威力,而不得不自行解散编队,化整为零进攻。而在重武器通过杀伤力和威慑力迫使敌方分散后,轻便灵活的武器就开始发挥其实力,有效策动对零散的敌人进行杀伤了。





结语:去中心化,分布式作战的时代呼唤现代“分歼战”
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的目光一直瞄准“打大仗”,“打大规模战斗”,为此诞生出了庞大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战机集群”和“航母战斗群”等大型化的编制,但是随着如今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强大,过去难以指挥分散的部队的问题正逐步得以克服,而轻型武器的打击距离,毁伤能力的日益提高,也使得哪怕是一支小分队所携带的武器,在运用得力时仍得以有效摧毁敌方昂贵的武器系统。因此,在现代战争中,“围歼战”的可能性大幅减少,而“分歼战”的可实现性越来越高,这要求我们,要更加灵活的运用手里的力量,去应对更加“非传统”的战斗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