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用筹策在∣一点的不同,改变一字的面貌,隶书也有画龙点睛术

2021-09-17 13:30 作者:晋公子8  | 我要投稿




一、用



《张迁碑》拓本中似乎有不少字都表现出这种倾向,那就是看上去好像从头到尾都只用二分笔来书写。


我个人觉得这不大可能是书丹的字迹原貌——退一步说,即便书丹的时候作者就是这样写的,我也并不认同这种书写方法。适当地使用提按,表现出笔画的轻重变化,才能有效地区分出结构的主次关系。


像上面这个“用”,如果只用二分笔来写,写出来大概是这样:


但我认为,更合理的写法是这样:


二、筹



“筹”字一眼看去结构很复杂。字形中纵向排列了很多的横画,这些横画与长短不齐的竖画交织在一起,会给我们造成两个书写上的难点:


其一,因为横画太多,而竖与横的连接点又必须固定在字形的某一个特定位置上,如果我们照楷书的笔顺横竖交替地写下去,竖该写多长,我们预估的连接点是否处在正确的位置上,这将是一件极难判断的事情。万一预估不准,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字形都有可能因此而被扭曲。


其二,这么多的笔画繁复地横直交织在一起,书写的时候极容易产生粘连——从拓本的字形来看,它出现了不止一处粘连。当然,这种应该被避免的粘连可能是书丹的笔误,也可能是刻石的瑕疵。以我个人的观察,后者的可能性要更大——一旦发生粘连,就意味着我们的书写是失败的。


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难题,我个人的对策是,写这个“筹”字不妨参考小篆的书写笔顺。


因为这个“筹”字和篆体非常类似,诸多横画之间的纵向距离基本上是均等的。我们可以把所有的横画全部写完之后再来写那些长短不同的竖笔。如此一来,不但竖笔的长短容易把握,发生笔画粘连的风险也大大降低了


这个字形就是我按照上述笔顺来书写的。但是和原碑相比,书写这个字形的时候我忽略了一个细节:字形右下角,“寸”的那一点,我点作了平点,而原碑作斜点。


由于整个字除了这一点之外的其余笔画都只有垂直与水平两种走势,加一个斜点是必要的,它可以制造一个短斜线来调剂字形的单调。


下面是写作斜点之后的字形,大家可以把它和上面的字形相互比较,看看斜点的作用在哪里:


三、策



这个“策”字看起来像是“艹”头底下一个“而”,但这只是“好像”,事实上我们是不能这样去理解这个字形的。


这是“策”字的篆形,许慎《说文》曰:“策,从竹,朿声”。在篆形隶变的过程中,“竹”头的短弧线被拉平成直线,于是成了“艹”头状(这也是为什么众多楷体中写作“竹”头的字,在隶体中都作“艹”头的原因)。


“朿”最上边的两笔弧线被拉平成一条直线,并且以波势的形态表现了出来。至于它下面的结构,只需改弧线为折线,就得到《张迁碑》中那个隶形的模样。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张迁碑》的这个“策”,第一眼看去,该是以中间的长波势为主笔的,存着这个意念去临帖,我们很有可能为了突出主笔而把它写得粗重,像这样:


这个粗重的波势对它下面的空间结构产生了明显的压迫感。更合理地做法是是弱化这一笔波势,把它写得轻细一些


四、在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张迁碑&晋公子原创



用筹策在∣一点的不同,改变一字的面貌,隶书也有画龙点睛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