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朝四暮三的猴子

2019-08-22 10:42 作者:风格里哦  | 我要投稿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列子·黄帝篇》


以前,宋国一个养猴的老人,因为食物不够了,就对猴子们宣布——以后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橡实,晚上四颗,怎么样?猴子们群情激愤。他又说,那么改成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如何? 猴子们这次却就“皆伏而喜”了。到后来,我们就有了“朝三暮四”这个成语。

猴子们得到的橡实总数并没有变化,但在两个方案前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现在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意思更近同于朝秦暮楚,形容的是反复无常,变卦无准,但在最初的这个故事里,却并非如此。狙公不是对自己的投喂计划举棋不定,他一开始对猴子们便是“先诳之”——诳者,骗也。他只有一个计划,那就是食物不够了,每天只能喂七颗橡实。不过为了让猴子们接受这个方案,狙公用了一点策略,将七颗橡实分成早晚两份来配给,如此凭空生成了两个新方案,成功地让猴子们从二者之间做选择,而实际上默认了每天只有七颗橡实的这个事实。

在《齐物论》中,这个故事最初要表达的观点是这样的——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橡实的总数并未改变,因而猴子们的喜怒就显得很滑稽。尘世众生中的俗人,往往盲目追求,计较得失,却看不到事物的同一性与本质,自然就像被蒙骗的猴子一样可笑了。狙公能理解这层道理,他既知道三加四无论如何变化总数都依然是七,又知道虽然总数不变,但是调整次序能够影响猴子们对此的判断和认知,所以才能治得它们服服帖帖。

但也先不忙嘲笑猴子,这猴子比喻的可就是我们自己。换个角度来看,所谓三颗与四颗橡实,有点类似苦尽甘来还是先甜后苦的差别。我们的文化当然是一直推崇先苦后甜的,普遍为人所道的都是先艰苦奋斗,再享受成果,讲究用还未实现的远大目标来激励自己前进。所以在许多人看来,即使橡实总数都是七颗,但是忍着早上少吃一颗,傍晚却能多享受一颗,这样才更符合苦尽甘来的套路。

先吃苦,后享福——这种思想是没太大问题的,不过就像大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做起来就少有人能成事一样,不是每次苦尽都会有甘来,也不是每次非要先吃亏才能享福。毕竟这只是一种态度和精神,而非自然规律——正如同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一直很努力,但是从来没有努力就一定能有结果这么简单的法则。一般我们都强调做事前先制定好计划和目标,然后朝着目标前进,忍得一时之苦,总有出头之日。这个观点没错,但并非对每个人都适用,因为很多人想得出却做不到。当既定的目标没有实现时,有的人会奋起直追,有的则会备受打击。如果做不到那种能让未实现的目标吸引着自己一直前进的良性循环,这种朝三暮四的惯性可能反而会束缚住人。晚上的四颗根本看不到影子,现在手里还只有三颗,多少会让人更加泄气。

在这一点上,确实有人逆向思维了一下。一本叫《Brainhack》的书中,作者Neil Pavitt提出了另一种提升效率的做法。待办事项很可能给人带来的不是期待的动力而是焦虑和挫败感,他建议我们可以改变习惯,不去弄很多的未来计划,而是做一个“已完成”清单。时刻记录自己取得的重要的成就,已经做成的事情会给人更大的激励。与其不停地列未来计划,不如坚持记录下已取得的成功和满意之事,这样更能促进自己变得积极进步。对那些自控力不强,缺乏动力和自信的人来说,这种“成就清单”或许比“诱人的远大目标”对于自己心中的那群猴子要有吸引力得多呢。

其实正如很多人小时候听到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时,都会对猴子的举动有所不解,这不明明还是一样么,为什么猴子就接受了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单纯的猴子不会想太多——晚上的四颗,不如眼下的四颗更实在,何况总数都是一样呢?这个寓言本身能有很多不同的解读,而从这个新的角度来看,也不妨尝试一下Neil Pavitt的建议,去调教一下自己心中那群朝四暮三的猴子们,如果先拥有四颗橡实能让自己更踏实的话,就暂且抛开先苦后甜的幻想,老老实实从一步步已经获得的成果中汲取动力吧。

当然,以上始终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橡实的总数是不能少的。如果朝得三而暮能得五,那又会生出另外的争议了。追想得更深一些,终究还是不要为橡实数量分配所影响为好,想吃就能吃,还能吃饱吃好,自然就不会去考虑什么朝朝暮暮的算计。聪明人真正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也就不会去患一时之得失。想要不为橡实分配所苦恼,最好还是不要让自己成为被圈养的猴子。


说回到养猴这事,其实楚国也有一个狙公,而他的下场就截然不同了——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箠焉。众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所以,结论是——

不要做猴子,或者,请努力成为一只能自己摘桃吃的聪明猴子。


朝四暮三的猴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