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剧”印象小考(以知乎为例)
本文章是回应某位(ID见截图)朋友和我关于抗日神剧话题的某种争论(说白了就是怼人),单独开专栏的理由如下:
他发完回复后便将我拉黑,我无法直接回复他;
之后他多次在无关话题下复读相关回复,对不关心此事的朋友造成了困扰;
原争论文章见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3735963 ,楼主并非与我发生争论的那位。

起因是在一篇给燕双鹰系列辟谣的文章的评论区下的讨论:


之后这位winner先生又回复道:


然后将我拉黑,并且直到现在仍然时不时在无关话题下复读这几段话。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当前网络语境下“抗日神剧”究竟给人什么印象,“神剧”是否能和“烂剧”划等号,钱雁秋导演(以下称“老钱”,梗出自《英雄》开始钱导在自己出演的角色后标注的演员都是“老钱”)对神剧的理解是否有误。
“神剧”是否等于“烂片”




可见至少在知乎这个网站上,“神剧”确实是与“雷人”“烂片”挂钩的,并且并非“这个题材中烂片多”,而是“这个题材就是烂的”,比如下面这些问题:




好剧≠神剧
而另一方面,观众对自己心中的“好剧”完全不承认其为“抗日神剧”:



问题来了,如果他们觉得“神剧”不等于烂剧,为什么会进行这种否定。

所谓的“老钱都认为燕双鹰系列是神剧”可以参考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T4y1Q7i4 ,从视频中我们也能看出老钱对“神剧”的认知更接近《独闯龙潭》一类的美式动作片,同时对网络语境下对“神剧”的整体舆论并没有深刻认识,说白了,老钱很懂燕双鹰,但他确实不懂神剧。
总结
通过知乎上对“抗日神剧”的讨论内容,我们可以看出:
“神剧”在知乎上的印象基本为负面;
“神剧”确实与烂片划等号;
老钱懂燕双鹰,但他不懂神剧,也低估了互联网对“神剧”的负面印象;
附录:缺乏定义,充满双标的“神剧”之名
查找关于“神剧”相关的内容时,倒是发现了颇为有趣的地方:互联网上对于“神剧”缺乏统一的定义,而且在使用“神剧”一词时充满了混乱甚至双标,首先来看之前提到的“定义”。

