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丨心理舒适区:摆脱旧经验-李笑来定投践行群


12.24写作训练
03丨心理舒适区:摆脱旧经验
【知识要点】:
【我的思考】:
【我的行动】:
打卡书籍:《了不起的我》
时汝佳:
【知识要点】:旧经验根深蒂固的最重要的心理机制是:心理舒适区
真正的心理舒适区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
【我的思考】:
昨天笑来老师讲到社交资本,并说要做分外的事情。
听了之后很有感触,可感触还是感触,因为心理舒适区让我处于一种自我为中心的应对方式,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助人助己”的长周期经历,所以会自然地做份内之事,各扫门前雪。
从这个角度看,老祖宗的智慧可以明哲保身,但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开源,让别人看到。
晚上塘主开会,讲到自己的经历,他花了大约半年的时间做出了一份模板,大家都在用,而他也因此获得了很多机会。
这种例子发生在身边,怎能不激起我们的镜像神经元呢。
平时我们都习惯了退一步,而在社群里,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大家都能看到的,在单位会有人风言风语,那是因为存量思维。
定投践行群发展迅速,事情多得做不过来,每个人都可以贡献一份力量的。
【我的行动】:
我之前只是模仿,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有时候格局不够,看不到那么远。
我会多做一些分外的事情,首先得能够看到。
马达就为班级做了很多事情,只是大家看不到,这些事情都是有价值的,也是值得去做的。
说一个反例,我有能力影响身边的人,每个和我一组的人,过段时间我都能让他认同并加入定投践行群,因为确实很好。
但工作中大家可不愿意和我一起,我的精力大多在定投践行群。
钟壹馨:
知识要点:
1:改变在真实世界里很难,因为根深蒂固的旧经验让我们很难走出心理舒适区。
2:心里舒适区并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
3: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人不识根据现在的生活区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而会根据熟悉的应对方式来构建现在的生活。
4:心理舒适区的本质是熟悉的应对方式带来的控制感,是这个控制感让我们难以改变。这也是我们在行为上难以摆脱旧经验,接纳新经验的最关键原因。
我的思考:
如果说根深蒂固的旧经验让我们很难走出心理舒适区,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多创造一些正面积极的经验,让这个旧经验更多的为我们所用,而不是束缚我们。这让我感受到教育的意义和责任重大,我们现在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动都会造就孩子未来的行为模式。
想要让孩子学会坚持,就不能在孩子喊累的时候轻易说那就不做吧,而应该鼓励孩子找到乐趣,陪同他走过那段枯燥期。想让孩子学会孝敬父母,礼貌待人,我们就要先成为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的人。想要让孩子学会花钱有度,就要让他学会怎么用钱,如何理财。
我的行动:
我希望孩子在未来具有更强的理财能力,更高财商。我带着他们阅读完了《小狗钱钱》,教他们把压岁钱分为三份,一份用来日常零用,一份用来实现他们的心愿,一份是钱生钱。带着他们到银行开户,做了定存。计划明年定投基金。
旧经验对我们如此的重要,那就要尽可能多的带孩子体验。我们只有先知道才能做到。
宁博:
【知识要点】:
1.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并通过强化把新经验转化成新的习惯。
2.每个人都带着自己长长的过去,这些长长的过去不在坏境里,而在我们的头脑里,在我们的所思所想中,在我们和环境的互动中。
3. 真正的心理舒适区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走出熟悉的环境,并不意味着走出了心里舒适区。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
4.应对方式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行为上的应对,就是对具体事情的反应。第二层是内心情绪上的应对。
5.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人不是根据现在的生活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而会根据熟悉的应对方式来构建现在的生活。
6.心理舒适区的本质是熟悉应对方式带来的控制感,是这个控制感让我们难以改变。
【我的思考】:本小节的内容特别适合我现在的处境。本月初的机关遴选,特别意外我能够胜出。从起初的兴奋不已,到渐渐冷却。特别是知道元旦过后,就要奔赴新岗位的消息,昨天我突然有一种想要放弃的念头。
