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灵M6 Pro 评测:当“Pro”不再是Pro, 它却仍能打动你的耳朵

2020-04-07 18:25 作者:联线科技  | 我要投稿



「我已经想不起来上一款让我热血沸腾的带"Pro"字样产品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即便是在2019年发布了M6这样一款综合能力相当不错的产品,但缺乏对更高价位市场的探索仍是2019年山灵的一大痛点和遗憾。令我没想到的是,在2020年3月份,山灵便透露了「山灵M6 Pro」这款高端播放器产品的发布消息,"搭载AKM4497芯片"和"4598元定价"也都在笔者的情理之中。


这本应是件好事,可距离M6的发布仅过去了半年的时间,加上这次的命名并不是「山灵M7」,而是「山灵M6 Pro」,这就难免让包括山灵粉丝在内的众多发烧友们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当然,其实大家探讨和关心的重点仍是M6 Pro的音质,接下来就让笔者为大家当一回"吃螃蟹的人",看看这次M6 Pro究竟够不够"Pro"?

别怀疑,这是第五代的设计

熟悉山灵产品的朋友应该都知道,M系列每年的更新迭代,在外观设计上的变化都是显而易见的,不管是同数字型号的M5至M5s,还是不同数字型号的M5s至M6,我们都能发现有着较大的变化幅度,可到M6 Pro这代,从M6基础上的改动却变得比较微弱。


山灵宣称M6 Pro是它们的第五代外观设计。在经过仔细地对机器进行把玩和比较之后,总算是发现些端倪。新一代的M6 Pro将对称美学的权重放得更高,取消了原本M6右上角边框经典的山灵式R角,边框两侧形成对称,而"R角"设计则被移动到屏幕右上角边缘。


边框的开孔和按键布局虽保持一致,不过在滚轮按键部分,M6 Pro相比M6在高度上矮了稍稍一点,又或者说往边框内部收缩一点,猜测可能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按键的耐用度。


背部是本次M6 Pro变化较大的地方,山灵初次将AG雾面蚀砂这项工艺结合到产品的设计上。这使得M6 Pro的背面形成了更为丰富的层次过渡,而这种过渡是同时包括视觉和触感的,也将品牌Logo和产品型号等关键信息迅速带进用户的视线中,个人也非常中意这个设计元素。



除了上述的变化,二者在其他方面包括包装都趋近一致。哦,对了,需要补充的一点是,M6 Pro和M6的官方皮套也有些区别。M6 Pro所使用的皮套背部取消原本M6 皮套上复古的缝补拼接设计,表面更为光滑平整。坦白地说,笔者对原本的皮套设计方案其实是更加偏爱的。

别问,问就是堆料

虽然业内从不提倡"唯芯论",但搭载更高级别的DAC芯片却总是能激起人们对于音质探索的好奇心,仔细想想还挺有意思的。这次M6 Pro所搭载的AKM4497芯片,其性能指标上的强大想必已经无需笔者来解释,光是价格成本就要比M6所使用AKM4495S贵不少。


至于其他部分,诸如采用美国TI公司的OPA1662作为低通滤波,运放为美国ADI公司的ADA4610-2,驱动放大电路使用的是同样TI公司的BUF634高速缓冲器,全新的AGLO音频构架...等等。

毫无疑问,山灵把这个价位能堆的料都给你堆上了,但对于这些相对硬核的参数信息,绝大多数用户也只是不明觉厉,还是无法从中得知M6 Pro的升级线索。实际上,这些硬件上的变动所换来的结果其实就以下三点:

1.输出功率增强,推力变大了

2.音质提升明显

2.调音风格发生转变

M6 Pro输出功率相比M6提升非常多,举个不严谨的例子,笔者使用同一副耳塞听歌,原本在M6的低增益模式下需要开到50音量,而在M6 Pro只需开到34、35就已经很大声了。此外,在原本高、低两段增益切换基础上又新加入了一个"超高增益"选项,在超高增益模式下可以达到600 mW@32Ω的功率输出,已经堪比一台便携式小耳放的水平。


另外,M6 Pro还加入了原本UP4上的单双DAC切换功能,只需通过下拉顶栏就能快速找到开关选项,对声音的影响在笔者听来是可闻的,并且不同模式下的续航水平也有差距,不清楚未来M6的新固件是否会加入这个功能。

能提供更大的输出功率,这也就意味着M6 Pro对高阻抗大耳机的适配性更强了,笔者顺便也试了别人的森海HD系列高阻抗耳机搭配看看,声音表现可圈可点,同样也很不错。至于其他两个变化,会通过下面的音质对比来说。由于笔者主要是听耳塞为主,所以会围绕搭配耳塞的形式来展开描述。

充电续航测试环节:

更大的输出功率必然会让人担心续航表现,山灵M6 Pro与M6同为4000毫安电池容量,笔者分别对两者进行了耗电量测试。

测试环境:

