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为什么不供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供暖方式参考了前苏联的集中供暖模式,即依据气温来划定:「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不少于90天的地区,应设置供暖设施,并宜采用集中供暖」。
20世纪50年代,为了更好地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我国以秦岭-淮河划分了供暖线,也就是从那时起“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城市基本无缘集中供暖,只好望线兴叹。

秦岭-淮河一线的“供暖混战带”
事实上,秦淮一线与真正集中供暖情况存在一些出入,在这个自然的地理过渡带,同样也是一条集中供暖混战带。这个地区大概以秦岭淮河一线为中心,分布在北纬31°到35°之间。
这一带影响大的省份主要有陕西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有些城市就真的很尴尬,刚好卡在供暖分界线上,这种情况下是坐在暖气屋里岁月静好,还是在湿冷的被窝蜷缩取暖就看各省自己安排了。
河南省信阳市和驻马店市同属豫南,但信阳市由于绝大部分地区处于淮河以南无缘集中供暖,与之相距数十里的“邻居”驻马店则美美地享用暖气过冬。

江苏徐州,一个集包邮区、暖气于一身的城市,是真的羡煞旁城。毕竟江浙沪的冬天是出名的湿冷再叠加海风buff,嗞,没有暖气是真的很难过。而在海边的连云港1月日均最低温度-3℃(低于徐州1月日均最低温度-2℃),却只有极少的小区实现了供暖。
更残酷的是,有些城市即使在秦岭淮河以北,也没有划入集中供暖区域,比如安徽省淮北市、河南省周口市......可以说,处在集中供暖混战带的人当之无愧“全中国最抗冻的人”。
处在“夏热冬冷地区”的朋友们内心os:同样是秦岭-淮河以“南”,湖南和海南的冬天可差太远了!为什么一定要划一条“线”来分割暖气的福利呢?
划定供暖线是当时“集中有限资源、优先保障北方城市热力发展”的政策选择。而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自然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是综合了气温、降水、积温多重因素后的最优解。

供暖线划定的时代背景
在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复苏、起步阶段,并且在当时的财政与居民收入的约束之下,难以支撑在全国发展供暖。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热电厂大多数都在北方。由于能够投入市政集中供暖建设的财政资金有限,集中供暖设备的建设成本会随覆盖面积增加而明显提高。即使是首都北京,从第一座热电厂开建到第二座热电厂也间隔了21年。
1958年,北京建立了我国第一家煤气热力公司,主要向中南海和长安街沿线的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大型公共建筑实施集中供热。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城市民用建筑才开始集中供暖。

北方集中供暖的热源主要是热电厂和锅炉房,主要的能源燃料是煤,而我国80%的煤炭资源都分布在北方。因此,南方当时即使有经济条件,也受制于煤炭资源和产量。
在本地能源不足且能源工业基础薄弱的时代背景下,能源生产、运输等体系尚不完备,依靠大规模的能源运输也不现实。
另外,南方的建筑也不适合供暖。南方由于气温高、湿度大,为了保持良好的通风和温度,墙体普遍很薄;而北方的城市为了御寒,墙体会比南方厚很多,从而达到减少室内外空气交流和保持室内气温的效果。所以,如果南方装了暖气,不光费了大劲,还保温个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