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民间故事:饱备干粮晴备伞,富家子弟穷困潦倒引人叹惜!

2023-06-16 14:07 作者:爱吃盐焗鹌鹑蛋  | 我要投稿

宋朝时期汴京城有个人名字叫郭信,他的父亲是朝廷里负责物资储备的官员,所以家境殷实,富甲一方;

郭信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就锦衣玉食,娇生惯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奢华生活,家里人因为疼爱他,也从来不让他外出接受社会历练,只是花钱请教书先生来家里教他读书识字。

除了读书以外,不用他理会任何的世俗杂务琐事,当他到了十七八岁年纪的时候,必须得需要些名头了,就准备投靠名师提升自己,当时有个名家叫蔡元中,在京城里开设了书馆,郭信的父亲就出重金下了拜师贴,安排郭信去了蔡元中的书馆求学。

蔡元中的书馆,开设在一个寺庙旁边,房间朴实无华,每天打理的整齐干净,郭家人为方便郭信求学,也在寺庙旁边租了一个清静幽雅的院子,但是郭信住下以后,心里非常不满意,因为总感觉居住的环境太简陋,没有家里那种富丽堂皇,高大上的感觉,于是,他自己又在附近找了一块地买下来,建造起豪宅。

至于建房要花多少钱,他根本不管,因为他完全不懂什么材料,运输,人工这些成本问题,反正工匠说多少钱,他就给多少钱,花钱没个数的,最后终于建成一个独立宅子,郭信就按自己喜欢的风格装修,弄成那种富贵奢华的感觉,他这才满意的住了下来。

郭信应该是古代的高逼格强迫症患者,他只要看到门窗梁柱上有一点点灰尘不干净的,就要求工匠连夜更换新的,否则根本睡不着觉;

他的衣服也必须每天都要穿新的,不重样的,就算穿到身上,也要左看右看,嫌长嫌短,或者,哪里有褶皱了,又得脱下来,叫人重新买丝绸绢布,赶工做新的;

鞋袜之类就更不必说了,必须得用最上好的绫罗绸缎缝制,而且只能穿一次就必须扔掉,任何被洗过的衣物,他绝对不会穿第二次了。

那时有一个调任来京城的官员,叫黄德琬,他的寓所就在郭信宅子的隔壁,看到郭信的日常所作所为,心里不以为然。

后来经过几次接触后,大家作为邻居都熟络起来,黄德琬就好言劝告郭信:“公子你年纪还小,没经历过世间疾苦啊!钱财是花出去容易,入手难,虽然你家里财富丰厚,但是也不该这样浪费的,天天这样花,总得有花完的时候,如果哪天入不敷出了,就后悔也来不及了。”

郭信听了在心里暗暗笑他:“净说这种寒酸话,钱财哪能有花完的时候?我家里良田美宅不计其数,怎么可能会不够用的?无非就是你们这种没钱的穷逼,见识少,才会整天说出这种话,贫穷限制了你们的想象力,你们根本不懂有钱人的生活。”

郭信对于邻居的好言相劝自然当成了耳旁风,置之不理,依旧我行我素,黄德琬见他根本听不进去,明白这种纨绔子弟是从小就骄纵惯了,心里暗想:“就看他以后会怎么样了!”从此也不再理会了,后来黄德琬调任离京就再也没有联系过。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一晃时间过去了五年,黄德琬因为工作需要,再次来到汴京城,他回到故居探访邻居,却打听不到郭信的消息,偌大的一个京城,四处询问,也查不到郭信存在的痕迹,仿佛这个人从未来过世上一样。

某一天,黄德琬偶然去拜访一个亲戚,主人还没回来,家里人就让一个门馆先生【旧时候在大户人家里负责教书的】先出来陪着客人。

只见一个懒懒散散,精神萎靡不振的人慢慢走出来,仔细一看,竟然是郭信,他头上带着一块破头巾,身上穿着带补丁的烂洞衣服,手臂颤颤巍巍的抬起来施了一个礼,就靠着椅子坐下了。

黄德琬见他面黄肌瘦,没什么精神,有些难过的问道:“公子怎么在这里?怎么会是现在这副模样?”

郭信哀叹一声道:“谁知道能这样呢?钱财这东西,还没用完,说没有就突然没有了!”黄德琬道:“怎么说?”

郭信道:“你离京之后没多久,我父亲就暴病去世了,有一个继母和管家勾结,趁着办丧事的时候,卷走了所有家财,第二天,去她娘家找,她娘家连家都搬走了,不知去向,我们这家里人走的走,散的散,就剩我一个人,一无所有,幸亏读过一点书,认识几个字,找到这户主人家教教学生,能有个栖身之所。”

黄德琬疑惑道:“家财没有了,不是还有很多田产屋契吗?这个没法偷走吧?”

郭信道:“平时我从来没在意过田产屋产数目,也不知道具体在哪里,父亲一死,很多簿籍都不见了,不知道哪些还是我们的?”

黄德琬感叹道:“当初我好言相劝过你,让你节约一点,现在还能记得吗?”

郭信道:“以前都是别人给钱花,有多少花多少,哪管钱从哪里来的?谁能知道现在一毫都没人给了。”

黄德琬又问他现在薪水是多少,郭信道:“能有多少呢?每月有千把个钱,勉强图个温饱,不用去要饭就算好了。”

黄德琬道:“想当初你一天的花销,都够现在一年的薪水了,富家子弟沦落到这样的地步,可怜,实在是可怜!”他把随身携带的几百个铜钱都掏出来,全部送给了郭信,就当做是老朋友见面的礼物了。

没一会功夫,主人回来了,黄德琬对亲戚说起郭信从前也是富贵人家出身,让主人待他好一点。

郭信开心的不得了,捧着几百个铜钱,如获至宝一样,紧紧塞进怀里收好,又去守着冷板凳了。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饱备干粮晴备伞,只有切身体会过的人,才能真正领悟这句话的意义。

民间故事:饱备干粮晴备伞,富家子弟穷困潦倒引人叹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