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2年上海浦东区高考语文一模作文题解析及优秀范文名师赏析:确认自我与拒绝自我

2022-03-22 00:10 作者:上海名校卷分享  | 我要投稿


3篇范文和范文的点评分别来自于某四校的的高三学生和老师。范文很精彩,老师的点评亦精彩。

【浦东一模写作题目】

有人说,作为年轻人,确认我是谁比拒绝我是谁更重要。也有人不以为然。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 2.不少于800字。

【话题解读】

一、品读材料逻辑追问现实意义。

“作为年轻人”,自己的发展、成长需要明确方向。要在了解自己的前提下,扬长避短,不断地进取,完善。因此“确认我是谁”,即是要求年轻人重视“自立”、“自为”,塑造有理想、有原则、有标准的健康人格。而“拒绝我是谁”则更侧重于和他人相比较后的“自省”、“自律”、“自创”,形成有个性、有操守、有取舍的健康人格。

前者是年轻人“精神成人”的关键行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从这个意义而言,“确认我是谁”的目标更明确、动机更强烈、主次更清晰。而“拒绝我是谁”则更易受到外部环境和偶然因素的影响,调整的程度有限,不如“确认我是谁”更具指导作用。

当下,怀疑主义大行其道。年轻人不循规蹈矩的天性和现代社会对传统价值观的消解一拍即合,太多曾经奉为圭臬的习俗、理念面临重构,曾不容亵渎的偶像正在被遗忘、质疑、取代……容易形成质疑大于信仰,替换胜于坚守、批判明于传承的习气。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世界的多元、流行文化的兴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擅长“拒绝”,而日益轻视“确认”。

因为有替代品,所以拒绝;因为目光所及光怪陆离,所以拒绝;因为迷信一切皆可创新,所以拒绝……如果一切“拒绝我是谁”的本质,只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对虚幻世界的笃信,那么呼唤理想和信仰,强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就是时代对年轻人提出的期待。因此“确认我是谁”就显得比“拒绝我是谁”更加重要。

二、界定基本概念全面辩证立意

如何精准地审题?通过辨析词语,界定其内涵和外延。

(一)什么是“确认我是谁”;什么是“拒绝我是谁”。

1. “确认我是谁”与“拒绝我是谁”同为自我认知和自我塑造的过程。

“确认”,既是一种意识,也是一个动作。

作为一种意识,确认我是谁是对自己的身份、人格、形象进行定义。如德尔菲庙的神谕“认识你自己”。

而作为一个动作,确认我是谁则是通过具体行为,让自己的地位、能力、潜力得到自己和他人的清晰认知。如“证明你自己”。

“拒绝”,既是一个意识,也是一个动作。

作为一种意识,拒绝我是谁是对自己身份、人格、形象进行否决。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改变所谓的宿命、天意。

作为一个动作,拒绝我是谁是通过具体行为,让自己的地位、能力、潜力发生改变,与自己的真实形象形成反差。如周处除“三害”,在为民除害的过程中把自己由公认恶人改造为一个贤士。

2.“确认”和“拒绝”是反义词吗?明显不是。

确认的反义词是“否认”;拒绝的反义词是“接受”。

那么不妨还原一下材料的逆命题

作为不年轻的人,接受我是谁比否认我是谁更重要。

这是不是类似于孔子说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作为成熟的,可塑性相对较小的人,与其对自己的境遇、现状感到不满,不如宽容地接受自己的一切现状,与自己和解。这样更容易保持积极的而不是失落的心态,也更容易利用现有的条件合理应对身处的境遇。

(二)材料中的“作为年轻人”这个前提条件意味着什么?

了解了以上逆命题的指向,有助于我们理解原材料的指向:

作为年轻人,确认我是谁比拒绝我是谁更重要。

这意味着年轻人处在一个在生命的成长成型过程中非常有可塑性的关键阶段,这时与其以拒绝的方式排除自己朝某个方向成长的可能,不如以确认的方式明确自己已经具备的条件和设想成为的状态。

但显然,这一类的结论只能“无限接近”对材料的理解,而不能完整地表达审题时产生的认识和思考。这就要求作者在力求语言严密、精准的基础上,保有进一步描述论述对象的意识,当心不要用简单的概念给这篇作文穿靴戴帽后,绕进对言不及义的概念的论辩中。

(三)“不以为然者”可以持什么观点?

