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明王朝解说文案(35)

2022-07-06 17:01 作者:谢玄1991  | 我要投稿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

当见山高月更阔

 

从王阳明对月大小的思辨

也可以看出来王阳明心学中从“我”出发的认知基点

大家一定听过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所以对很多事物的看待差异

往往源自于视角差异

这个观点我在之前的视频里也多次提到了

但这往往适用于伦理领域

或者是主观世界

我们决不能以出发角度差异

去认为万事万物都没有标准

或者一切事物的尺度标准都由自己决定

这将倒向主观唯心或者怀疑论

 

对事物的评判不但有角度问题

还有“维度”问题

比如我们去判断月亮的大小

我们仅从“山近月远”这一个维度去比较大小的时候

当然会得出月亮远比山小的结论来

如果我们进一步的去了解透视原理

和月亮与我们的距离

我们才能真正的把握住月亮和山的大小问题

 

数理统计里有个工具叫线性回归

在实验室里对着散点数据求拟合方程的观众

尤其是为了R平方>0.99而绞尽脑汁“优化”数据的观众

一定对此很熟悉

没学过的观众也大可不必满脑袋问号

初中数学里已知坐标轴上几个点让我们求解方程

就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回归分析

 

当我们从一两个坐标点去拟合我们所想求解的方程时

是能拟合出无数方程的

而我们所加入的散点越多

能得到的回归方程就会越准确

 

如果我们把对事物的考虑维度看做是一个散点

对事物推断的内部逻辑视为方程

那就会得出同样的道理:

只有纳入足够多的考评维度

才越能完善我们的内部逻辑

如果总是从单维度或者少数维度出发

只考虑形成最终事物的一两个因素

最终得到的“拟合方程”就与实际相差甚远

在这种“拟合方程”的求解下

得出的结论也就谬以千里

 

大家好我是谢玄

一个生搬硬套的up

我们今天讲第二十四集

 

小说里嘉靖见严嵩前有段旁白描写

说严嵩把持朝政二十年是通过起早摸黑的换来的

辰时去西苑见嘉靖

一年要早起至少三百天

活脱脱的九九六作息

而淳安的刁民们饿肚子还不去借粮改稻为桑

躺平了吃朝廷救济

两下对比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阁揆都如此勤奋

刁民们却连块地都没有

还不是因为刁民不努力

 

小说里说谏言的大臣指责严嵩用的最多的词是

“阻断言路,否隔君臣”

这些谏言虽然把锅都丢给了严嵩

其实用逻辑盘盘这样的言论就会发现

按照他们的说法

一定能得出嘉靖无能:

嘉靖是皇帝为什么任由严嵩隔断言路

严嵩不让嘉靖看嘉靖就看不到

那嘉靖这样的皇帝岂不是个废物

 

有个著名的上帝悖论:

如果是上帝想阻止“恶”而阻止不了

那么上帝就是无能的

如果是上帝能阻止“恶”而不愿阻止

那么上帝就是坏的

 

一个任由严嵩念歪了经的天子

即便用天子的本心是好的来回护

总脱离不了“坏”和“无能”的二选一

 

我们从小说回到剧里

正是因为严嵩过惯了早起的日子

所以不上朝的卯时就开始遛弯

(12:01-12:14)

严嵩已经越来越耳背

衰老也是他越来越控制不住严党的一个原因

小说里严嵩听到吕芳来了

吩咐开中门迎接

而电视剧改成了这句吐槽

说吕芳怎么走后门了

更为细节一点

后面的剧情就会知道

严嵩家的大门

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看

 

三巨头私下聚会

这性质是极其严重的

往小了说叫不请示不汇报

往大了讲就是团团伙伙欺瞒嘉靖了

这是大明最大的政治红线

吕芳这样踩了上去

严徐两人即便不知道吕芳的葫芦里买什么

也猜得到这场密会必然是大事

 

(13:01-14:10)

吕芳这段开场白不辩方向

行为就更是离奇

传统礼仪里叫酒满茶堪

可吕芳偏偏只给严嵩倒了满杯

给徐阶和自己各倒半杯

这样的别有用意

徐阶心里是很忐忑的

 

(14:22-14:47)

吕芳给严嵩倒一杯给徐阶倒半杯

还特意问徐阶介意不介意

就是在暗示朝中地位

以权势地位受皇帝信任而言

徐阶都是远及不上严嵩的

严嵩是一杯的地位

徐阶算半杯并不算贬低了徐阶

而徐阶一直是装孙子的高手

也没必要争个虚名

反倒借着半杯酒捧捧吕芳

 

