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分析丨人大法律史专业保研攻略:重视兴趣,做好学术规划
前言
人大法律史专业保研,是很多学子的选择之一。法律史学科在人大法学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源远流长的学术传承。学贯中西的大家有很多,融汇内外的青年学者蒸蒸日上,象征着人大法律史学科的蓬勃发展。希望有志于法史研究的同学,能够认真对待,谨慎考虑,坚定选择。更多保研专业问题、专业选择、学习规划等问题,可免费咨询下列三位师兄师姐任意一位。




一、专业选择
(一)法律史专业概况
法律史专业是法学一级学科下的细分专业之一,部分学校将法律史和法学理论均划归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范畴。法律史专业的研究方向包括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比较法律文化等等方面,总的来说是一门研究历史上国内外法律思想、法律制度的一门学科。
作为法学基础理论性学科,大量院校都有开设法律史专业。其中,北京大学法律史、中国人民大学法律史都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学科资源,是学习法律史非常好的选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该学科在国内的开拓者之一,其在中国法律史和罗马法研究上颇有建树;中国政法大学的外法史方向有领域内知名教授费安玲老师坐镇,学术能力与氛围都非常好;华东政法大学在外法史、比较法领域也颇享盛誉。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史专业主要包括外法史与中法史,比较法为单独的专业,不在法律史专业范围内。人大法律史的学科优势也较为明显,一来有一大批优秀的学者(王云霞老师,高仰光老师,赵晓耕老师等等),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都有所保障;二来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评估级别为A+,作为老派五院四系之一,再加上北京的区位优势,无疑是想要继续深造法律史专业的同学们非常好的选择。
(二)选择法律史方向的原因
保研选择方向,所考虑的无外乎兴趣、未来发展和自身能力三个方面。
兴趣方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偏向。对我而言,虽然我个人更偏向实务和前沿理论研究,但是长期以来自己也对历史和文化遗产非常感兴趣,对基础理论研究也有耐心和深挖的欲望。但是在保研的过程中,我个人也有听到同样准备法律史专业的同学半途而废,原因就是对这个专业根本提不起兴趣,所以大家的选择一定要在对专业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
在未来发展的问题上,我们往往考虑的是就业方向和就业难易程度。后者因人而异(毕竟后期奋斗刷实习刷履历靠自己),前者则可以作如下参考:

