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3.10 孙权

2023-03-19 11:58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0、孙权(公元182—252年)


  三国时具有法治思想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字仲谋,吴郡富春[1]人。十几岁时即随其兄孙策征战。十八岁时,孙策死后由他继续统治江东[2]地区,建立了吴国。公元二二〇年魏文帝曹丕封他为吴王。二二九年自称吴帝。

  孙权比较好学,尤其喜欢读《六韬》、《孙子兵法》及“三史”[3]等书。他提倡臣下要敢于直谏。他称赞管仲在齐桓公面前有过即谏,并且“谏之不得,终谏不止”。当他听说有些大臣不能勇于负责时,除给以批评外,还设法解除他们的顾虑,表示为了“共定大业,整齐天下”,“乐闻异计,匡所不隶。”[4]他认为“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5]这是他的一大长处。

  公元二〇八年,曹操初步统一了华北之后,率兵五十余万,号称八十万,进攻孙权。当时,孙权兵力薄弱,张昭等一班谋士颇为惊慌,纷纷劝孙权降曹,然而孙权拒不接受。他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操,并善于利用敌方弱点[6],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结果是出兵三万[7],用火攻烧曹军船只,大破曹军于赤壁[8]。公元二一三年,曹操又领大军来攻濡须口[9],相持月余,不能取胜。曹操佩服他的才能,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10]。这说明孙权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具有相当才干。

  孙权比较重视农业生产。他在东吴遍设农官,管理农业以及蚕桑等副业。他实行军队屯田的制度,还组织从北方逃来的难民,进行屯田。他曾下令,农忙时不得以役事扰民。赤壁之战以后几年内,从长江北岸原荆州牧刘表统治地区移过来的人口,约有二十万户之多。这表明当时吴国的政策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孙权统治吴国达五十二年之久,基本上是以法治国的。但是,他以偏安江南为满足,对江东人民的赋役等剥削也是重的,尤其是对江浙等地的少数民族“山越”,曾进行残酷的进攻和屠杀,因而不止一次地激起农民起义和“山越”少数民族的反抗。


注:

[1] 今浙江富阳。

[2] 长江下游,今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3] 《史记》、《汉书》、《东观汉记》。

[4] 《三国志·吴主传》。

[5] 《三国志·吴主传》。

[6] 曹军有疫疾,又不习水战。

[7] 并会合关羽及刘琦所率水军约两万。

[8] 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的长江南岸。

[9] 今安徽运漕河入长江的水口。

[10] 《三国志·吴主传》。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3.10 孙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