(14:48-15:18)

吕芳这半杯酒就是等着徐阶来问的

有了徐阶这一问

吕芳正好能把半杯酒倒给徐阶

吕芳这里有多重意思

第一用自己的半杯倒给徐阶来捧一下徐阶

告诉徐阶他也值得“一杯酒”

第二是劝下徐阶

你毕竟是半杯酒

我司礼监和你加起来也就一杯

你清流想搞掉严党是不可能的

第三是警告

所谓打个平手就是告诉徐阶

我知道你和严嵩利用浙江的事

已经斗得不可开交了

 

徐阶并不知道吕芳的真实意图

只听这话还以为嘉靖知道了清流背后搞得“大动作”

决定要找清流的麻烦了

再深沉的徐阶到此刻当然都是惊骇的

(15:18-15:31)

 

吕芳的这番铺垫

就是要给徐阶心理威压

因为如今浙江审案的主动权在清流手里

清流消停了双方才能继续合作下去

这叫先威慑后和谈

给足了软硬的铺垫

吕芳才切入正题

告诉徐阶他是背着嘉靖自己来的

 

注意这个镜头(16:15)

两巨头面上始终保持着相互尊重

互相“虚伪”了十几年

这种始终维持的定力是何其难

就像严嵩说的小心一年不难

小心一辈子就难了

赵贞吉已经够皮厚心黑把得稳端得住了

在审案的重压下还是让乌鸦叫破了防

摆到严嵩徐阶这种一个不慎满盘皆输的位置上

在这么敏感的时期能始终维系表面平和

这简直不叫“戴着面具”

而是把脸变成了面具

 

看完了这份奏疏

严嵩心里肯定是偷着乐的

所以老狐狸严嵩立马说上奏

装的大义凛然大公无私

(21:05-21:23)

徐阶则是满心阴霾

头都抬得很沉重

(21:28-21:45)

此时的徐阶严嵩仿佛互换了身份

严嵩要求上奏严惩

徐阶却处处回护严党

 

结合供词就能知道两个老狐狸“拿错剧本”的原因

海瑞的供词里没有真正的证据

而牵涉嘉靖的话又甚多

这绝对是招嘉靖忌讳的

嘉靖很可能如赵贞吉所说的

猜忌清流乃至裕王

这份供词上去清流反倒是危险了

而严世蕃又可以通过“攻击我就是攻击皇上”的逻辑顺利过关

 

徐阶一句证据在哪

面上像是回护严世蕃

其实是探问一下有没有证据

要是有证据这样咬出严世蕃还有回旋余地

全凭口供就捅上去

那简直是取死之道

 

吕芳说这是攀扯

就是在给浙江的案子下结论

告诉徐阶

审到郑何就打止了

他们咬出的更上面都要定性成攀扯

不要再出现在供词里了

 

(21:56—22:11)

吕芳这话很好理解:

你徐阶真要一意孤行的搞严氏父子

你有证据吗

 

徐阶回话很妙

他没说自己查不出来

而是说没有证据谁也无法彻查

听起来还是查不出来的意思

但这里暗含了另外一个意思:有证据就能查

 

(22:30-23:10)

我们注意这段话有个特意的镜头(22:35)

大家觉得导演特意给出这样一个镜头是什么意思呢

吕芳这段话有道理

这也是大明的为难处

几乎每个人都因为种种原因陷了进去

想要肃清一切

基本上只剩下推倒重来

否则就总有地方要放过要做糊涂账要粗不要细

 

小说里说严嵩手里捏的就是胡宗宪这张牌

此刻被吕芳打了出来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胡不到严不倒的逻辑

东南离不开胡宗宪

胡宗宪又牵涉了那么多事情

查毁堤淹田这些事就会查到胡宗宪

要护住胡宗宪

就不能动严嵩严世蕃

 

所以杨金水搞胡宗宪也不可能是嘉靖吕芳示意

因为吕芳不会一边强调不要牵扯胡宗宪

一边又偷偷示意去给胡宗宪上眼药

从浙江的局势也可以看出来

胡宗宪身上的泥遮都怕遮不干净

不需要额外加一点莫须有的罪名

 

(23:11-23:23)

严嵩一贯的伪又体现了出来

眼下的情形查不了更不能查

于是他就跳出来装作大公无私的样子

弄不清眼下的局面

肯定要被严嵩的“大义灭亲”给唬住

 