在自身能力的问题上,一方面要考虑自己的学术能力。正如前文所说,如果自己对学术没有兴趣也找不到研究的方向,那么选择法律史、法学理论一类的基础性学科会非常痛苦;另一方面则要考虑自己的申请能力。总的来说,法律史专业较为冷门,竞争不大,比起民商经济等热门专业,算是对广大学子比较友好的方向。具体的申请难度、准备方法等会在下文详细阐述。
二、保研情况分析
(一)招生规模
总体上来看,2021年,人大学术硕士夏令营入营215人,最终获得offer84人。由于人大并未公布具体专业方向,故无法知晓法律史方向的入营人数。法律史方向最终招录了三人。
由于2021年人大夏令营推迟到九月,和北大、清华的预推免存在一定的时间冲突,再加之很多同学在7月夏令营阶段已经拿到了很好的offer,故实际参与考核的人数是小于入营人数的。
(二)招生途径
首先,大家需要了解保研的基本路径和时间线。对于法学专业而言,时间线基本如下:
4月~5月:各院校发布夏令营招生通知(可通过关注各大院校法学院官网及时查询)
6月~7月:各院校经过遴选报名材料,发布夏令营入营名单
6月底~7月中下旬:各院校组织夏令营考核,并公布优秀营员名单(即获得offer)
8月中旬~9月初:各院校发布预推免招生通知(查询途径同夏令营)
9月中旬~9月下旬:各院校组织预推免考试并公布成绩(成绩符合院校标准则获得offer)
9月28日:国家推免系统开放,保研生填报院校信息。已经有offer的同学直接填写相应院校,等待院校确认拟录取,至此保研结束
9月28日后:未获得offer的同学继续关注部分院校发布的名额空缺通知,在国家推免系统中报名复试或向院校发送申请,继续参与复试(流程同夏令营及预推免),称之为九推。九推结束,保研也正式结束。
从往年经验来看,人大只有夏令营,没有预推免和九推。2021年比较特殊,虽然人大和其他院校一样在五月左右发了夏令营通知,并在六月底七月初公布了入营名单,但是考核时间推迟到了9月中旬,基本等同于预推免的考试时间。
也正因如此,2021年人大法学院的考核和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存在时间上的重合或过于紧迫的情况。比如早上是清华的面试,下午就是人大的笔试。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人大在保研项目中新增设了“未来领军人才”项目,在法学夏令营入围名单之内选拔该项目的成员,相当于增加了一些保研的名额。但是该项目的选拔是在9月28日系统开放之后,意味着学生在已经有其他院校offer的情况下需要放弃offer等待人大通知,风险较大。对于法律史专业而言,“未来领军人才”项目并没有为法律史多设立保研名额,主要是集中在知识产权、民商法等实务法律方向上。
(三)入营情况
一般情况下,目标院校最看重的是院校背景、专业排名和英语成绩。江浙沪的高校对外语格外看重,且有律所实习、模拟法庭等经验更容易获得江浙沪高校的青睐。对于北京高校而言,英语和其他增光添彩的部分相对没那么重要。
人大法律史方向入营条件相对于其他热门专业较为宽松,政法背景较强院校的学生,成绩排名在本专业具有保研资格的同学范围内比较靠前的,都有入营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人大的报名材料非常复杂。个人陈述需要手写,还要提交两篇论文(不要求一定与申请专业相关)。由此也可以看出人大在材料审核方面更看重学生的学术能力、院校背景和专业功底。
三、考核模式解读
2021年人大法律史专业的考核形式为笔试+面试,二者都以专业知识为主,而面试又分为专业面试和英语面试。
由于疫情原因,人大历年的考核方式也在不断变动。2019年及之前,人大采用的都是笔试综合课五选三(法理学必选)+专业课、面试3v3辩论赛、英语小组讨论、学术沙龙的综合模式。2020年改为只有面试,2021年法律史方向变动具体如下:
笔试:综合课五选二(法理学、刑法学、宪法学、国际公法、民法学)+专业课(中法史+外法史)
面试:专业面+英文面。形式都为小组,面试官朗读或发送题目,考生依次作答。作答完毕后,小组中相应的考生互相提问、总结并补充。
四、真题作答经验
人大的考核非常注重专业功底的考察,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的专业类题目,都彰显了关注学术研究的热点和开放性讨论的特点。从笔者个人作答经验来看,法律史的题目以简答为主,只有部分问题是教科书上有确切答案的问题,更多的是要自己进行总结归纳,寻找制度或思想间的异同与关键特征。而法律史的英文面试不涉及法律英语,主要是社会热点讨论。难度在日常英语之上,法律英语之下。
笔试题目的特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材料分析、论述都有可能出现。需要重点掌握的除了专业功底和论述能力之外,还需要注意时间。2021年人大专业课考核30分钟,综合课考试60分钟,题目都较为宏观,入手时可能会觉得有很多方向可以写,但一定要注重时间的规划,抓住关键信息进行作答,尽可能展现自己的思维深度和对知识点本身的掌握程度。
专业面的题目和笔试题目差异不大,以对比、论述为主。但由于面试时间较短,问题也更细化。面试题目本身难度不大,最重要的是要结合考核形式,展示自己对知识点的熟悉度、拓展度和流畅表达的能力。如2021年需要总结并发现其他考生存在的问题,这对考生的速记能力、总结能力和临场反应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年之前的3v3辩论赛则更需要注重小组合作与问题提炼。
英文面试的题目难度适中,根据人大历年英文面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什么形式,都有“读+说+听”的特点。首先要能迅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和主题,其次要自己有逻辑地整理表达,最后要和小组成员之间有互相交流的过程。内容上往往是时政热点,如离婚率上升、全球变暖、贸易战等。
五、备考规划建议
(一)信息搜集
众所周知,保研是一场信息战,尤其是在夏令营阶段,各大高校纷纷“抢人”,在保研越来越卷的背景下,海王与鸽王齐飞。如此一来,信息就显得格外重要。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院校的招录信息(投递材料的要求、时间等)。这些内容都会在院校官网上公布,也可以通过关注一些保研公众号获取:比较有名的保研声、保研,或者本校内部的保研自设平台(如人大知行法学)。
2.院校筛选简历的偏好(排名、英语、背景等)。这些信息往往被认为是各大院校不写明的规则。可以通过向同校保研的学长学姐咨询、微博保研超话、知行法学各大平台(知乎、微信等)的经验贴获知。
3.院校的招录情况。这一部分又分为历年的招录人数状况和当年报录比。搜集路径同上。
4.历年保研目标院校的考核方式及真题。搜集路径同上。
5.保研目标院校专业所需的书籍、复习资料、论文、时政热点等。搜集路径同上。
(二)人大法律史资料准备
1.教材:教材建议选用人大蓝皮教材,包括《中国法律史》和《外国法制史》两本。选择最新版本。
2.论文:由于人大考核方向包括中法史和外法史,故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搜集相关感兴趣方面的论文进行深入研究。比较推荐看人大法律史老师的论文,以保证自己的叙述方向同老师们的研究方向一致。
3.背诵材料:人大知行法学讲义。
4.英语面试材料:China Daily(阅读和素材积累)、精听(6分钟bbc,锻炼听力)、扇贝单词(积累词汇量)。每天坚持阅读China Daily的文章并和自己用英文进行评价和表达,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和同学组成口语小组。
(三)心态调整
保研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从1月初开始搜集资料了解保研,到2、3月进行自我定位和与法考的取舍,再到3~5月集中复习和投递材料,再到之后被拒、入营、参营、通过与不通过……我身边的人没有谁不曾在这段日子里有过崩溃和自我怀疑,但大部分人的结局都是圆满的。保研并非捷径,心态也并非说调整就调整。只是要知道,没有一帆风顺的保研人。焦虑、崩溃、痛苦都是正常的,不要一心想着“如何克服”,而是要想着“我要干什么”。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反复熟悉自己的专业知识,磨练口语,打磨文书材料,同时也要注意适当的放松身体和心理。
六、写在最后
每一个保研人都有不同的保研之旅,没有谁的经历可以复制,但过来人的顶点也不一定就是后来人的天花板。保研要求稳,但也不要过于低估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坚持到底,或许听上去很鸡汤,但确实是所有获得圆满结局的人的共性。
祝大家都能心想事成,如愿上岸~
后记
祝福作者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中再上一层楼!!!

更多详情请关注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知行法学,学术型辅导团队,日常发布人大法学考研最新消息,提供法学考研一站式解决方案,有专业、有方法、有温度、有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