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尾胭脂鱼引发的悬案:《诗经》中这个奇妙的比喻究竟有何深意?

2020-10-31 12:04 作者:晋公子8  | 我要投稿




本期话题

《汝坟》是《诗经》当中很有特色的一篇。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一尾颜色艳丽的胭脂鱼。诗人用胭脂鱼作比,究竟用意何在?古往今来的诗评家们众说纷纭。直到揭示答案,我们才发现,原来《诗经》的艺术构思竟是如此的美妙。

上期文章:

揭秘《诗经》中的麒麟,它究竟是虚构的图腾,还是真实存在的动物


《诗三百》,因为传说中经过圣人孔子的删削而在后世被奉为中国文学的“圣经”。但实事求是地说,这部古老的诗集,各篇的创作水平其实参差不齐。


仅就诗歌的形象性这一点来说,那些在《诗经》中居于第一流地位的作品,往往脱胎于即事为喻、即景抒情的民歌。比如下面这首: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

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诗·周南·汝坟》




《汝坟》的首章描写了一幅奇怪的场景:一个女人,沿着汝水一路打柴。在古时候,樵薪砍柴这类粗重的活计照理应该是男人们负责的。这一点,《周南·汉广》中描写的那位砍柴小哥可以作证。


可在这首诗里,在汝水边打柴的却是个柔弱的女子。这不免让我联想到唐代诗人杜甫的《羌村三首》。杜甫在那组诗的第三首中写道: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羌村三首》之三


女人和孩子被迫接手男人们的工作,往往意味着青壮劳力已经被尽数征发,投入了残酷的战争。


《汝坟》中的女主人翁极有可能正经历着类似的命运,因为诗的第三章笼统地提到了“王室如毁”——王家的事务已经急急如火!


《毛传》在首章“遵彼汝坟,伐其条枚”之后并没有标注“兴也”。言下之意,这两句诗并非起兴,而是赋笔。也就是单刀直入地刻画这个女子在汝水边砍柴的孤独、凄苦的模样。她做着丈夫遗下的工作,渴望着丈夫缺失已久的温存,就像在寒冷的清晨忍受着饥饿一般。


如果我们把“惄如调饥”的比喻同“遵彼汝坟,伐其条枚”的赋笔拼接在一起,那么女主人翁冒着清晨的饥寒,在汝水边辛苦打柴的情景立即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她的情愫——对生活艰辛的感慨,对丈夫温存的渴望,完全是由画面中那些触手可及的元素如砍柴、如晨饥等引出的,就诗歌形象感而言,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示范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经鉴赏辞典》将第二章的后两句翻译为“终于见到了我的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因为汉语的语法并不能标明时态,所以译者将“不我遐弃”解释为是女主人翁对将来的发愿,这当然也无可厚非。


但我总觉得,这一句诗所使用的应该是完成时,换句话说,它的意思是“终于见到了我的夫君,他总算没有抛下我。”这同杜甫在《羌村三首》其一中写到的“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是同样的意思,感谢命运,没让残酷的战争夺去亲人的生命。


这首诗的即景抒情,最传神、也最难解的是第三章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

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鲂鱼”也就是我们今天习见的通体赤红的“胭脂鱼”。诗人为什么要用胭脂鱼的红尾来比喻王室危机的十万火急呢?


我猜想,在他写下这一章的时候,他的脑海中很可能是有这样一幅场景的:丈夫九死一生地回得家来,家里纵然生计艰难,妻子也竭力为丈夫做了一桌好饭。对一个傍水而居的人家来说,餐桌之上,还有什么能比一尾胭脂鱼更好呢?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应该是妻子用筷头指着饭桌上的那一尾胭脂鱼说的。但她的目的显然不在勉励丈夫舍家报国,尽忠社稷。而是恳求他“虽则如毁,父母孔迩”——就算王家的事儿再急,你也要以面前的父母为念,爱惜自己的生命。


珍重、眷恋、担忧,都在这尾即事为喻的胭脂鱼身上刻画得淋漓尽致,是不是要比“麟之趾,振振公子”来得高明呢?


参考文献:

孔颖达《毛诗正义》。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一尾胭脂鱼引发的悬案:《诗经》中这个奇妙的比喻究竟有何深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