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用最弱小的男孩当主角,他们却做出了最强大的游戏

2018-09-21 17:29 作者:威廉打游戏  | 我要投稿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家丹麦的独立游戏工作室——Playdead


自从2006年成立以来,这家工作室到目前为止就做出了两款“小”游戏:《Limbo》《Inside》


而就是这两款看上去毫不起眼的黑白画风横版过关游戏,却被业界誉为有史以来最棒的解谜游戏之二,美名传遍四海。



2010年以独立游戏身份发售的《Limbo》不仅仅在各种独立游戏奖项评选中拿奖拿到手软,更是以黑马的姿态获得了各种历来都只属于3A游戏的“年度最佳”提名。


它的对手是《刺客信条:兄弟会》和《使命召唤:黑色行动》。


更厉害的还在后面,2016年Playdead的第二款独立游戏《Inside》,直接杀入了当年的TGA(The Game Award)最佳游戏评选,虽然败给了如日中天的《守望先锋》,但仍然豪取最佳独立游戏、最佳艺术指导两项大奖。



然而,这两个屡获殊荣的游戏中,并没有栩栩如生的3D画面,没有刺激火爆的战斗,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甚至都没有什么配乐……


Playdead在两部作品中均使用了类似的设计语言:横版平台、黑白画风、极简操作、非常模糊的人设和剧情、仅使用少量而突出的声效。


更过分的是,他们很喜欢用手无缚鸡之力的小男孩做主角,没有超能力,没有好装备,跳得矮跑得慢不说,打架也不行,最多就只能扳扳开关、推推箱子。


为什么这么“不正常”的游戏竟能如此好玩,甚至获得多家媒体的满分评价?


咱们来分别详细聊聊:


《Limbo》的中文名是《地狱边境》,作为Playdead闯出名号的第一款游戏,它的画风看起来粗陋,其实却十分精致,是电子游戏作为一种独特艺术形式的杰出代表。


黑白色调的画面使用了电影胶片的滤镜,加上细腻的光照效果,相当好地营造出了一种诡异而又沉重的气氛,甚至比写实的画面更让人压抑——这是一种典型的好莱坞黑色电影风格



在这种表现主义的美术风格下,Playdead故意地取消了背景音乐和人物语音,只突出各种环境音效,比如沙沙的脚步声和啪啪的树枝断裂声,以进一步强调梦境一般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


但别担心,虽然《Limbo》的设计风格阴森可怕,机制也貌似很难,但它的目的并不是要像生化危机一样吓你,或是像黑魂一样难你,而是要你更加沉浸到核心玩法中,进而对这个游戏产生自己的理解。


你将要控制小男孩“弱鸡一号”——Playdead的作品中主角都没有名字,我们暂且这么叫——穿越地狱的“边境(limbo即是拉丁文limbus,意为边境)”。


既然都叫地狱的边境了,那么死亡肯定离得不远。



《Limbo》主打2D横版冒险解谜玩法,边境中充满了凶残的怪物、致命的陷阱、复杂的机关和各种各样不可穿越的地形。


遍布在各处的捕兽夹、圆锯、尖刺、电网,隐藏在暗处的怪物、虫子、疯子,每一样东西,都能一下就要了弱鸡一号的命。


而弱鸡一号实在太弱了——他只会“跳”和“抓”两个动作。攻击力防御力什么的,不存在的。他只能靠这两个动作,征服游戏中的难关。



但不要觉得可操作的动作太少、死得太多,这个游戏就会很枯燥无聊。恰恰相反,《Limbo》弱化主角能力的目的,是为了要强化“与环境沟通”的重要性。


游戏中死亡的惩罚远没有魂类游戏严重——你可以马上在不远处的检查点重新尝试,没有任何损失。


而在弱鸡一号不断惨死的血腥画面中,由于自身战斗力为0,你将被迫把眼光移向周边的环境中。



这夹子能杀我,那能不能杀怪?这石头能压扁我,那能不能压扁他?这玻璃能打碎吗?这箱子能漂起来吗?