此时徐阶心里是日了汪的

这份供词一则缺少证据不足以搬倒严党

二则扯上了宫里和嘉靖

这正撞上了自己之前与赵贞吉反复交代的大忌

徐阶当然也不会想到

这份供词是在不粘锅赵贞吉的推诿和海瑞的坚持下形成的

海瑞以为皇帝要彻查严党

所以有了口供就可以认了

这也算海瑞的疏遗之处了——他对嘉靖的滤镜太重了

徐阶虽然搞不清浙江的状况

但一眼看出了供状中反常的地方

借此为自己分辨

徐阶的意思当然是要告诉两巨头

浙江这样搞不是我的意思

(23:23-23:50)

 

吕芳逼出了徐阶这样的表态

搞这次三巨头会议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敦促清流严党继续合作稳住朝局

电视剧里严嵩看徐阶的表情展现的不明显

小说里说严嵩看徐阶透出审辩真伪的神色

上次严嵩和徐阶推心置腹

徐阶也是掷地有声的承诺让赵贞吉借粮给浙江

结果转头就打招呼让浙江不要借粮

差点闹出大乱来

被这么深深算计过一次

严嵩当然不会再轻易相信徐阶这个“厚道人”了

 

而徐阶为了进一步表明态度

说内阁的廷寄严嵩不好写他来写

就是告诉严嵩这次可是妥妥的啦

 

(24:20-25:10)

吕芳这话里的机锋不难理解

严嵩喝皇上的酒

自然是指严嵩一直在替嘉靖办事

而徐阶要喝百官的酒

当然是指徐阶代表了清流

所谓两杯酒不好喝

就是告诉徐阶你又想带着清流搞死严党

又想不悖逆嘉靖是不可能的

因为严嵩就是嘉靖的最大倚仗

你徐阶就别骑墙了

还是老老实实也顺着嘉靖的意思干吧

 

小说里说徐阶此时的尴尬难以名状

因为听吕芳的所谓“喝皇上的酒”

就等于背弃了清流

不论是从政治主张、身份归属还是自己的自尊来讲

这都是不可接受的

但眼下的形式也被吕芳分析的清清楚楚了

徐阶没有说不的余地

这般的进退维谷

徐阶怎么端的起酒杯来

 

而严嵩心态正好相反

他现在稳坐钓鱼台

徐阶坚持要上奏

那是搬起海瑞砸整个清流的脚

所以严嵩犯不着皇帝不急太监急

要的就是你徐阶服软

 

(16:37-16:59)

这段话让我想起一个老掌故

说袁世凯当着其他军政官员面前吃午饭

午饭非常简单:小米粥就咸菜干

外加一条红烧鲫鱼

其他官员纷纷称赞袁世凯勤俭

后来总统府随从说称赞总统勤俭则可

想仿效就大可不必

袁世凯的小米粥用的小米

是专人一粒一粒挑的西北上等小米

咸菜是用的上等人参及大补的鹿茸腌制的

红烧鲫鱼是用火车运送而来的洪河鲫鱼

中途为了防止鱼不新鲜不好吃了

还用了猪油保鲜

这个老掌故充满了段子的味道

但内核并不错

不论是喝小米粥的袁世凯

还是只有八套衣服的嘉靖

他们的勤俭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把戏

要判断面上勤俭的真伪也很容易

参照阿克顿《自由与权力》里的名言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说回剧里

抛开地位岁数性别这些东西

黄锦对嘉靖的态度

颇有点奶妈哄娃娃的感觉

(17:50-18:18)

古龙说情话是不能给第三者听的

双方乐在其中

旁人看来只觉得满身鸡皮疙瘩

各位等过了热恋期

再像个旁观者回顾彼时的聊天记录

是不是也有此感

这又让我想起了一首歌(过去的CD)

所以黄锦的“情话”在我们看来过于土味

还是能博得当事人嘉靖一笑的

黄锦这话并非是谄媚

而是对主子真情实感下的调笑

即便面对吕芳

嘉靖也极少放下皇帝的架子

真正回归做个“人”的状态

差不多都是面对黄锦的时候

 

黄锦来个欲扬先抑

嘉靖马上还了一手

也算得上是“锦”唱“靖”随了

(18:22-18:30)

 

嘉靖和黄锦的这段戏算是闲笔

对主线剧情本身没太多意义

丰满了森严的皇权之下

深宫里的皇帝太监与平民百姓所通有的人性

这也算是后来嘉靖没有对海瑞下死手的一点铺垫

也补充了黄锦嘉靖之间的感情与吕芳陈洪的有何不同

这都是人物性格和个体思想

也是用来解读人物行为完善发展脉络的依据

 

