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故步自封的西楚霸主
项羽,秦末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自封为西楚霸王,其神勇千古无二。
项羽早年有三学三弃,起初学读书,以“读书记住几个人名就够了”为借口,学了没多久就不学了;然后习剑术,以“习剑只能以一人为敌”为理由,习了多几天又放弃了;最后研究兵法,这万人敌的本事倒是让项羽喜欢的不行,但也只是研究了大概,就搁置了。
这其中也许是项羽足够聪明的缘故吧,短期的学习研究就可以比拟常人几十年之功,但其性子已然体现出来,放弃搁置了看似只是眼前的读书剑术兵法,实际上连带以后的政权也一并放弃搁置了。(伏笔1)
当项羽见识到秦始皇的威风时,脱口而出一句:彼可取而代之。当一个人的眼界开扩之后,他就会有了远大的志向,此时的项羽正是如此。
当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起义之时,项氏家族也决定一同起义,会稽太守殷通是倡导者,可项氏家族的家长项梁指示项羽杀了殷通,这给项羽起了一个很坏的头,让项羽学到了用暴力去解决问题,这也决定了项羽后来的众叛亲离的下场。(伏笔2)
陈胜死后,项梁等人拥立熊心为楚怀王,对抗着仿佛回光返照一般又开始强大起来的秦国,可惜遭到突袭之下,项梁死于章邯军队之中,项氏家族自此失去了主心骨。
项羽的军队在此时被楚怀王熊心收走,这让项羽恨上了这个当初凭借自己叔父上位,眼下却无情至极的楚怀王。(伏笔3)
秦军强盛之极,让各分崩离析的起义军有了联合之心,楚怀王在这个大前提下派宋义、项羽等人率领军队去巨鹿支援被围困的赵军,宋义在巨鹿附近足足逗留了四十六日,就是不肯出击。
项羽为报叔父项梁被杀之仇心情急切,士卒因久久不战而战心衰退,项羽终于等不了了,直接杀了宋义,带士兵突袭章邯,破釜沉舟的不留后路,一夫当先的带头冲锋,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就是兵形势,看似莽夫式的作战却有着项羽独特的军事水平,别人是很难学到精髓的。
此战之后,项羽威震天下。
然而项羽又做了一件本不应该做的事情,他坑杀了秦军投降的士兵。
因为项羽以少击多,无法容下那么多投降的秦军士兵,担忧他们反戈一击,且秦军投降的士兵果有怨念之心,所以项羽决定按照老规矩,直接暴力解决问题——坑杀之,或许没有全部坑杀,只是坑杀了一部分,让另一部分士兵不敢反抗,但这无疑让“秦父兄痛入骨髓”,刘邦之所以一次又一次的屡败屡战,就有这样的原因,项羽的坑杀举动最终坑了自己。
灭秦之后,项羽分封诸侯,自称霸王,这其实是春秋时期的举动,这是落后于时代的举动,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你分封了各路诸侯,那跟随你的将士又能得到什么呢?况且你分封的诸侯真的会听你的号令吗?就算如今听从,以后也会听从吗?春秋时期的霸主模式为什么被战国时期的征服模式淘汰啊,就是活着的盟友不如更加强大的自己啊。(伏笔4)
更别说项羽之后的举动了,他杀了义帝熊心,就是当初得罪项羽的楚怀王,分封诸侯之后原楚怀王也“升官”了,成为义帝,但恰恰是让楚怀王“升官”成义帝的项羽杀了他。
这下让项羽大失人心了,你连你的老上司都敢如此光明正大的杀害,你还有什么不敢做的?
诸侯反叛项羽也是应有之理,如果不是发生了这种事,诸侯不会那么快就反抗项羽这样一个军事战神的,项羽会多很多的修整时间,可惜没有如果。
然后就是项羽虽胜实败的战局了,一人对抗全天下,且没有碾压全天下的战力,自身的根据地也不断的受到骚扰,没有休养生息和五谷丰登的时机,只是不断的进行无休止的战斗,这样的项羽怎么能不失败呢?对于项羽来说,乌江自刎已经是最美好的结局了,没有卷土重来的可能了,这才是现实。
我说项羽故步自封:
伏笔1、在于项羽的性子,年少时觉得自己学习研究的足够了,但真的足够吗?不尽然吧,如果再多学一些,是不是能知晓世间更多的道理呢?
伏笔2、暴力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且暴力本身也会产生问题,如果项羽不那么暴力,是否会有更好的结局呢?
伏笔3、有仇恨就复仇天经地义,然而上层统治者的复仇不能那么干脆利落,总要有一个好的复仇借口啊,直接杀害天下名义上的共主,自己的顶头上司——义帝,这是项羽的大过错啊。
伏笔4、分封制早已经落后时代了,郡县制才是未来的出路,项羽却拿前者丢后者,使得项羽没有强化自己,而是将力量分给天下,这让项羽的实力不足以和天下抗衡啊。
这篇文章或许会让我被骂,但我还是写了出来,只因这就是我心中的项羽,一代西楚霸王,可惜故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