系统版本:M6为3.0版本,M6 Pro为1.1版本

模式选择:同为纯音模式下、M6 Pro开启双DAC模式

播放歌曲格式:48KHz/24bit Hires规格 FLAC无损歌曲


另外,山灵M6 Pro同样支持QC3.0 18W快充协议。使用支持此协议的充电头进行充电,下图为实测0%到100%电量的所需时间。


这次,我想听久一点儿

测试歌曲:

「もののけ姫 サウンドトラック」久石让——《アシタカセッ記 エンディング》

「NieR:Automata Original Soundtrack 」帆足圭吾——《曖昧ナ希望/翠雨》

「Gundam 30th Anniversary Box Gundam Songs 145」谷村新司——《AURA》

搭配耳机:

山灵 ME700

森海塞尔 MX375

AKG K310P


《アシタカセッ記 エンディング》这首曲子出自为动画电影《幽灵公主》的原声带经典曲目之一,开

头部分的优柔,到中后期的荡气回肠,整首曲子相当考验播放系统的瞬态表现。前面提到M6 Pro对比M6在音质有了明显的提升,而提升的重点就在于瞬态爆发、声场、解析力这个三个部分。


装上海绵套之后的AKG K310P是一副低频表现十分出彩的塞子,虽然声场不算很大,但三频相当地均衡、声场自然且规整。笔者在搭配M6听这首曲子时,总感觉气势上差了那么一口气,可换到M6 Pro之后,本应排山倒海的氛围感终于被毫无保留地展现开来,横向声场也被稍稍的拉大,虽然对于乐器演奏少了一些M6的加盐调味工序,但更加注重还原乐器原本的音色。


《曖昧ナ希望/翠雨》是一首听起来相当空灵的女声独唱歌曲,出自《尼尔:机械纪元》游戏中的OST专辑。除了声音素质上的提升,M6 Pro与M6的调音风格也稍稍有些不同,M6更侧重于弱化高频的尖锐,并给声音添加一点点的厚度,因此更倾向于复古模拟味的暖声演绎,而M6 Pro的风格则有些类似M5s的中性风格,是更注重还原的现代调音。


这首歌曲我选择的是目前森海塞尔为数不多还在发售的平头塞MX375,这个塞子的综合素质虽不及森海曾经的MX系列老大哥们,但百元价位内极为宽阔的声场以及不输老前辈的舒适听感,绝对是当下没体验过曾经MX系列辉煌的入门用户的唯一选择。

在搭配M6 Pro时,女声的空灵感还原地相当到位,清澈的高音细节听起来非常清晰和舒服,并不是那种一味地拉高锐度的虚假。在换到M6之后,由于调音风格更偏暖厚,这首女声所展现的空灵感明显弱了几分,乐器的线条感也被淡化,总体就是更加地柔情和朦胧,可能耐听度会有那么一点点的小优势,当然这取决个人的听歌口味。



《AURA》这首歌是《机动战士高达逆A》的ED1片尾曲,以小提琴演奏作为开篇,全程大部分由吉他进行伴奏,缓慢的曲调加上谷村新司富有年代感的磁性男声,实在能勾引起人想多次细细品味的欲望。



塞子的选择上当然是山灵自家的耳塞旗舰ME 700,笔者一直是认为这副塞子是一副别有特点的塞子。虽说它素质本身足够强,但它的调音风格并不与近些年强调"均衡无短板,啥都能听一点"思路的塞子保持一致,而是有着属于它自己独有的色彩。

在听到前面的描述,你可能会认为M6 Pro全方面无死角地碾压M6,但其实不然,M6的这种复古模拟味在聆听像《AURA》这种年代感爆棚的歌曲时,我个人认为是要比M6 Pro要好听那么一点的。这主要是胜在歌手情感的表达上,M6搭配ME 700的这套组合完全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Buff",对于歌曲感情上的释放拿捏地恰到好处,使听者静下心来享受其中。

结尾:

M6与M6 Pro之间的关系,在笔者看来更像是小米与红米的关系。M6的综合性能本身不弱,甚至在同价位内也是能算名列前茅,但相对偏科的调音在聆听诸如OST、古典、电音等这些相对冷门类型的歌曲时则有些不够吃香,耳塞的搭配上也是需要花点功夫。而拥有更高的推力上限、更强的声音素质以及更中性调音的M6 Pro则完全弥补了M6的不足,更像是《龙珠Z》中好不容易进化成完全体形态的沙鲁。

可它们相差很远吗?如果M6 Pro是100分,那么笔者会给M6打个85分。如果不是自己越来越喜欢听OST这类的歌曲,甚至准备将来入坑古典音乐,坦白地说,只听流行歌曲M6已经足够了,剩下的钱更值得去挑一副符合它性格搭配的塞子,所以原先购买M6的用户没必要因此过分贬低自己手中的设备,很多时候买的贵真不如玩得好。


山灵M6 Pro 评测:当“Pro”不再是Pro, 它却仍能打动你的耳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