嘉靖心情如此之好

吕芳本来很有机会蒙混过去

可惜嘉靖到底是个多疑聪敏的皇帝

黄锦撒谎的本事又太不高明

(20:14-20:59)

电视剧里嘉靖洗脚和三巨头会议来回剪辑

对新观众来讲观感不够好

但从艺术的表达角度讲

体现了事情的同步发生

更能明晰的感受

在另一个空间里事情一步步的走到了吕芳所担心的路上去

这也是一种对比:吕芳出于公心想维持大明

陈洪却出于私心出卖了吕芳

司礼监的两代掌印人在认知人品和主张上差异如此大

大明气数岂能不往下

 

对陈洪来讲

此时进一步就能踩着吕芳登天

退一步便是深渊

这是一场无退路的豪赌

陈洪暂时还不知道自己手里的牌能不能赢

但他一定要开始出牌

 

(25:23-25:57)

陈洪的起手很高明

引出了无限杀机

却又装作一副想“不负吕芳不服帝”的为难样

用“不肯出卖”吕芳的表演来出卖吕芳

所谓“体谅老祖宗的一片苦心”

面上讲是替吕芳说话

面下已经透露出足够的信息

 

不隐瞒是嘉靖对奴才的第一要求

陈洪假装回护吕芳

演出了一副司礼监秉笔们

只知道老祖宗不知道朱厚熜的戏码

这正踩在嘉靖敏感的点上

所以嘉靖暴怒

而万一嘉靖没对吕芳的自行其是那么在意

陈洪这话也很得体——因为他面上确实是在替吕芳辩白

 

有了嘉靖的暴怒

陈洪知道自己的牌打对了打赢了

演起来就更加大胆自然

明明是老鸨想接客

愣装逼良为娼——在嘉靖的“逼迫”下

陈洪“交代”出了吕芳的安排

 

从嘉靖的视角看来

织造局问题重重

杨金水到底背着自己做过什么

这其中有没有牵涉到吕芳

都是需要查清的

吕芳背着自己去搞串联

很可能是因为吕芳是怕织造局这条线的事情暴露

才隐瞒供词去找严嵩徐阶的

 

(26:43-26:53)

陈洪背刺吕芳

嘉靖怀疑吕芳

而此时正在严府的吕芳

却还在苦口婆心的想调和两党维持大局

电视剧里的这个跳转的剪辑

对比极妙

 

(26:56-27:46)

小说里在这段话之前吕芳还多了句话

吕芳说两位阁老是不是因为咱家是空杯因此不愿意喝这杯酒

我认为这句话很重要

删掉了不好理解吕芳的意思

 

我们结合小说这句台词看吕芳的真正意思

吕芳所谓的“空杯”

就是辩白你们不要以为我吕芳是想独善其身

我的“空杯”不表示我置身事外只让你们“喝皇上的酒”

而是我可能已经没有资格“喝皇上的酒”

因为织造局出了事杨金水要受审

很可能牵连的就是吕芳

而吕芳今天担了天大干系搞个三巨头密会

隐瞒了浙江供词

更是触碰了绝对的红线

所以吕芳才说“只怕连空杯子都没得端了”

吕芳这里是真心实意的劝严徐两位阁老摒弃阵营

好好为了大明朝合作下去

只要能促成这样的局面

他吕芳愿意冒牺牲自己的风险

 

话到了这个份上

徐阶不敢不喝

严嵩不能不喝

吕芳用牺牲自己的方式

终于维系了他期望的“朝局和平”

 

小说里这场三巨头聚会以吕芳笑了笑结束

吕芳的笑容里“带着的全是苦涩”(原文)

吕芳怎么会不苦涩

整个天下愈发的动荡

而清流严党在这样的动荡下斗争还愈发的激烈

“神仙打架百姓遭殃”

这样的局面是吕芳不愿见到的

所以吕芳要避开嘉靖劝架

这劝架的代价极大

出于公心的吕芳并不能调和带着私心的两党

也不能为嘉靖所容

 

从嘉靖的做派来看

即便吕芳的心是好的

他也不会容忍自己的心腹太监背着自己另有主张——

你吕芳今天为了朝局就敢瞒着我

你明天为了朝局是不是就要背叛我——对于嘉靖来讲

权柄私利远比天下重要

这也是每一个封建王朝体系下脱离不了的悖论:

“没有权柄,要这天下何用,没有天下,又哪来的权柄”

