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哲学默写三

哲学模块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可以表 述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2. 哲学的基本派别
哲学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主义两⼤阵营,这就是哲学的党性。
(1)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它的根本观点是⽤某⼀种或⼏种具体的‚原初‛ 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如⽔、⽕、⽓等,并且认为这种或这些物质形态是运动变化的,它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 素结合,但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亦称形⽽上学唯物主义。把⾃然科学意义上的‚原⼦‛ ,当成世界的本原,认为‚原⼦‛ 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其局限性和缺陷是:机械性、形⽽上学性、 不彻底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真正把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
(2)唯⼼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客观唯⼼主义:虚构出某种独⽴于⼈类与⾃然界之外的‚客观精神
原,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这种客观精神本体的派⽣物。并把它当作世界万物的本
主观唯⼼主义:把⼈的主观意识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切事物都是⼈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3. 物质观
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4. 意识观
意识是指社会的⼈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也叫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指导⼈们进⾏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但是,意识的能动作⽤不是⽆限的,它受到各种客 观因素的制约:⼀是受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制约;⼆是受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 三是受物质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
5. 联系观与发展观
联系是指⼀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和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发展是运动变化的总趋势。发展之所以是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取代旧事物。
6. 质量互变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定的质和⼀定的量,都是质和量的统⼀体。
质:事物成为⾃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由于事物内在⽭盾的多样性,事物的质也是多种多样的。
量:事物本质所固有的可以⽤数量形式表示的规定性,包括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 物诸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式等。
度:事物保持⾃⼰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的量的区间。 质变和量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另⼀⽅⾯,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7.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当事物内部的肯定⽅⾯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事物就处在肯定阶段;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战胜肯定⽅⾯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事物就会否定⾃身到达否定阶段,
即⾛向⾃⼰的对⽴⾯。但是到此为⽌,事物的发展并没有真正地完成。因为事物的否定阶段和肯定阶段⼀样都有⽚⾯性。因此,只有经过第⼆次否定,到达否定之否定阶段,前两个阶 段的⽚⾯性才能得到克服,事物的⽭盾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也只有 到这⼀阶段,事物的发展才能相对地完成。
8. 对⽴统⼀规律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盾,是指事物内部各⽅⾯之间及各事物之间既对⽴⼜统⼀的关系。
盾双⽅的对⽴⼜称⽭盾的⽃争性,⽭盾双⽅的统⼀⼜称⽭盾的同⼀性。
同⼀性和⽃争性是⽭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主要⽭盾和次要⽭盾:
①主要⽭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盾的存在和发展, 在⽭盾体系中处于⽀配地位,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向。
②次要⽭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定的影响。
⽭盾的主要⽅⾯和次要⽅⾯:⽭盾的主要⽅⾯是指处于⽀配地位,起主导作⽤的⽅⾯;
⽭盾的次要⽅⾯是指处于被⽀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的⽅⾯。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盾的主要⽅⾯所规定的。
9. 认识观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发⽣的根源,是认识的唯⼀
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标准,也是认识的⽬的和归宿。
10.真理观
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反
映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只有正确的反映才是真理。
所以,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的⼀致或符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
真理的绝对性通常⼜称作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确定性、⽆条件性。
真理的相对性通常也称作相对真理,是指⼈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获得的真理总是有局限的,
不完全的。
11.历史观社会存在:
指社会⽣活的物质⽅⾯,即社会物质⽣活过程及其条件,包括⾃然环境、⼈⼝因素和物质资料⽣产⽅式,其中物质资料⽣产⽅式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社会意识:指社会⽣活的精神⽅⾯,即⼈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艺术、 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和科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和情感、⻛俗、习惯、传统等社会⼼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它们谁为第⼀性、谁为第⼆性,谁决定谁的问题,
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于这⼀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主义的唯⼀标准。
凡是主张社会存在第⼀性、社会意识第⼆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观,就是唯物史
观。与此相反的历史观就是唯⼼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