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预测的末尾——回望《走向21世纪的生物学——未来生物学(1991~2020年)预测》


作者:翛
审核:东达
此书由细胞生物学家王亚辉先生和中科院研究员吴志纯先生共同编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预测未来三十年生物学的发展,通过调查问卷和专家小组的形式收集了当时400多位生物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就未来生物学发展的大趋势、高峰,重大学科问题,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问题提出的看法。时值2020年,在这样一个节点回看这本书是十分有意义的!书中指明了生物学的价值:科学进步带来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却在精神文明上投下了深深的阴影,甚至造成精神的匮乏和沦陷,而解决这些的根本出路在于向生命学习。

众所周知,“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语出陈章良),貌似现今生物学毕业生就业薪酬等方面广受诟病,我们不得不承认一点,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医疗方面,无论是最近疫情用到的核酸检测技术还是治疗手段这些统统都离不开生物技术的进步,高通量检测技术,药物靶向性都是生命科学研究在医疗上的应用。这也在侧面印证了三十年前老先生们所作预测的价值。其中未来分子生物发展的重要性和价值,脑科学神经科学发展的重要性,未来需要发展行为学(要知道1988年时大陆刚刚在北大开设这门课程),以及宏观生态学的发展方向等均在现在得以印证。同时也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在当时西医看来是超前,但其实在中医看来是理所应当的概念。


不过有两件事,可以作为超出预测的例子。
第一件就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远超预期,当年的前沿分享还停留在通过晶体结构来分析蛋白质三级结构的水平并期待在这一方向有更大的进展,这一预测在当时来看无疑是不错的。那时的先生是想不到二十多年后冷冻电镜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已经让获得三维结构变得更加准确,范围也更加广泛。同时中国这一领域在施一公先生的带领下,已经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有趣的是在2013年中科院出版的未来科学发展预测生物版中,采取了分块编写的方式,其他文章均显示由多人主笔,各单位协作完成。而在未来结构生物学的部分显示由施Boss一人执笔,或体现了其实力之强水平之高。PS:某北同学听了施Boss的课之后,产生了往生命科学方向发展的念头,足见施先生之人格魅力,可惜没有机会听一次现场哇(弱鸡在角落发出哀嚎)。
另一件颇为有趣,书中有一个叫人体功能(包括潜在功能)的研究部分,写道:”人体具有非常精巧、灵活、有效的物质和能量转换功能、信息处理能力和自动调控能力,比现有科学技术创造出的机器人工功能要精巧灵活和有效的不知道多少倍……足见人体功能研究的重要性。”那么这里指的人体功能研究是什么呢?其实是指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经络气功以及有争议的气功外气效应和特异功能。如下图?/挨打

并指出对这些现象和问题进行严格的验证和科学与探究,对中国传统医学未来健康发展有所裨益。这一领域在当时又称为人体科学或人体生命科学,本书还收录了生物力学领域的专家陶祖莱先生的《对人的生命的一种互补的认识》,其中有对这一学科的认识如下
人体科学,其认识论、方法论基础和现代科学的规范是难以兼顾的。可称为《人的潜能和生命运动功能态的研究》。可以认为存在一条从认识论、方法论基础上就不同于现代科学的,认识人自身生命活动运动规律的道路。与现代生命科学的认知道路是不同的而又互补的。中医学代表着人类对自身生命运动认识的一种体系。他认为人的生命是形(精)、气、神三者的统一。三者的关系是:“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经络则是气的输送运化系统。数千年来亿万人的实践证明中医所体现的对人生命的认识是有其客观相对真理性。临床经验告诉我们,试图以现代生物医学来阐明中医的原理,进而以现代医学为纲来规范中医是不可能的,这便揭示了中医与现代医学两种理论体系及理论方法基础的对立。因而必须从两者对人的生命的认识根本差异入手,才可能建立二者的内在联系,进而实现更高层次的统一。关键是对气的认识。
可见当时对这些理论的认可程度相当之高,以至于能在国家级的科学发展展望中出现并占有一定篇幅,与此同时先生还给出了对未来的预见“气功医学将在未来10-30年间取得长足性的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规范,并取得较大范围内的应用。”,那是确实称得上是“气功热”,气功和其他一些理论渗透进各种领域,甚至包括钱学森先生等一系列重量级专家也发表过相关文章,甚至出现气功可以显著提高化学实验产率的研究,但是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再看社会学界对气功之态度,从最近发表的文献上可以看出已经明显势去,热度明显下降的同时是态度的完全转变,成为了一种半文娱性质的而非科学的东西。那么在这三十年内,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气功包括中医在内地位发生了如此巨变呢?也许九十年代末的事件对气功等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刨除这方面的因素,我们作为中医学生或者说是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应该想到这是它本身的问题,还是发展的问题呢?那时是如何设计的实验呢?哪里出现了漏洞呢?如果不是本身的问题,那么如何让他继续发展发扬光大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中医黑也好,中医无脑粉等等一系列的也好,其实都是角度过于单一,看问题不够全面等造成的,不值得提倡也不值得反驳。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这句话用在这本书上再合适不过了,三十年间,有的学科飞速发展,有的学科止步不前甚至逐渐没落,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是他本身存在时即是不合理或者只是时代产物,如果我们认为他不是,那么他的未来又在哪里呢?疫情当前,中医药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获得了各方面的广泛认可,证明我们的方法是切实有效的,那么作为大一中医学生的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答案只有四个字“好好学习”,因为最好的报答就是未来我们也要去冲锋陷阵!(貌似扯远了),不过真的希望中医药的价值能被更大程度认可和使用。站在新十年的起始,愿再过10年我们看时,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不再只是一句话,不只是农业、医疗等要有长足发展,我们每个人都能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态,我们能够迎来更美好的未来。会的!这本书虽是真的老,但是能让我们看到三十年前的生物学发展情况,上面只是例举了两个例子,书中还有很多东西等着被发现,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仅以为鉴,是以把握当下,远眺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