感觉现在的一切也挺好,从工作单位到小孩学校步行8分钟,从学校到家步行也只需要10分钟,即方便照顾家庭,自己也过得特别舒适。如果换了新的工作岗位,每天开车来回需要2个多小时,小孩需要家里的老人帮忙接送;如果让孩子去新城市上学,那就需要买房,新城市的房价很高,需要一大笔钱。这样想来想去,我竟然有种放弃的冲动。尽管我明知,选择新的工作岗位,对我的职业发展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对小孩子以后的所受教育和成长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而且所有的困难都可以在1-2年内解决。
其实,我面临的境遇就是陈海贤老师所说的一种心理舒适区。在这个心理舒适区,我呆了8年,我特别有控制感,熟悉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就如《肖生克的救赎》里的老布,刑满释放,却用举刀杀人的方式以求继续服刑一般。
既然明白了我害怕的是离开舒适区,失去控制感,我就应该下定决心,离开原有的工作岗位,奔赴崭新的工作岗位,寻求事业上的突破。
【我的行动】:1.收拾好行囊,整理好心情,奔赴新的工作岗位,掀开人生新篇章。2.在新的城市,寻找一家比较好的小学,半年之内把孩子接到身边,陪伴孩子成长。3.在我的新单位和孩子新学校之间,购买一个房子,安放我们一家三口。4.鼓励老公也走出去,离开原有的工作单位,在新城市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
越:
【我的思考】:
“心理舒适区”是一个不错的类比,用我们熟悉的事物描述了一个抽象的心理学概念。
但是,需要警惕的是,这个类比会对我们造成一定的误导。看到“舒适区”这三个字,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它是指舒服的环境。但实际上,如海贤老师所言,对于“心理舒适区”更准确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应该是这样子的——“心理舒适区是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应对环境和问题的方式”以及它“所带来的控制感”。
我不禁想起了笑来老师在写作课上的叮嘱,他说找到精准的类比是十分难的,需要长期去积累。正因为如此,我在印象笔记APP里专门建立了一个“类比收集”文档,用来记录平常读书看到的好的类比。此前,笑来老师推荐了他的类比启蒙书籍——钱钟书的《围城》。对于钱老白话加古文的表达方式,我读起来不是很习惯。我翻看了前面的十几页,就搁置了。但是,钱老所运用的一些类比确实让我印象深刻。比如,把海洋上升起的太阳比作鸭蛋黄。
尽管没能读完《围城》,但是类比收集的工作不能停下。如果仅仅是碰到好的类比才收集下来,是远远不够的。我还要刻意去寻找好的类比。我认为,类比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其一,用一个具体的事物类比另一个具体的事物,也就是从具体到具体;其二,用一个具体的事物类比一个抽象的概念,也就是从具体到抽象。在我看来,第二种类比更难,更秒,更有用。因为,笑来老师说,类比就是由已知走向未知的桥梁。而人们往往能够看到具体,但理解不了抽象。于是,能够通过精准的类比让读者明白未知的抽象概念,更有价值,正如笑来老师用类比为我们讲解“长期”、“注意力”这些抽象的概念。
因此,我就找了另外一本包含大量抽象概念的书籍——刘慈欣的《三体》,来作为我类比收藏的素材。之所以选择《三体》,是因为《三体》讲述的是宇宙里的事情和未来的事情,这些事情和我们的生活都离得很远,作者不得不用大量的类比,才能给读者构建出一个清晰的科幻世界。更重要的是,刘慈欣在这方面可是一顶一的高手。而且,我本身是三体迷,对这本书兴趣很大,兴趣可以促使我持续进行类比收藏。
在我敲打上面的文字的时候,实际上,我正在试图突破我的“心理舒适区”。以前,我极其不喜欢写作。如果要记录日常生活,我不会写日记,而是选择拍照和录像;在美团和淘宝上从来不做文字评价,因为懒得组织语言;写公司周报是胡拼乱凑的;甚至毕业论文,都是最后时刻才瞎写一通,混了过去... ...现在想想,真是惭愧。即使是现在,已经连续一个月每天码1000字的我,仍然不是很喜欢写作。但我知道,这是我的“心理舒适区”在作祟,我要走出它。
剑宁:
【知识要点】:
1.what:心理舒适区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走出熟悉的环境,并不意味着走出了心理舒适区。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心理舒适区的本质是熟悉的应对方式带来的控制感,是这个控制感让我们难以改变。
2.how:应对方式分两个层面:第一层是行为上的应对,就是对具体事情的反应。第二层是内心情绪上的应对。
3.why:待在心理舒适区的好处:控制感。越是感受到威胁、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人就越容易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而走出心理舒适区意味着,我们放下了以前用来应对焦虑的武器,重新面对焦虑,寻找新的适应办法。这是情感的大象很难忍受的。
4.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人不是根据现在的生活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而会根据熟悉的应对方式来建构现在的生活。
【我的思考】:
1.这节的关键是应对方式,不管是行动上的还是情绪上的,现在是复杂多变的世界,多变的世界创造了多变的环境,所需要的应对方式也要灵活多变。人需要学会不断的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2.逻辑:熟悉的应对方式带来控制感,人在新的未知环境更需要控制感,安全感,越是会依照以前的应对方式采取行动。
3.很多时候,不是没有选择,而是不愿意离开舒适区,过往的应对方式,对安全感控制感的需求限制了自己去选择。虽然舒适区不好,但是他也像一把成长钥匙,只要一开启,就会进入正向的循环。突破舒适区会带来能力感,能力感的体验,让自己获得突破舒适区的体验,就更能去突破舒适区,然后就不断的突破舒适区。
【我的行动】:
自己应对威胁、焦虑的方式是发怒,刷视频,每次应对完就内疚,空虚。但是,虽然理性想要改变,但是那是大象最自然的应对最喜欢的应对方式。那么要改,用新经验替换旧经验,就得先思考一些新的应对方式,不然只是想改,没有下步行动也是改不了的。接下来要去整理,梳理一些好的情绪应对方式,然后更换应对方式。
要策:
【知识要点】
1. 旧经验根深蒂固的最重要的心理机制—— 心理舒适区。
2. 心理舒适区不全是指舒适的环境,也不一定意味着一定舒适,也不是指熟悉的环境,真正的心理舒适区是指应对环境的方式。
3. 走出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我们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特指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困难。
4. 对焦虑感的回避和对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大象重新回 到它所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就是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5. 我们经常会用自己的应对方式去建构生活,而不是根据生活选择一种合适的应对方式。
6. 改变的意义就是新的应对方式,能够让我们去享受现有的幸福和快乐,并从中积累新的经验。
【我的思考】
1. 想要改变不一定要立即离开现有的环境。而是专注于我们应对环境的方式。这给我提了醒,我曾一度想要辞职,离开现在的环境,认为是环境造就了现在的我,但是很难做出决定。现在我可以首先着手于我应对环境的方式。
2. 当我们经历我们经常经历的事情时,难免会做出和往常一样的举动,因为那样我们做了很多次,那样使我们很舒适,我们体验过。所以改变是困难的。
3. 我们的应对方式大多是我们没有办法,我也有苦衷,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用这种方式建构了我们的生活。让生活凭空出现很多麻烦。我们应该根据生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
【我的行动】
1. 我其实以前刚进单位的时候总和领导出去喝酒,每天喝的醉醺醺的,认为这样是正确的,认为生活真是太美好了,但是慢慢的我感觉到,这样不是办法,最后伤害的是自己的身体,我开始慢慢改变,我做的最大的改变就是只要是快下班了,我就先走了,根本不给他们叫我去吃饭的机会。因为我知道,他们一叫我,我就会忍不住去。
打爆L嘟:
题目:心理舒适区:摆脱旧经验
知识要点:
旧经验根深蒂固的最重要的心理机制是:心理舒适区
真正的心理舒适区不是熟悉环境,而是我们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
应对方式有两层含义:一是行为上的应对;二是内心情绪上的应对。
3.心理舒适区带来控制感。
心理舒适区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之前的心理舒适影响着后来的选择,所以会直接忽视了去改变,按照自己之前的应对方式来应对,所以会被逐渐控制着。
我的思考:
我的心理舒适区在哪里?我觉得在我的日常行为里面,到处都会有。比如我自己可能会受一些事情的外部影响,进而会导致自己会'上火',火气一上头就会对身边的人摆不好的脸色,就是我把生气当做是我的舒适区,心里觉得只有生气才能够平复自己的心情。
二是对于一些问题,自己能看到,但自己却讲不出来,不愿意讲,所以自己久而久之就变得讲不顺溜了,讲的时候很艰难,缕不清思路,说不清话语,摸不着头脑
我的行动:
慎言慎行,说话做事要注意方式方法,能够讲清楚就不要生气,换个角度看问题,用长期视角去看待事情,不要想太多,不要局限于一件事情之内,或者是一个瞬间出不来
陈伟平:
【知识要点】:
重要提示:
走出心理舒适区才能真正的得到改变
1、改变了本质是创造新的经验,并把新的经验转化成新习惯 ,但知道与做到 难,难,难 。
2、心理舒适区不是熟悉的环境 而是熟悉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 ,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能走出心理舒适区 。
3、心理舒适区最大的好处是控制感 ,这控制感是我们旧经验 ,人常常为被经验所迷惑 ,引起在行为难以摆脱旧的经验, 只有接纳新的经验,新的观点才能得到改变 。
(总结: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便如何看待你 ,一切皆是选择 )
【我的思考】:
人常常是受环境与原生家庭的影响从而养成了自己的习惯,无论在成长的路上,还是在工作路上 ,都会影响自己形成形形色色的习惯 ,形成旧的经验,如若这些旧的经验 在现实当中遇到问题,遇到挫折 ,人往往会心理难受,然后再想着要改变 但改变是受旧经验的影响 ,往往又很难做出改变 ,接着又回到原来的位置,原来的样子 。