回答中对“抗日神剧”给出了特征,将其去掉“抗日”二字,推广至从抗战起的这部分反侵略史(即十四年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反特剿匪),即“战争游戏化、我军偶像化、友军懦夫化、敌人白痴化”。再加上相当部分的人抨击神剧时常常说事的武器,这里再加入一个“武器穿越化”。总结起来就是:
“神剧”为中国互联网中对部分低质量国产影视作品的统称,该类作品的背景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与反特剿匪,主要特征为战争游戏化、我军偶像化、友军懦夫化、敌人白痴化、武器穿越化(不合史实)。
所以按这个定义,州长的《独闯龙潭》,史泰龙的《敢死队》以及大量美式动作片显然不是“神剧”,美队(此处指瑞博·布朗版)也可以松一口气了。图里的《大独裁者》和《虎口脱险》(即《逃出虎口》)不是国产剧所以显然不是神剧。当然现代背景的《战狼2》也不是神剧。
再来看神剧的几个特征,究竟是符合一点即为神剧,还是要所有特征都符合才能称为神剧呢?
如果只符合一点即可,那会把几乎所有抗战老电影囊括在内,《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董存瑞》中的四虎子(董存瑞)、《小兵张嘎》中的嘎子都符合“我军偶像化”的特征。当然这里的“偶像”并不是“英雄”“模范”的意思,为了更符合其描述的内容,这里修改为“我军流量(小生)化”,不过这样的话《高山下的花环》就有点危险了(奶油小生唐国强.jpg),幸好这个是对越反击战题材。
但还是不行,《太行山上》里出现了郝梦龄军长手持当时还没出现的斯登式冲锋枪的场景,按这定义《太行山上》也是神剧,所以再修改一下定义,“武器穿越化”必须达到一定占比。那坏了,《大决战-淮海战役下》几乎整个碾庄部分双方士兵手里拿的都是56冲,《大决战》成神剧了。《大决战》是因为后来补拍原道具封存才变成这样所以不算数,那好,《猎鹰1949》成功摆脱神剧,因为那个一直被黑的AWP的道具组弄错了,设定上那枪就是当时有的枪(缴获程汤武器后有相关的剧情说明)。《铁道游击队》因为将顽军描写成“不抗日,专反共”也显然是神剧(这里只谈特征不谈事实[笑])。
所以神剧的定义不能是“符合一点即为神剧”,那就改为符合多个特征,原定义中出现了5条特征,那就符合三个特征即为神剧,那好,《亮剑》是神剧,它符合战争游戏化(打山崎那段完全不符合军事常识,可以参考知乎“荀子曰”的相关回答与专栏)、友军懦夫化(铁三角算自己人,楚云飞算对手,友军指淮海战役期间抢自己人战利品的李师长)、武器穿越化(山本你个海军间谍,以及除了害死左权参谋长外就没出现过的鬼子飞机),如果将以上定义推广到小说中,《亮剑》原著一样躲不掉(诺门罕的“几千辆T-34”)。被“追认”为神剧的《举起手来》不是神剧(只符合“战争游戏化”和“敌人白痴化”)。
那再严格点必须五条全中才是神剧呢?那一批“公认神剧”都将成为“漏网之鱼”,这帮剧或多或少都不符合那么一条。
回过头来看看公认的“抗日神剧”《抗日奇侠》,它符合几条呢?
首先《抗日奇侠》不符合我军流量化(你看看手撕鬼子那位长得很流量吗),其次它不符合友军懦夫化(抗日奇侠是民间组织,这部作品友军是八路军),然后它不符合敌人白痴化(剧组有鬼子设伏迫使奇侠撤退的情节,大结局中主角团中的女性奇侠也是因陷入包围而与鬼子同归于尽),接着它不符合战争游戏化(我是没听说过哪部描述了鬼子屠村的剧可以视为“战争游戏化”)。至于“武器穿越化”没查证过,按武功属于世界线穿越所以算它有。
最后我们发现,按照开始时提到的定义,《抗日奇侠》将不属于抗日神剧。

回到包含定义的那个回答,再次回顾一下回答中那些“公认神剧”的共同特点,实际上是“剧情有较大雷点”,包括手撕鬼子(这玩意儿放武侠片里都够过),裤裆藏雷(楚团长你咋接这戏),箭在弦上名场景(具体看回答里的说明),穿山甲名场景(出自激战江南)等,同时剧情质量也较差。按这个角度,神剧的描述为:
剧中充斥雷点或个别情节存在巨大雷点,整体剧情质量欠佳的作品。
这描述已经和“抗日神剧”没什么关系了,所以将之前对“神剧”的定义补充进来,得到:
“神剧”为中国互联网中对部分低质量国产影视作品的统称,该类作品的背景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与反特剿匪,主要特征为剧中充斥雷点或个别情节存在巨大雷点,整体剧情质量欠佳,一般伴随有战争儿戏化、我军流量化、友方无用化、敌人无能化、武器穿越化(不合史实)等特征。
按照这个定义,目前主流的“抗日神剧”都可包括在内,一些争议“神剧”产生争议的原因也能得到解释(如《亮剑》被一些批评认为是神剧是因为他们认为里面不符合军事常识和编制的内容是大雷点,如认为《猎鹰1949》是神剧的人觉得一把道具枪的雷点要高于整部剧的剧情,如《抗日奇侠》虽然没有那么多特征但依然被认为是神剧的原因是手撕鬼子等内容被视为巨大雷点)。至于这个定义是否能将所有“XX神剧”都包括进去的同时还不“误伤友军”,那就等阅历丰富的朋友用这个定义代入各个作品了。目前来看这个定义最大的问题是以后会不会出现“剧情质量优秀但被公认为神剧”的作品。
最后巨魔一下,你管这些东西叫什么“神剧”,还不如叫“主旋律题材剥削片”,这样还能把剧版《大决战》给收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