“拒绝我是谁”是一种底线意识,也是一种主动选择的方式。如果没有原则和操守,没有个性和坚持,年轻人也失去特有的锐气和胆魄。如所有不愿意子承父业的独立者——如“贾宝玉对‘禄蠹’的见解”、“列夫·托尔斯泰对农奴制的批判”。又如所有与时代和宿命为敌的先驱者——女权运动的先驱、新文化运动的闯将。再如对已知极限的挑战与突破——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

(四)年轻人在对“我是谁”的“确认”和“拒绝”的对立关系中把握自我。

“拒绝”本身即是“确认我是谁”的一种方式;反之亦然,“确认”后自然会有相应的“拒绝”。

《孟子》曰:“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谓君子为与不为之道也。”(胡昊)

【考场佳作1】

抵 达

现代化的清晨之后,人类夺回了对于自身价值定义的掌控权。在寻找自我同一性的旅程中,确认自我与发现自我,抵达“自我”的岛屿比单纯驶离他人建构的终点,更有其价值和意义。

“拒绝”是向外的抵抗,而“确认”是指向自身的认同。不可否认,在当今这个主流声音越发喧腾和强势的时代,拒绝必要且紧迫。倘若年轻人被消费主义塑造下的理想生活范本所遮蔽,倘若青年人刚刚踏入社会,就被划定的身份要求所束缚捆绑,倘若孩子们依循“鸡娃”的父母的期待决定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那么人生广阔的画卷就无法展开,自我的禀赋无从发现,社会的面貌也会日趋向主流靠拢而变得同质与单一。时代的嘈杂似乎注定了年轻人只有先学会拒绝,而后才有发现与确认的可能。

然而“拒绝”只是前提而非终点。船只行驶在无定的大海上,驶离并不意味着前方路途的明晰,唯有叩问内心,在实践中确认内心的浮标,才可择定远方,构筑归处。

确认“我是谁”的过程中,是真正有力的排斥外力,构筑自我同一性的过程,如今一批人常以“社牛症”,以刻意哗众取宠的方式来实现对社会身份的突围,然而这种拒绝与排斥只是一种绵软的抵抗,它并未在旧价值的废墟上建立新的价值,无以指导此后的人生实践,而唯有确认,才是找到锚点,才意味着一种明确的精神奔赴性,才是有方向、有终点的积极的灵魂姿势。

青年人确认了自我,才能在时代的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坐标,明确自己的位置。“拒绝”指向的是一种“排异”与敌对,而“确认”意味着积极的融入与改变,时代需要的不是年轻人一味的发出反抗叛逆的嘶喊,是有义务感的个体发光发热,构建、修订、创造价值。反抗的确是一种呐喊与唤醒,但它绝对不可代替发现与创造,确认与创造,积极地应对,才有下一步改变的可能。

当然,“确认”不意味着固守,不意味着一成不变。“确认”的自我不是一个静态的样板式的形象,不是自我对自我标签式的刻板印象,而是始终处于变动之中的动态式的发展样貌。在盘根错节的实践中,在时代沸腾的召唤中,我会不断的认识自己,调整航向。

在无定的大海上,我不愿只做一个反抗者,我会驶离那些外界的刻意“塑造”的终点,但更重要的是,我愿以自己之心力,找到心中的浮标,实现自我发现与奉献时代的旅途。

老师点评:

