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夷陵之战:抗争命运、赌上国运——先主刘备的最后一舞!

2023-03-12 12:28 作者:大哥好俺是三弟  | 我要投稿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的夷陵之战,以为刘备是一心为二弟报仇,被愤怒烧昏头脑的老头。而在正史中,大战不是儿戏,刘备是有备而来的,只不过这个“备”嘛……

一场刘备不想打但不得不打的战争,这是疲惫;遇到不讲武德的江东小伙,来烧、来偷袭六十岁的老同志,这是点背;火烧连营、白帝托孤,最终听见千年前夷陵余音,仍是刘备。

大哥好俺是三弟,欢迎来到《沙盘上的三国》。今天咱们来聊聊这场彻底奠定三国版图的夷陵之战,体会先祖那彷徨孤独的最后一舞。

 

刘备或许天生就是个劳碌命,前大半辈子被人撵着跑遍了半个中国,下半辈子总算在益州稳定下来,也是大小战争不停,即使自己做了皇帝,也发现自己依然没法歇息。


此时的天下局势,北方的老对手曹操虽已身故,却给自己儿子留下了坚实的基础;东边的碧眼小儿夺取荆州,手腕愈加老辣。

两个侄子辈的对手不让自己放心,年逾六十的老刘回头看着自家小孩,唉,更不放心了。他决心在自己剩余的年岁里,再做些什么。为了归天的二弟、为了自己的儿子、为了大汉的国运、更为了与自己命运的抗争。

激情重新回归到老人的心胸中,他的双剑所指之下,汉家士兵浩浩荡荡地开赴向自己宿命的终点:夷陵。

 

一、不信命:运去英雄不自由

在诸葛亮《隆中对》给刘备描绘的美好蓝图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二是占据荆、益,两面攻魏

在诸葛亮《隆中对》给刘备描绘的美好蓝图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二是占据荆、益,两面攻魏。《隆中对》的战略是正确的。但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自关羽失荆州后,《隆中对》的两个方针已无两全的可能。

益州虽然是天府之国,百姓和乐,受战火影响少。但是仅靠地域狭小的益州,缺少第二面“钳子”的牵制,出祁山取关中,难度很大。

但是,夺回荆州又谈何容易?

荆州对东吴而言同样重要,它是长江下游的重要屏障,荆州若失,则建业门户大开。更关键的是,一旦荆州落入益州掌控者的手中,对东吴的威胁是致命的。

敢问路在何方?一边是曹魏重兵防守的关中,一边是孙吴必争的荆州,刘备被逼着做这道两难选择题,两条路都是对的,但又都不对。

电影《雷神3·诸神黄昏》中有这么一句台词:“我选择直面问题,而不是逃避,因为英雄就是这么做的。”这句话同样适合老英雄刘备,他最终下定决心挥师东向,更像是一场无奈的豪赌,赌注是自己的命运,更是大汉的国运。这场属于三国时期的“诸神黄昏”,拉开序幕。

 

二、不服老:老夫聊发少年狂

刘备真正兴兵是在丢失荆州两年之后,在两年间,刘备除了登基称帝外,一面稳定着益州民心、发展生产,积蓄着伐吴的力量,另一面则要平息朝堂上的争论。

蜀汉朝堂对伐吴之举是有争议的,赵云就说:“曹操才是国贼,当因众心,早图关中。”

秦宓也劝刘备:“天时不当,必难取胜。”

这也代表着一部分大臣的意见。刘备对此的回应简单粗暴:赵云留守江州,秦宓下狱。两棍子下来,老皇帝表明了自己非伐吴不可的决心,朝堂上的反对声也逐渐安静了下来。

刘备面对着赌局上坐着的两位后辈,一个是心思细腻逐渐成长起来的孙权,一个是刚登大宝略显稚嫩的曹丕。不论是从经验还是辈分来讲,老刘都自信必胜。


相比刘备的自信,孙权就显得谨慎许多,秉持一贯能不打就不打的原则,他作了三手准备:面对刘备,他多次写信劝以大局为重,不可意气用事。自己则坐镇武昌,提振士气,做好战争准备。同时发动奥义·制衡之道,在重压之下主动与北边曹魏联系。

曹丕也在盯着南边的局势,一旦荆州战事拉开,意味着孙刘联盟破裂,天下又将有新的变局。大臣刘晔劝曹丕放弃观望的态度,联蜀伐吴,夺取江东后,益州之地必难以与魏国抗衡,统一指日可待。但收到孙权降书的曹丕爱惜自己的羽毛,认为孙权归心是自己父亲都没完成的丰功伟绩,兴奋之余直接赐孙权“大魏吴王”的称号,魏吴同盟形成。

尽管国际局势不容乐观,刘备仍保持着欲一矿打八矿的雄心。

 

