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OKR落地通关法则 系列之第065关:OKR实战案例解析- OKR与业务融合



1,低质量的OKR到处都是
我们经常说OKR没有对与错,只有质量高与低,质量高的OKR,可以提升组织效能,持续创新;而质量低的OKR,正在快速浪费公司有限的资源和时间。
现实OKR落地中,不同的企业出现非常大的差异,当然OKR成功在一家企业落地包括很多维度,涉及到:组织文化,组织氛围,战略方向,组织结构等,其中可以撰写出高质量的OKR是起点,并不是终点。写出高质量的OKR是组织将OKR目标管理有效落地的前提。
我们在国内的大量咨询案例中发现,企业75%以上的OKR都是低质量的OKR,这个数字非常的惊人,企业长期在本行业中经营,团队长期活跃在业务之中,为什么写出来的OKR大多数质量都很低呢?
其本质原因:对业务缺乏深刻的理解,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过于单一,惯性思维,路径依赖,缺乏独立思考,认知匮乏受限。
2,OKR与业务结合中的奇葩现象
我们发现企业OKR与业务结合过程中,呈现出很多“奇特”现象,并探寻其背后的原因,现整理为五大类别:
第一类:“将KPI当成O”,这种现象在很多企业普遍存在,原因在于对OKR的认知有限,熟练度欠缺,业务压力巨大,长期受困于业务指标;
第二类:“只能写出1-2个KR”,这种现象在中后台员工非常普遍,原因在于长期的流程固化,长期的路径依赖,从而丧失了独立思考,创造力极度匮乏;
第三类:“将KR写成工作计划”,这种现象在业务部门非常普遍,原因在于长期处于执行层面实施层面,维度过于单一,主动性和参与感欠缺;
第四类:“将OKR写出小作文”,这种现象在组织高层非常普遍,原因在于过于模糊和抽象,欠缺清晰度和实施路径,多数是语文式陈述,缺少可量化的视角;
第五类:“从不更新OKR”,这种现象在强势管理者的组织中高频出现,原因在于员工是被动式接受OKR,或者有一些抵触情绪,是管理者想推行OKR,员工毫无兴趣,更谈不上主动性和参与感。
3,案例
这个案例极其经典,是一家地方国企,其管理者对OKR非常“痴迷”,期待引入OKR,使其团队焕然一新,业绩倍增。我们团队参加了集团总经理主持的OKR启动会,现场总经理慷慨激扬的阐述OKR的价值,可是台下员工却若无其事,当我们实施工作坊期间,发现这个团队群体性沉默,面无表情一般的麻木,接下来撰写出来的OKR,基本满足以上的全部类型。
4,OKR与业务融合的正确方式
很多HR伙伴都在持续的追问这个问题,我们给出三个举措:
首先,形成组织内部的战略共识,公司内部大范围的使命战略方向性宣贯,形成自上而下的拆解,和自下而上的涌现;
其次,拉升成员的人才密度和认知能力,从更大的范畴来思考业务内核及其本质,形成集体直觉并有效推演试错;
最后,更换“发动机”,强化员工的内驱力,有效利用公司现有的资源,建立起内部客户价值导向机制。
5,写在最后的话
OKR是业务推进过程中的一个个节点,OKR与业务天然合一,OKR是将抽象变成具象,将模糊变成清晰,将被动变成主动,将静止变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