在具有正向价值的两样事物之间展开比较和选择,并给出明确的想法和理由,这对中学生的思考能力要求不低。不少学生的写法是:其一,分别陈述两者的优劣,最终以“都不可或缺”的态度草草圆场、结尾。其二,以“厚此薄彼”的写法来突显某一方更高的价值,从而体现己方选择的合理性。这两种写法,可能都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最终也没有做出具有说服力的“选择”。小薛在论述“确认我是谁”的更高价值之前,并不回避论述“拒绝我是谁”在当下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在论及“确认我是谁”时,并不着力于细数“拒绝我是谁”的弊端。她借助时代背景、人的群体面貌和精神状态来指明更适用于当下的选择,结合社会对年轻人的成长期待来强调“确认我是谁”的深远意义。支撑她一步步将思考推向深处的基础是:对概念内涵的界定和反复审度,两概念的关系的辨析,对虚拟论敌所持观点的回应(其实也是对己观点的漏洞的正视与回应)。这是新课程、新教材和新高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期待。

站在时间维度,这道作文题很快就会过去。我们希望它能在学生的生命中留痕:一是它所涉及的人生问题能激荡学生的思考,并在成长之路上得到印证或运用。二是它所引起的一场思维活动,能让学生看到思维成熟的努力方向。既能分析和理解别人的选择,也能在真正的“比较”与“权衡”中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考场佳作2】

成为你自己

我是谁?我们在世界之中众里寻他千百度,希望确认自己的意义与方向,可当我们蓦然回首,才发现原来我们更应当成为自己。

自己是谁,是对自我独特性的认识,而更重要的,我们由此决定自己将成为谁,由此决定自己在哪一条路上寻找生命的价值。

作为年轻人,最简单的方式莫过于确认——通过向外界寻找一个既定的范式来寻求自我认同,而这一范式恰代表了他人的肯定,代表了主流的期待。

诚然,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都渴望被社会认同,从而产生尊严与价值感。诚然,这个社会呼唤符合时代的人,若不是前辈们奋不顾身冲向党指挥的战场,奔赴民族复兴之路,何来今日你我?

但是,现如今,这种“确认”,由个体的主动的寻求日益僵化成被动的服从,人们过于想确认自己,获得认同,却作茧自缚,迷失自我。

当世界日益娱乐化,文化日益大众化,我们看似有更多选择,实则我们的主动选择不过是别人希望我们成为的样子,我们看到网红五光十色的“人设”,那真的是他们自己的样子吗?当公共话语空间越来越开放,个人的自由表达真的增多了吗?还是我们顾忌增加了?

更有甚者,当权力的中心利用集体的无意识,迫使人们用它的模式确认自己时,我们可以挣脱吗?

也许,我们应该拒绝成为“谁”。否认范式并不代表全部推翻其价值观,而更是一种个人的突围,去以自我的自由寻找自己的本真。

世界上自古以来隐士不在少数,而陶渊明的伟大恰恰在于他拒绝了一切范式的确认,他不是那种追名逐利但又自作清高的假隐士;他要的不是“隐士”范式下道德的清高,而是属于个人的艺术的生活。

拒绝,不仅是一个人的超越,也是社会觉醒时必要之痛。恰是有那些不成为“谁”的人,以自己的牺牲惊醒更多铁屋子里的人

《玩偶之家》中娜拉面对丈夫“首先你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时振聋发聩地说:“首先我是一个人,和你一样的一个人”是的,人是萨特所说的“自为”的存在,人不可以被定义,也许社会会赋予我们角色,但那决不成为束缚人心的枷锁。

但是可悲的现实是,这个社会只欢迎和他一致的人,《局外人》中那个在母亲葬礼上没哭的人交出了生命,而我们又该如何?

确认和拒绝,也许并不绝对矛盾,盲目的认可与否定,无疑均是一种无知。更重要的是,只要一个人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用理性作出独立的判断,确认和拒绝不过是另一种对立统一。

拒绝是谁,拒绝成为谁,是一种精神的自由,成为你自己,成就你自己,是成为独一无二的烟火,也在世俗的夜空中点亮他人的心。

只要紧握被拒绝被定义的自由,那么那个自由的灵魂将不急于确认,也更不急于拒绝。

老师点评:

