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之内,500米范围“自然”被毁 | 志愿者忧心 绿会龙岩保护地关注
日前,绿会宣传部收到来自福建龙岩新罗区的一位志愿者反映,称当地一条名为“小溪河”的河流,近年来经河道整治后,周围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河流水质改善,岸边芦苇生长繁茂,还引来了白鹭逗留栖息。可惜好景不长,近日有钩机开始在这片自然河岸线上作业,铲除了岸边的芦苇,硬是要将这片自然河岸纳入河岸公园建设。

今年来水位下降,河床露出多,长满芦苇。天然的芦苇是一片很美丽的景观,但政府或有公众会认为这是“滩地裸露,杂草丛生,河景不佳”。(保护地供图)
这种铲除良好自然生态植被,进行人工湿地建设的行为,让志愿者觉得非常可惜。并就此向绿会反映。据最新发来的消息,就在这一两日,施工仍在推进中,大片的芦苇地已被铲平。


志愿者分析当地后门桥以南在近几个月完成了河岸公园建设,因此推测在后门桥以北的河岸,政府也想改成公园、人工绿地、种花种草,铺上人工做的石子路。
据志愿者介绍:这几年龙岩新罗区溪南段“小溪河”,通过污水整治,河水清澈了,鱼类多了。尤其是今年以来,天然来水量不足,河水归槽,滩地裸露,导致河岸长满草丛、芦苇,形成很美的自然景观。小溪河各种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生物链体系逐步完善,两栖动物可以爬上岸,引来各种小鸟在河两岸繁衍生息,连白鹭都吸引来了,大家很感谢政府此前对小溪河治理所取得的成效。但目前这种工业化的建设模式让人很担忧。

(图片是志愿者供图)
绿会对此事也高度关注,结合志愿者反映情况,也向当地12345便民服务平台(e龙岩)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反映,希望当地政府能够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角度出发,尊重自然湿地。
绿会副理事长周晋峰对园林绿化建设中破坏自然湿地的行为一直高度关注,曾多次强调:这种情况在全国普遍发生,北京的沙河湿地、南苑湿地公园建设,就是反面教材,引起了社会很多反对声音。荒地里边长了什么草,长了多少草,这都是自然进化演进的结果,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相互构成了整个生态系统,就是我们说的自然。我们现在人类最缺乏的就是自然。现在工业文明导致的模仿和真正的自然之间差距是非常巨大的。现在很多地方为了建设工业文明模式的景观,反而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
针对这种情况,志愿者呼吁当地关注自然湿地的保护问题,希望当地政府科学推进河湖、湿地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城市湿地核心是“自然”,而不是人工造景。政府想进一步美化环境的出发点是好的,想为民办事,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城市中这种原生态的湿地已经越来越少了,大部分都被改造成了人工湿地和人工堤岸。对此志愿者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探索更佳的解决方案,尽量在保留原生态湿地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
文/Tammy 审/cherry 编/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