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书评:大绝望、大孤独、大坚韧的“老鬼”和“老汉”们
我有点“讨厌”第一人称叙事的故事。因为“真作假时假亦真”,以“我”的视角去记叙的故事,往往让我分不清到底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还是作者自行创作的。
《风声》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看完《风声》,我不仅再次去学习了一下摩斯密码,还千方百计地想查到西湖边上,是否真的有这么一个满载故事的“裘庄”。而西风篇里提到的人物,我也努力去查查看有没有原型。
不过调查了一圈下来,虽然不确定是否有类似的故事原型,但“裘庄”应该是不存在的,西风篇老年顾小梦及其后人身份大概是杜撰的。
不过,《风声》之所以会让人如此当真,实在是因为故事写得太好了!
原著和电影故事主体情节对比
很久之前看过电影版本,此次看过原著之后才发现,原来电影版本改编了太多,关键人物“老鬼”换了人,还多了个“老枪”,几乎成了另外一个故事!
原著分为上部“东风”,和下部“西风”、外部“静风”,其中电影里故事的内容,大部分取材于东风篇——
1941年,杭州,汪伪政权的军机处发现本部有共产党的卧底。为了找出这个代号为“老鬼”的共产党,特务们把牵涉到泄密事件的4个人,吴志国(张涵予饰)、金生火(英达饰)、李宁玉(李冰冰饰)和顾小梦(周迅饰演)关在一幢小楼中,用尽手段进行盘问,而白小年(苏有朋饰)作为司令的机要秘书,表面上负责监督这4个人,实际上也并未被完全信任。
日军特务课机关长肥原龙川(黄晓明饰)主持审问,狗腿的特务处长王天香(王志文饰)从旁协助。此时“老鬼”除了有被暴露的危险,还有一个事关同志们性命的重要情报需要传递出去。封闭的小楼,相互怀疑的几个人,无处不在的窃听和监视,因为暴露而被拷打、被杀的“老汉”,无法接头的同志……

原著中多次描写老鬼在深夜,因为无法传递出去情报而产生的焦虑和恐惧。与电影不同的是,除了扫地的联络员之外,老鬼在这个故事里,确实是一个人身陷敌营、孤军奋战。而直到李宁玉、吴志国相继死去,肥原也没找出来谁是老鬼,只是在抓捕本应在开会的共产党时扑了个空,明显情报已经被送出去了。
其实此时作为读者的我,也同样感到迷惑,直到最后作者揭示答案,才恍然大悟,对老鬼可以在这种艰难环境下,和敌人斗智斗勇最终舍命传递情报,深感震撼。
相比较而言,电影更多地用严刑拷打中人物的反应来突出每个人物的性格,以及小楼里高压下,几个人相互之间的对手戏非常好看。而原著读者则会跟着故事的发展陷入如迷雾一般的推理中,而许多背景交代、侧面描写,又让人对时代背景有很深的代入感。
故事的后续:西风、静风
如果说“东风篇”是非常精彩的谍战故事,那么“西风篇”则是“谍中谍”,从多年之后老年顾小梦的角度,奇迹般地给这个本来已经讲完的故事再次赋予新的视角,将“老鬼”的冷静、睿智、坚定刻画得更为清晰。多了一个叙述角度似乎应该让观众能更明了这次谍战的全貌,但实际上反而真相却又更扑朔迷离。
相比较而言,“静风篇”的篇幅最少,额外介绍了顾小梦儿子对父母事情的叙述、裘庄原主人和锄奸队的故事、“老汉”的故事,以及肥原的故事和结局。如果拿作画来比喻,那么最后这几笔就仿佛给本来在专注一事一物细节的画作,把整个大背景勾勒了出来。不同的是,看画我们一般直接看到的是成品,而小说,却可以让读者跟着作者的笔,一点一点看到世界的全貌。
在原来的故事背后,还藏着那么多故事。原本几句话一带而过牺牲的“配角”,其实是同样震撼人心的英雄。也因此而深刻的体悟到,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的牺牲,而现实中,是不知道多少同样伟大而坚定的人,为了理想和信念,舍却和牺牲了太多太多。
最喜欢的“老汉”
“老汉”是书中我特别喜欢的一个角色,虽然着墨少得可怜,但莫名非常震撼。其实“东风篇”的老汉,就已经足够让人印象深刻了:
“二太太真的是小,即使经历了结婚、生子、革命等一大堆事后也才二十二岁,花样年华呢。 三年前,二太太嫁给钱虎翼做姨太太时并没有多么美丽动人,身板平平的,薄薄的,目光端端正正的,头发被她革命的同学剪得短短的,有点像个假小子。”
前面简单交代了一下人物的背景,钱虎翼是之前被灭门的国民党军官,而被捕的共党“老汉”,竟然他的姨太太,又那么年轻,刚22岁,从三年前端端正正假小子式的学生气,成长为了一个满身浪气的女人,还满嘴的荤话脏话,与王田香对骂。
就是这样一个走在大街上,无论如何都让人想不到是共产党的人,她面对拷问时又展现出难以想象的超人意志,承受着心理和肉体的双重考验,却始终不曾出卖自己的同志:
“……他把二太太押来当狗用,当鬼试。先试吴志国,设陷、套话、引诱、开导、威逼、毒打……真戏假做,假戏真唱,文武双全,软硬兼施,十八般武艺悉数上场。反应不明显,便又带她去西楼试李宁玉。 还是老一套,红脸、白脸,正说、反说,拳脚相加、威胁利诱……最后,二太太都快被打死了,双方还是没有一点活的反应,简直把肥原气死!”
而这样一个年轻、鲜活、坚定的人,却又死得那么草率而轻易,甚至都没给这个角色任何机会去作为共产党人展示一丁点的线索。“老汉”二太太的死,带给我一种沉闷的震颤和遗憾,难以释怀:
“于是,把二太太从西楼带回来,带到东楼,推到吴志国跟前,掏出手枪,问吴志国:“是我来毙,还是你?” “我来。”吴志国接过手枪,对准二太太的脑门连开三枪,把脑花都打出来了。”
东风篇二太太从出场,到被杀,可能也就几百字,但却她的形象却也足以令人印象深刻了。没想到在后面静风篇,对二太太的身世也有所交代,也就更感怀她为信念所做的牺牲。
作者的三角梅
很喜欢作者的这篇代跋。
“《风声》是有大绝望的,也有大孤独,大坚韧,恰如我当年当时的心境。”
我想,每个人都有身陷低谷,由无助而绝望,由绝望而孤独的时候吧。麦家写风声的时候,就处于这种心境下。而他如同书中的“老鬼”一样,大绝望,大孤独,大坚韧。
可能往往逆境中的坚持和奋进,格外难熬,事后回想起来,也格外让人印象深刻。
麦家说,“生活背叛了我,唯有它铁了心忠诚于我,钻进铁栏,红得灿烂,白天黑夜守着我,对我声声切切:要发愤,别趴下”,似乎是那一蓬生命力旺盛的、火红的三角梅在那么多现实的困境中,给了坚持写作的麦加精神上的鼓励。但我想,真正帮到他的那个力量源泉,应是他心底的那份说不清道不明,想要争一口气好好活下去的信念。
有了这份信念,麦家寻到了三角梅,而其他人,也可以寻到星星、石头,或者哪怕一阵风。
生活总难免给人大绝望和大孤独,但总会有一种信念,能这大绝望和大孤独中,助我们拥有大坚韧。

微博@re若小山
豆瓣@若小山
微信公众号@句读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