人,作为一种有自我意识的动物,不可避免地会在人生的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某个场景中忽然间脑海中冒出这个问题:我是谁?这一问题千百年来困扰着无数的先哲们。然而,人皆知自我定位之重要,却忽略了一个事实: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我”是一个有群体意义的词,没有他人,就无所谓我,“我”首先是跟我有关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张关系网证明我的存在。不仅证明了我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的性质。这说明人的自我定位有时并不完全由一己之思决定,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别人对他的社会认定,后者有时甚至会对前者产生很大影响。

也正因此,方凸显“拒绝我是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作者正由此破题,体现出对材料所关注的这一命题独到而深入的见解。整体来说,本文的亮点有五:

其一,对材料的准确理解。材料要求关注“确认我是谁”与“拒绝我是谁”何者“更重要”,且设定了“年轻人”这一讨论对象。写作是与材料的对话,本文围绕“年轻人”这一特定的群体,对两者的利弊进行了深入比较剖析,因而很好地回应了材料之问。

其二,深切的现实针对性。所谓的现实针对性往往是作者在生活中发现我们当下的社会、人性、道德等等出现的某些危机,亟待呼吁,亟待解决。现实针对性是议论文的灵魂。鲁迅在《且介亭杂文》的序言中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即给以反响或抗争。”作者关注到娱乐时代,网红时代固化“人设”对年轻人的影响;关注到人无法挣脱主流价值体系对自我的有形的或无形的束缚,而把我们往一个统一的“我是谁”的道路上裹挟;更关注到年轻人甚至在这样的思潮捆绑下不自觉地丢失了真正的自我而不自知。并试图唤起活在每个人心中的自我,基于此而呼唤对外界强加的“我是谁”的拒绝,思想深刻,震撼人心。有了现实针对性说理才有了具体的对象,亦是一种读者意识的体现,如同一种“唤醒沉睡在铁屋子里的人”的责任感。有了读者意识,行文才能避免“为文而造情”的尴尬。

其三,贯穿全文的思辨。思辨性也正在逐渐成为应试技巧。例如,文中充斥着中庸的缺乏立场的“XX和XX的把握全在内心,要找到平衡”,或是动辄到末尾宕开一笔,“当然,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等等语句,貌似思辨,实则不然。前者不联系具体问题无法让人明白究竟如何平衡,而后者更显文章结构的机械呆板,严重者还会与前文矛盾。我想思辨绝不仅仅是行文技巧,更是一种贯穿全文字里行间的思维品质,本文作者在分析“确认我是谁”和“拒绝我是谁”时能理性地分析合理性与局限性,同时有立足于围绕社会现实探讨“拒绝我是谁”的价值,很好地做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另外,作者还认识到了“确认和拒绝,也许并不绝对矛盾,盲目的认可与否定,无疑均是一种无知。”所谓“拒绝”是一次解构,所谓“确认”是一次重构。发现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更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

其四,层层深入的说理。全文由“我是谁”这一哲学经典命题切入,结合年轻人的属性,指出人的自我定位易受社会影响这一现实,肯定这种社会影响合理性的同时,反思其危害。接着进一步联系当下社会的现象分析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进而从个体与社会觉醒两个角度剖析“拒绝我是谁”的意义和价值,最后揭示两者辩证统一关系。用“诚然”、“但是”、“更有甚至”、“也许”等词语在不到千字的篇幅里串联起若干层次,内容充实丰富。

其五,作者的精神格局。支撑起一篇优秀作文的,未必是华丽的辞藻语言,未必是旁征博引的名言事例。更是文字背后的思想与精神格局。本文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警醒,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实现与突破的追求。生命因不屈服于荒诞现实的抗争发光,因面对世俗洪流的警醒发光,

因人类思想的理性发光,更因年轻的大胆狂热发光,写作之旅,本质上就是这样一场自我解构与重构之旅,思想与灵魂的重塑之旅。

【考场佳作3】

“我是谁”,之后呢?

面对“我是谁”的终极哲学命题,是如笛卡尔般“我思”,还是像加缪一样“我反抗”?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又应如何借此命题指引人生的航向?