私利和权柄就仿佛是手中沙

有些人握的越紧耗散的就越快

这样的道理并不难理解

但做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了

坐到那种位置的时候

要么如嘉靖自以为“人定胜天”

要么如路易十五“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28:42-28:54)

嘉靖让陈洪照着吕芳的意思做

是对吕芳最后下的一个套

如果三巨头会议以后吕芳主动陈奏了浙江的事

那还有回旋余地

如果吕芳还是按照他之前的设计办

那司礼监的一把手就该易主了

 

(29:41-30:24)

我们注意黄锦这个猛回头看着陈洪(29:53)

是对吕芳的一种暗示

此时黄锦心理十分着急

但是碍于陈洪在此又不能开口

陈洪当然不想黄锦多嘴

故意抢过话头让吕芳入套

 

陈洪在嘉靖面前撕烂的嘴二次利用

又在吕芳面前博了同情

吕芳看到陈洪的伤口明显有些伤感

但他万万没想到这个伤口正是毒害自己的利刃

 

(30:51-31:01)

黄锦此时肯定是不知道嘉靖和陈洪商量的内容

但结合陈洪之前收到奏疏就想搞事

黄锦明显对陈洪不放心

只是这些碍着陈洪在都不能说

所以黄锦之前说责任司礼监要担起来

如今却改口劝吕芳把奏疏给嘉靖看

 

吕芳不可能对陈洪一点担忧都没有

但为了大局吕芳还是得搏一搏

这也是三巨头会议的时候

吕芳会那么悲观的原因——他已做好了成仁的准备

(31:07-31:19)

这句台词是电视剧加的

食五谷杂粮的吕芳

在这动荡的时局下

充满了人味

 

吕芳错过了最后一个“自首回头”的机会

被嘉靖发配是必然的了

小说里嘉靖问道修长生时

吕芳是一愣

很显然“做贼心虚”的吕芳对嘉靖的话格外的敏感

电视剧里吕芳却显得不以为意

也许是因为尽管吕芳背着嘉靖决断

但他心中无愧吧

 

(32:18-32:52)

这是个出乎意料又在意中的变故

吕芳知道瞒着嘉靖的下场

却还是没想到自己真的出事了

 

(32:56-33:19)

嘉靖这样打发吕芳符合他一贯的说话行事风格

从好的一方面解读

这是个留有体面的优雅皇帝

从坏的一方面讲

这是个好话说尽坏事做绝的皇帝

 

(33:34-33:39)

饶是身为掌印大太监

陪伴了嘉靖四十年的吕芳

在这遭突变下也踏了一个趔趄

陈洪的这一扶是电视剧加的

极是传神

 

尽管吕芳的政治主张没有海瑞的高度

司礼监大太监根子上还是要依附皇权

但大明王朝的吕芳不是陈洪这种依附皇权到

愿意到放弃个人一切政见主张的太监

他有个人思想和意识

这点非常难得

在吕芳的心里

他对皇帝有感情

对朝局有思考

对自己有认知

对下属(或者叫儿子们)有责任

在他心里的期望

是严党清流共存

好好的做好各自的事情

这也是他从第一集的御前财政会议开始来和稀泥的原因

吕芳冒着“空杯子也没得端”的风险去劝和

最终丢掉了一切权势

在这种人心似水的环境下

还保留一份初心

存有个人的思想

太难太稀有了

 

从狭义上讲功名利禄生死存亡算利益

从广义上抱负主张感情也算利益

很多人去分析大明王朝的时候

所有逻辑起点都是狭义的利益

这很显然是不对的

一个人行为的出发点

和他的认知,眼界,情绪,追求,利益都有关系

所有行为都往“自私”两个字去解释

这就全然无视了刘和平对人物塑造时掺杂的复杂成分

更不懂现实生活中人人的个体化差异之巨大

我们去揣测人物动机的时候

一定要结合人物前后行为思想主张去看

现在的很多作品解读都有这个毛病

人物的特质不管性格不问

一切往厚黑去凑

这样的机械思想成了人性分析的模板并大受追捧

是十分荒唐可笑的

这也是一种缺乏多点“拟合”的认知错误

 

(33:53-34:03)

三巨头联手瞒嘉靖

这是最严重的红线问题

赶尽杀绝当然不至于

但惩戒分化三人

敲打势力团体是必然的

吕芳是三巨头私会的始作俑者

加之有个备胎陈洪

结果就最惨

几乎断送政治生涯

只能留条命养老

 

