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读《景观社会》第三章:第54段

第54段
The spectacle, like modern society itself, is at once united and divided. The unity of each is based on violent divisions.But when this contradiction emerges in the spectacle,it is itself contradicted by a reversal of its meaning: the division it presents is unitary, while the unity it presents is divided.
如同现代社会本身一样,景观在任意时刻同时既是统一又是分裂的。
这句话里的信息,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很多。
首先是关系上的先后顺序,是景观像现代社会,而不是社会像景观。所以说可以认为在德波的观念中,“景观”问题只是社会历史长河中的特定阶段的问题,而不是说始终要伴随着任何社会形态的。也恰恰因为它是受历史条件限制的,因此它绝不是它自身所宣称的那种本体论层面的实体。
“在任何时刻既统一又分裂”,这个描述也暗示了景观的另一种抽象性,那就是景观并不是一种存在者,存在者是不能忍受两种相反的性质同时被安排在自己的本质规定性之中的。在这里引黑格尔在《精神哲学》里的一段叙述:“无生命的东西没有这种冲动,因为它不能忍受矛盾,而是当它自己的他物侵入它里面时它就死亡。”
那么就指向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景观”是指一种存在方式,从而并不是存在者的某类规定性。就像社会性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不然人们甚至不能想象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这当然和某种对于人的定义有矛盾之处,但是要知道对于人的定义可是五花八门的,比如说“人是我思”,“人是理性动物”云云)。
两者的统一性都是基于强烈的分裂。
这个“violent”我刻意没有翻译为“暴力的”,以免读者将理解仅仅约束在物理层面的暴力行为。比如说社会并不一定对所有成员都采用一样的约束手段,可以是镣铐,可以是意识形态,也可以是利益关系…
但是在将所有成员都规定为共同体环节的这个目的上来看,社会作为一种存在方式要做的恰恰是在不同的成员面前展现出它不同的面相来。
但是当这种矛盾在景观中涌现出来时,它通过对自身意义的颠覆而与自身相矛盾:它展现的分裂是统一的,与此同时它展现的统一又是分裂的。
景观恰恰是要在各类矛盾之间有能力斡旋,这样它才能作用于不同类型的人,不同类型的社会。而当它发生变化时,它就发展成不同类型的景观。所以下文要提到不同类型的景观时,就合情合理了。
题外话
第三章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麻烦,但是这种麻烦不同于文本的难度给我带来的麻烦。如果有不明白的可以在下面写。
另外,因为英译文是直接从PDF上面复制下来的,所以可能会有些排版乃至于个别字母的讹误。因为每一行和下一行之间没有连接,所以我还要做手动的再排版。而且还有些破折号如果我没注意就不一定发现它消失了。因为我在斟酌句子的时候用的是自己手抄下来的实物稿,而电子版的只是为了发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