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探寻《诗经》记载的春秋古国:黎国曾在何时遭遇过灭亡的危机?

2021-05-08 16:23 作者:晋公子8  | 我要投稿




本期话题

根据《诗经·式微》一篇的记载,春秋古国黎国的国君曾经一度流亡卫国,滞留不归。黎侯究竟受到了何方势力的威胁才东逃卫国?这又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儿呢?

上期链接:

郑家诗婢:这个传为千古佳话的名人轶事是历史真实?还是文人杜撰


“郑家诗婢”这个故事的创作,大概借鉴了些春秋时代“赋诗断章”的思维方式。作者演义“胡为乎泥中”一句,说是郑玄命人把那个不听话的婢子拖到了泥水里以示惩罚。


故事里的“泥中”二字直接取义于它们的字面儿。


但在原典也就是《邶风·式微》里边儿,“泥中”可不是这样理解的。它并非泛指某个泥水地里,而是一个古地名的专称——《毛诗传》说,那是卫国的一个城邑。


至于它的具体位置,按照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战国》一册的标注,坐落于今天的山东省郓城县与寿张县之间:



《式微》一诗的次章唱道: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躬,

胡为乎泥中!


——《诗·邶风·式微》


“天黑了,天都黑了,怎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王的缘故,我们又何必羁留在这座小城?”


这几句简单的唱辞,透露出两种复杂交织的情绪:对日暮当归的反复吟唱,显示诗人并不把泥中当作是家,而只将它视作一个权且寄身的所在。


那么,诗人心里的家在哪儿呢?诗人说,他们之所以回不了家,全为君王的缘故。这君王又是谁,他怎么了?《毛诗传》曰:


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


——《毛诗正义》


《毛诗传》认为《式微》讲述的故事同一个神秘的春秋古国——黎国有关。一般来说,对于缺乏详实的文献记载的古国历史,我们藉以探究它的主要线索无外乎两条,一是地理,二是民族。


前者涉及这个国家最初的建国地址以及它后来辗转迁徙的路线,而后者则指向这个国家的主体民族的血统及其文化特征。


非常遗憾的是,在春秋古国黎国的身上,这两条线索都是模糊不清的。黎国的国都——也就是《式微》提到的那个“家”——西晋学者杜预声称该在山西省长治县,而唐代编纂的《括地志》却说是在山西省黎城县。


于是乎,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上,黎国的国都便有了这样两处标记:



这两处旧址孰是孰非,我们尚难断定——也有这种可能,那就是这两处旧址都曾是黎国的都城,只是在时间上有先后的不同。《地图集》上之所以标注“1”、“2”,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可是传世文献中却没有黎国迁都的明确记载——好在这两处旧址相距不远, 从大范围看,都分布在山西省东南角的长治盆地之内。在春秋时期,这一带原本是赤狄盘踞的势力范围。《左传·宣公十五年传》载;


潞子婴儿之夫人,晋景公之姊也。酆舒为政而杀之,又伤潞子之目。晋侯将伐之。诸大夫皆曰:“不可。酆舒有三儁才,不如待后之人。”


伯宗曰:“必伐之。狄有五罪,儁才虽多,何补焉?不祀,一也。耆酒,二也。弃仲章而夺黎氏地,三也。虐我伯姬,四也。伤其君目,五也。怙其儁才,而不以茂德,兹益罪也。后之人或者将敬奉德义以事神人,而申固其命,若之何待之?不讨有罪,曰‘将待后’,后有辞而讨焉,毋乃不可乎?夫恃才与众,亡之道也。商纣由之,故灭。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故文,反正为乏。尽在狄矣。”晋侯从之。六月癸卯,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辛亥,灭潞。酆舒奔卫,卫人归诸晋,晋人杀之。(中略)


秋七月,秦桓公伐晋,次于辅氏。壬午,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


——《左传·宣公十五年传》


这是我们目前能够找到的有关春秋黎国唯一可信的文献记载。其中提到,黎侯在公元前7世纪末或者6世纪初曾一度遭到赤狄潞氏的迫逐,尔后又在晋景公的武力支持下收复失地,重建了社稷


前文提到《毛诗传》对《式微》一篇的解释,说黎侯曾经流亡到了卫国,诗中的“中露”和“泥中”就是黎侯流亡时的寄居地。


鉴于这两段记载在事件经过上的偶合,便有学者提出:《式微》所说的黎侯东逃、避难卫国与《左传》记载赤狄潞氏对黎国的侵略应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只不过,这种推断遭到了日本学者竹添光鸿的反对。竹添在他所著的《毛诗会笺》中分析道:


或谓黎侯地为潞氏所夺,出寄于卫,《邶风·式微》之诗,由此而作。非也。《序》明曰:“卫不能修方伯连率之职。”卫本为孟侯,故称卫伯。则《式微》、《旄丘》二诗,先桓、文可知矣。旧说为宣公时作,洵不污焉。宣公以鲁桓二年卒,至鲁宣十五年百有馀岁。即此时虽为狄所逐,黎侯后更复其国。至鲁宣之世,乃赤狄夺其地耳。


——《毛诗会笺》




竹添光鸿认为,《式微》提到的黎侯出寄于卫,从时间上不能与《左传·宣公十五年传》所载黎侯失国事件相对应。他的理由是:到公元前6世纪初,中原大地早已形成晋楚争霸的两极格局。


此时的卫国只不过是北方霸主晋国卵翼下的一个小小附庸,根本担负不起维护国际秩序、抵抗异族侵略的责任与义务。黎国在这个时候遭到赤狄的攻击,丧国失地,它所能冀望的奥援除了晋国之外,别无其他。


而根据《左传·宣公十五年传》的记载,也的确是晋景公出兵消灭了赤狄潞氏,为黎侯复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帮助。照此推论,黎侯根本没有东逃卫国的必要和可能性


如果要让卫国出面扮演公元前594年(即鲁宣公十五年)晋国所扮演的尊王攘夷的领袖角色,那么黎侯失国的发生时间至少需要提前一个世纪。


这是因为:作为武王幼弟康叔的封国,卫国虽然也曾是西周封藩体系的重镇,是资格最老,与王室血缘最亲的姬姓诸侯之一,但它的辉煌早被历史定格在了齐桓、晋文等春秋霸主勃兴之前。


从事理逻辑上说,竹添光鸿的分析不为无理。可遗憾的是,没有任何文献记载显示,在公元前8世纪末黎侯曾经失国。


而竹添也无力指实他所主张的这一次失国是黎侯遭到了哪一股势力的进攻,只能泛泛地说“为狄所逐”,如此而已。


因此,阅读《式微》的时候,我们也只能将竹添光弘的历史叙述当做一个虚拟的背景来看待,它虽不一定真实,却也方便了我们更加顺利地走进《式微》所描写的那幅历史场景



参考文献:

孔颖达《毛诗正义》;
竹添光鸿《毛诗会笺》。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探寻《诗经》记载的春秋古国:黎国曾在何时遭遇过灭亡的危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