确认我是谁,大多意在使我们明白自己的特点,而后结合结论活出本真的自我。苏格拉底曾言:“未经反省检验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通过不断的反省检验,我们剖析着复杂的自己,确认自己的内在,而后我们得以理解自己的内心,理解生活的终极意义,寻得人生的指南针。

拒绝我是谁,大多意在使我们不拘泥于自己的特点,跳脱出一切框架,寻得改变、突破、进步。西欧先哲不愿受制于教会带给自己的定义,拒绝已有的“我是谁”的答案,诞生了启蒙运动。张大千在30岁时已在画坛小有成就,但不满足于现状画风,不断改变,从清新俊逸至雄奇瑰丽,终成一代名匠。他们都在“我是谁”前选择了拒绝。因此不断进步,创新,终有成就。

这么看,或确认或拒绝的选择似乎各有千秋,也并不影响人的成就,但真的如此吗?

细细想来,西欧先哲在明白教会道理后选择了改变,张大千在一方面得到成功后再改变自己,他们虽拒绝我是谁,但这拒绝是基于确认我是谁之后的。若是没有确认的基础,拒绝从何而谈,从何而起?没有清晰明白我是谁的我们又能拒绝些什么?这也好比脚踏实地者才能仰望星空,确认我是谁之后才能拒绝我是谁。对于我们年轻人而言,尚未看清真相前,确认我是谁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拒绝我是谁完全没有价值,待经历世事沧桑后,当我们对“我是谁”有了清晰认知时,我们须为了取得新的突破走出舒适圈,离开此前不断保护且束缚自己的定义,拒绝我是谁。

进一步想,我们的人生或许就是在确认我是谁与拒绝我是谁中循环往复,经过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的。拒绝我是谁之后,我们为自己形成了新的定义,而后确认了新的我是谁,并再次拒绝……,不断重复,便构筑了我们的人生。

与此同时,确认我是谁和拒绝我是谁似乎并不矛盾,选择任意一者都是为了更好的人生发展。因此我们无需拘束于选择本身,而是期望选择带给我们真正效益,被运用于实践中为我们指引方向。

当然,作出这一选择并不为我们所掌控,或许我们无法得出“我是谁”的结论,更无从继续其后的选择,但不必慌张,人生并不是这一想法所掌控的,年轻的我们还有许多答案。

反观如今,许多人沉浸于虚拟世界的美好,忘却了我是谁,我们是否应沉下心仔细思考,脚踏实地寻得人生航向?

“我是谁”之后,是确认与拒绝交织的人生,是依“我是谁”活出的理想之自我。

教师点评:

这篇作文中,设问句作为题目的同时,也是一种构思方式。作者通过一步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将材料进行分解、辨析。说理由浅入深,逐层推理,给人以结构工稳,步步为营的观感。

起首段落引述题目,单刀直入切中“我是谁”的关键论述点,以笛卡尔引证“确认”,以加缪引证“拒绝我是谁”,以设问句引发学生思考。并吻合题目中“作为年轻人”这一指向。第一段看似内容不出奇,但好在语言准确干练,言简意赅,不落俗套。

随之,对材料的概念进行定义——什么是“确认我是谁”。引用苏格拉底,证明“确认我是谁”的意义、价值,即完成了对“确认我是谁”的归因。不止于此,本段结尾又落在了“寻得人生指南针”上,再一次回应了“作为年轻人”这个条件,清晰有力!另起一段,故技重施,论述“拒绝我是谁”的内涵。一西一中两个例证,充分证明“拒绝我是谁”亦不可或缺。

之后的过渡段有设计感。它继续用设问句推进讨论。且照应了题目的“然后呢?”为文章留有后劲。而且后文也的确言之有物。在“细细想来”这一段落中,作者推进了论点,即“确认我是谁之后才能拒绝我是谁。”后文继续推进论证层次。用“否定之否定”的理论,总结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并上升到人生真谛这一高度。

收束处的段落,虽意图“反观如今”,但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生命体验。尚可以调动生活感悟,怀抱对世界的关怀,切实思考文章之于年轻人的意义,做进一步的修改提高。

本文语言朴实,言之有物,说服力强,落落大方。


2022年上海浦东区高考语文一模作文题解析及优秀范文名师赏析:确认自我与拒绝自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