三、不自在:蜀主窥吴向三峡

公元221年7月,刘备率大军正式出川伐吴。在大战一触即发之前,我们来看看双方的阵容对比。

在人数上,孙权给了陆逊五万人马,刘备军人数大致相当。

在经验上,刘备统军经验丰富,而陆逊则是没有名望的一介书生。

从地形上看,四川位于长江上游,顺江而下,占据地形优势。

从地理位置来看,进攻方属于远征,四川到荆州的路并不好走,粮草运输是刘备的一大麻烦,反观陆逊,背靠江陵,主场作战,顾忌比刘备小得多。

从外援来看,刘备以金银爵位为诱,得到五溪蛮王沙摩柯的支持。孙权以称孙子为代价,换来曹魏名义上的盟友。

而从最关键的综合国力来看,益州虽为天府之国,但毕竟疆域、人口有限,刘备取得益州不久,人心仍有浮动,反观孙吴经营三州之地多年,颇得民心,综合国力东吴是远超蜀汉的。

这些因素放在一起,简单概括就是:刘备必须速战速决,拖的越久麻烦越大。

 

第一回合 刘备势如破竹 陆逊避敌锋芒

战争的开始似乎如刘备所预料的一样顺利,前锋吴班、冯习很快击败吴军,占据秭归县。然而本应速战速决的刘备不知什么原因停止了进军,直到次年正月,刘备才从秭归继续出发,目标是长江的重要关隘:夷道。

从秭归到夷道有三条进军路线:

1、 水陆并进,这是最厉害的一招,陆逊在给孙权的书信中就表示过这样的担忧。

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三国志·陆逊传》)

刘备最终放弃了这一条路线,其原因有二:一是新组建的益州水师在战斗力上远不如东吴水师,二是夷陵、夷道水域山高谷深,水道狭窄、水流湍急,易进难退。

2、走长江北岸,这一条路线地势相对好走。但荆州一战后,江北士族被江东大肆收买,如今早已经成了孙权的形状了。除此之外江北的北边,已经是曹魏的地盘,孙权名义上的盟友嗅到肉味,那可就变成真正的盟友了;江北东边尽头是江陵城,这座冰冷的坚城屹立在汉水之滨,一如既往的拒绝一切来犯者——哪怕来的是二爷此生最敬爱的好大哥。

最终刘备,也放弃了江北行军的想法,分给黄权一万兵力驻江北,以防御曹魏的偷袭。

3、刘备最终的选择是率主力走长江南岸,南岸陆路较为崎岖,但有利的因素有二:一是容易与荆南诸蛮联系;二是避开陆逊在北岸的主力,直扑夷道。


 第二回合 陆逊驻兵夷陵 两军隔岸对峙

陆逊看出刘备急于求战,于是来了一招以退为进。初期放弃秭归后,陆逊便一路后撤,最终将主力驻扎至夷陵附近。

之所以选择夷陵,陆逊是这么说的:“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1]

 “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三国志·陆逊传》

夷陵道是陆逊精心挑选的决战之地。从地形来看,夷陵两岸山势险峻,平地狭小,不利于刘备大军团的展开,削弱了刘备的陆军优势。这段长江水流湍急,江面狭窄,陆逊掐住夷陵道的长江脖颈,能轻松拦截刚踩上油门的益州水师,拒之于江陵平原外。

在夷陵沿线的形势是这样的:刘备军主力在长江南岸的猇亭一带,但留有黄权军在江北防御曹魏可能的进攻,也起到牵制陆逊主力的作用;陆逊军主力在长江北岸,扼守三峡险要虎牙山,南岸则是由孙桓驻扎夷道城中。两军主力分居长江南北,又各安排了一支偏师楔在对方主力身边。这一仗,就看谁埋下的棋子能发挥作用了。


刘备是想方设法地引诱陆逊主力出来决战,陆逊则缩在营中,就是不出来。战争被拖入了相持阶段,也演变成后勤与国力的比拼。刘备求战不得,战争的节奏开始掌握在陆逊手中。

 

第三回合 刘备围点打援 孙桓以身作饵

刘备甚至拖下去对自己不利,决定采取围点打援的手段,逼迫陆续主力决战。而孙桓部所在的一道,就成了蜀汉大军围困的点。

孙桓一封接一封的求救信让陆逊大营炸开了锅,早就背着一口气的东吴宿将们劝陆逊早点出兵救援,若夷道有失,则战局形式急转直下,陆逊认为孙桓很得军心,夷道难攻,一时半会儿不会丢失。后方的孙权也派使者到前线问陆逊的打算,陆逊安慰孙权:“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2]

 “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三国志·陆逊传》)

陆逊决定继续坚守阵地,继续等。

从二月开始,孙桓和刘备都等着陆逊的援军,陆逊就是按兵不动。

三月,陆逊在团结军心,刘备在等。

四月,陆逊在安抚孙权,刘备在等,同时担心曹魏偷袭汉中。

五月,陆逊在联系交州的援军,刘备还在等。同时担心粮草不足。

六月,陆逊在看从梅雨变成酷暑的天气,刘备还在等,同时得激励将士打起精神……

陆逊像一位沉得住气的钓鱼老手,孙桓和夷道就是他精心准备的诱饵,死死地钓住刘备这条大鱼。刘备处处受制,进退两难。自己能做的除了把军营设在山林中避暑外,只能像等待戈多一样等待陆逊——他什么时候来、会不会来,夷陵究竟还有没有陆逊这号人,刘备快等疯了。