丰富的环境机制是这个游戏谜题设计的核心机械力、电力、浮力、磁力、甚至重力,弱鸡一号必须善于发现、利用身边的一切来帮助自己。


在不断的试错和死亡之后,成功以弱小的男孩战胜强大的地狱,你会发现这感觉特别上瘾。


Playdead的设计师管这个玩法叫“Trial & Death(试死)”。



“试死”的核心玩法不强调复杂的界面和操作,也没有任何教学、文本和对话,完全鼓励玩家以最本源的方式和游戏进行沟通——探索、观察、思考。


这种独特玩法,也自然而然的地继承到了将“Limbo风格”发扬光大的第二部Playdead作品——《Inside》。


身为青出于蓝的继任者,威廉认为《Inside》的素质甚至要高于《Limbo》。



同样的风格、同样的玩法,在《Limbo》的成功之上,《Inside》更进一步,堪称是一部集合了艺术级视觉、叙事、互动和关卡设计的殿堂级作品。


众多游戏媒体给予这部小成本的独立游戏满分评价,并将其誉为“有史以来最好的2D解谜游戏之一”。


那么,《Inside》相比《Limbo》到底有哪些进步呢?



首先就是,在保持前作灰暗色调不变的舞台上,《Inside》使用了一些对比度强烈的色彩来进一步突出那种孤寂感和不安全感。


比如,游戏的主角小男孩“弱鸡二号”的衣服就是红色的。


这种强色彩冲击的表现手法更加贴近一些现代的新黑色电影,例如《罪恶之城》。



游戏的舞台也从地狱回到了“现实”,弱鸡二号必须在一个类似反乌托邦的世界中,逃离警察、猎犬、机器人的追捕,探索自己未知使命的同时,竟慢慢发现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似乎没有自主意识……


超现实和未来主义的设定带来的是更加创新、让人惊喜的谜题设计例如心灵控制或爆炸冲击波,解起来十分带感。


玩法上,《Inside》更强调奔跑和躲藏,整体节奏相较《Limbo》更快、更紧张。而且弱鸡二号比弱鸡一号还是有一点进步的——他会游泳了,所以更多水下关卡的加入也让整个游戏的环境互动更加丰富。



总的来说,无论是《Limbo》还是《Inside》,都是在用黑色戏剧式的艺术表达,来鼓励玩家自行探索游戏、发现线索、解开谜题。


两部游戏均以弱小的男孩为主角,并把死亡的惩罚设计得十分轻微,让玩家在不影响沉浸感的前提下,不断以各种方式挂掉,然后不甘心地马上爬起来继续尝试。


在不断的尝试中,玩家由于主角身体能力的限制,会自然而然地开始利用起人类最强大的武器——大脑,开始自发地理解并利用各种游戏机制,从而最终获得“以弱胜强”和“千钧一发之际逃脱”的成就感。



同时,Playdead的这两部经典作品操作极为简单,但谜题呈现和解题思路却花样百出,无一重复,部分关卡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你绝对在其他游戏中没见过。


而且,由于互动机制的简化,任何水平的玩家都可以轻易上手《Limbo》和《Inside》,只要仔细观察,耐心尝试,游戏的通关难度其实也并不高。


说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两部神作特别适合在某个设备上玩?


没错,现在,《Limbo》和《Inside》均可以在手机上玩到。



《Limbo》支持包括IOS、Android和NS在内的全平台,而《Inside》目前除了传统主机和PC平台外,也有IOS和NS版本。


这一期手游推荐是不是来得猝不及防?(笑)


如果你还没玩过这两部作品,那么就在移动平台上随时随地体验一下吧。


我保证,它们绝对值回票价。










-Hi!我想和热爱游戏的你,聊点好玩的-



在公众号内搜索你感兴趣的游戏名字即可查看对应文章。如果没有图文推送,威廉也会看到你的需要,并根据每个游戏的查询次数,酌情发稿;如果你有任何关于游戏的问题,或者想找我约稿,也欢迎随时给我留言,我会在看到之后第一时间回复。


用最弱小的男孩当主角,他们却做出了最强大的游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