严嵩的首辅在之前就成了虚衔

如今要他在家养病

算作是进一步警告

 

三巨头废了两个

总要有人领事

于是让徐阶搬到内阁值房干活

既是让徐阶办好日常公事

也是切断他和其他人的一切联系

 

(34:43-35:10)

嘉靖这么安排是个权宜之计

不可能让朝廷机构这么半残的一直运行

这个暂行制度的改变节点就定在押解杨金水入宫

锦衣卫汇报之时

嘉靖要看看三巨头到底瞒了自己什么

浙江又有什么自己不知道的事

等把这些确定完了

再做进一步安排

所以嘉靖催问陈洪浙江押运杨金水要多久

就是要控制这个节点

把过渡期从一个月压缩为半个月

 

(35:21-35:43)

陈洪的这幅奴才相倒是本分极了

但他不知道的是正是他这幅本分极了的奴才相

决定了他只是嘉靖的一个视之毫无感情的工具

在被嘉靖利用完之后

他就会成为一双敝屣而死无葬身之地

这也算应了那句话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吕芳不过刚刚被派到了吉壤

就处处是人走茶凉

所以很多拥有权力的人会变得疯狂而偏执

拥有权力时有多风光

失去权力时就有多悲凉

这般反差的境遇下

有几人能言“舍得”

(37:11-37:42)

我们注意这段对话

太监对吕芳说话的口气

明显的散漫随意

远没有之前面对老祖宗的恭敬

吕芳需要自己亲自过问住处安排的怎样

又是何等的世态炎凉

 

(38:39-39:30)

这段对话的信息量很多都体现在了表演上

裕王和李妃之前大吵一架

裕王说得那么狠

加上真退了李妃家十万匹丝绸

对李妃就心生歉疚

而李妃让裕王的气话吓得改了性子

不再敢有话直说

两个人关系变得相敬如宾起来

敬多了亲热就没有了

 

其实很多关系都是这样的

所以大家对身边的人也不要觉得吵闹是常事

人心被刻一刀就会留一道痕

刻多了刻深了就很难有破镜重圆

身在福中时看着99977以为是“恶之欲其死”

(字幕菌注:不懂的看下九宫格输入法)

追悔莫及了才悟到原是“珍惜眼前人”

 

(40:09-40:43)

裕王这段话是作为一个丈夫的真情

也出乎李妃的意料

这激出了李妃心里的委屈和对如履薄冰的丈夫的怜恤

激得李妃忍不住眼泪

到处摸索就是在找手帕

裕王掏出手帕的这个细节很暖

体现了一个丈夫懂妻子更怜爱妻子的心

两人交心到这个地步

李妃和裕王也终是冰释前嫌

(41:37-41:46)

 

常言道人不如意十八九

能与人言无二三

在孤独寂寥之时有个人能懂自己开导自己

是一种人生奢侈

小说里关于裕王和李妃的感情笔墨比电视剧多了不少

所以我在裕王李妃吵架那期说

很多人把自己代入裕王或李妃里愤愤不平是很荒唐的

只知道人物立场不切身体会人物性格情感

怎么可能真正体会到人物内心

又怎么能判断出人物的真正动机和是非曲折

太多人的换位思考不过是借题发挥

他们不是在共情当事人

只是借着当事人说自己的心思罢了

 

(42:22-42:35)

 注意这句话

李妃说的是嘉靖只有裕王一条根

可见在刘和平设计的《大明王朝》里

就是没有所谓的其他王

我之前一再强调看大明王朝不要去联系历史

不仅仅是强调这是一部浓缩历史

古今共通的剧

更是希望大家能具体问题具体看

谈《大明王朝》就一切要以大明王朝为根据

而不要拿历史书去解读大明王朝

有些人就有这种无聊的考据癖

非要拿历史去硬凑文学创作

鲁迅就很厌恶于此

在阿Q正传里直接开嘲为“历史癖与考据癖”

讽刺这些考据癖的门人就喜欢背弃作者“寻出什么新端倪”

 

小说里李妃分析得更透彻

安了裕王的心

并准确的拿捏到了真正起变化的时间点

就是杨金水进京的时候

所以这段时间以不变应万变错不到哪去

李妃是因此劝裕王不要找高拱张居正来——来也白来

不如不来

 

原本想息事宁人的吕芳却引出了朝局的惊天巨变

三方阵营会有什么新的形势

严党清流又要在面下玩起什么神通

我将在下期继续解读

喜欢这个视频

请点赞投币

我们下期再见


大明王朝解说文案(35)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