 

第四回合 火烧连营一击致命 昭烈大业梦碎夷陵

时间进入七月份,梅雨季节已过,长江两岸气候变得干燥起来。像毒蛇一样蛰伏了小半年的陆逊,终于要对自己的猎物下手了。

要说陆逊的“犄角此寇,正在今日”是多巧妙的计策吗?倒也不至于。犄角之势说白了就是布置两支部队,你打他,我就打你。这一局的关键在于,陆逊方需要有一个倒霉蛋先挨揍;而陆逊需要在倒霉蛋挨揍的同时把对手揍倒。

挨揍的人选现成就有孙桓,这个倒霉蛋在南岸被刘备围了不是一天两天了。刘备也很合作地判断孙桓在重围之下坚持不了多久,率先往孙桓偏师猛攻。

孙桓在夷陵战后曾经夸陆逊说:“我被围的时候还怨你卖我来着,原来你是早有计策啊。”

桓后见逊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三国志·陆逊传》)

孙桓不知道的是,他其实已经在被卖的边缘走了一遭:如果陆逊能攻破刘备大营,那就是“山人自有妙计”;要是攻不破,那就不想卖也得卖了。

拉胯的江东步军,让陆逊的第一次尝试被留守的蜀军击退。吴军宿将们愈发鼓噪,指着陆逊鼻子一顿骂,而陆逊却微微一笑,说:“此番小败,并非没有收获,我早有破敌妙计。”陆逊的妙计便是火攻,这个全三国最烂大街的妙计,每次出场都是杀伤巨大,史书记载陆逊的放火“一尔势成。”风助火势,加之蜀军营帐驻扎在山林之中,山火迅速蔓延。

还在围困夷道的刘备主力发现后院起火,军心大乱,几乎瞬间奔溃。由于退路被断,刘备慌忙逃入马鞍山,与追兵玩起了“汉皇绕山”,险些被自己围困了半年的孙桓活抓,最后得以从小路进入秭归,又从秭归退入白帝城。由于陆逊害怕曹丕袭击合肥,遂下令停止追击刘备。最终孙权听从陆逊意见,从大局出发,与刘备重新修好。

 

四、不甘心:可怜英雄见白头

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大战的最后一战,同样精彩,同样对历史走向影响深远。

陆逊是一名年轻、沉稳的优秀统帅。当面对士气正盛的蜀军,他主动让出秭归,将战线拉到更适合本方的夷陵道;当战机出现之时,下手果断狠辣,一击致命,不给对方喘息;以我为主,调动对手,这便是兵法中“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含义。夷陵也成为陆逊仕途崛起的真正开始。

对刘备而言,他赔上了自己的命运,赌输了大汉的国运,最终也没能逆转天运。

蜀汉的损失难以用数字来衡量,刘备主力和益州水师几乎消耗殆尽,江北的黄权归路被断,无奈率众降魏,这些都是蜀汉最精锐的部队。高级将领的阵亡名单也很长,吴班、冯习、马良、傅肜等无一幸免,夷陵之战也成为蜀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刘备的强项是全局的战略眼光,带兵作战则是的弱项。在战略上不重视对手,战场上盲目自信托大,本该速战速决却屡屡贻误战机。诸葛亮有这么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3]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庞统法正传》)

诸葛亮对刘备东征的态度是暧昧不决的,在他看来,刘备伐吴的战略并非错误,只是缺少能臣的帮助,犯了战场决策的失误。

 

夷陵回响:我们的“汉室”

刘备可能是三国时期最有争议的人物。“仁德之君”和“假仁假义”这两个截然相反的标签始终贴在刘备身上。

他生逢乱世,起于微末,穿着草鞋,顶着远的不能再远的皇叔的虚名,自觉以天下为己任。丢掉所有标签,真实的刘备,就是个真诚而不迂腐的人。

因为真诚,关羽张飞、卧龙凤雏,始终坚定相随;也因为真诚,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还有勇气提起自己的双股剑,重整旗鼓再度出发。

他明白乱世规则,小心保护自己那微弱的火种,常常委曲求全,这是弱者的生存之道。但刘备也有“迂腐”的时候:曹操眼皮底下的衣带诏、荆州逃亡路上的十万流民、白帝城把自己毕生的心血托付给一个外人……在“假仁假义”的质疑中,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底线和原则——汉家的江山和人民。

兴复汉室是一场不切实际的美梦,他仍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努力让这场梦做的再久些。

 

参考文献:

《三国志·陆逊传》

《三国志·先主传》

《三国志·吴主传》

《三国志·诸葛亮传》

朱大渭:《隆中对与夷陵之战》

尹韵公:《从荆州争夺战看三国前期的外交斗争》

王前程:《夷陵之战的规模及蜀汉失利的根本原因》

夷陵之战:抗争命运、赌上国运——先主刘备的最后一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