如果真正的想要改变 ,就必须走出旧的经验 ,重新审视自己 ,提高自己的认知 ,达到不要根据熟悉的环境去构建自己的生活 ,而是要根据现在的生活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生活 。
【我的行动】:
主动的去找回自己的控制权 ,主动的学习 健身 阅读 工作……,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原来的旧经验 去应对 自己的生活 。要分清主动与被动 ,主动的去面对 生活,被动的接受 生活。
(希望自己能做到尽量的做到 )
主动定投被动接受回报
陈小熊:
【知识要点】:
1.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的经验,并通过强化把新经验转化为新的习惯。
2.真正的心理舒适区不是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发方式。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心理舒适区。
思考:我以前对心理舒适区理解不深,真的以为是安逸与固有的环境。居然还有两层意思:行为上的应对;具体事情的应对。高考有个作文题目,乌鸦跟麻雀抱怨,为什么我到哪里大家都针对我,说我唱歌难听,我已经搬家5次了,他们太讨厌了!麻雀说你不改变你的声音,搬家多少次都会被讨厌。
3.于是感到威胁、焦虑,越需要控制感,人就越容易抓住已有的方式不放。
思考:每当我焦虑的时候,我需要吃东西,运动或者看电影,因为这些东西我可以把控,有时候看到深夜才睡觉。把手头应该做的事情拖一段时间。这个也没有什么,状态不佳就休息几天,然后马上进行心理建设,把手头能做的事情做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一件一件做成,就不焦虑了。如我完成写作作业,不管好和坏,完成再说。看到一个个作业在笔记本里,心理就非常踏实。
4.人不是根据现在的生活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而会根据熟悉的应对方式来构建现在的生活。
思考:这句话很深!大脑非常不靠谱的,都是不想消耗能量的,叫它去换一种新的应对方式,它像冬天早上准备要上学的小孩子一样,是叫不动它从被窝里出来的。
【我的思考】:
当前让我焦虑是场外赚钱能力不够,比特币涨的快!最近我邀请人加入践行群的人数不够他人的速度快,也有点焦虑。写作训练营的人进来,因为是第一期,从0到1,很多流程还在不断熟悉和优化中,每天都有事情压在心痛。
【我的行动】:
我的应对方式就是跟其他助教沟通,向他们请教,真诚互通有无,成为好朋友,大家互帮互助。付费到其他社群学习,体验整个过程。做好手头能做的事情。突然想起一句话:做好三四月的事情,八九月自然有答案!
黄晴:
【知识要点】:
1.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性经验,并通过强化把新经验转换成新的习惯,可是非常的难,所以我们必须了解一个最重要的心理机制,就是心理舒适区。
2.心理舒适区不一定意味着舒适。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走出熟悉的环境,并不意味着走出了心理舒适区。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心理舒适区。
思考:对于心理舒适区字面的理解来看,我原来以为就是舒适的环境就是熟悉的环境。现在明白了,如果你对待周围处事的应对方式不改变的话,那不管是环境变了或者是对象变了,都无济于事
3.应对方式是指我们怎么样处理生活中那些困难的事情,应对方式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行为上的应对就是指具体事情的反应,或是内心情绪上的应对。
思考:在我身边的女性朋友中,面对不幸的婚姻,有的是选择离开,有的是选择隐忍,有的是离婚不离家,也有的是离家不离婚。应对方式各有不同。每个人的情绪表现也不相同,有的女性是痛苦纠缠,有的女性洒脱,能自我调整情绪,很快走出低谷。还有的是报复,把自己的时间成本赔进去了。
3.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安全感来源。我们大部分的应对方式,最初都是用来应对焦虑情绪的,越是感受到危险,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人就越容易抓住已有的应对方式不当。
思考:每当我焦虑的时候,我就吃东西,胡吃海吃,吃撑了也继续吃。原来这是我可以控制的,把手头应该做的事情拖一段时间,休息几天,再把事情做起来,事情一件一件做成,就不焦虑了。如我完成写作作业,不管好和坏,完成再说。
4.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人不是根据现在的生活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而会
根据熟悉的应对方式来构建现在的生活。
思考:原来的应对方式根深蒂固,虽然说生活环境有了变化,但是应对的方式依然照旧,要走出心理舒适区,就是要有新的应对方式并从中积累新的经验,这就是改变。若是我再焦虑的时候,我的应对方式就转换成跑步,那我相信在不断运动中会积累自己新的体验。
【我的思考】:
當前讓我焦慮是培訓班應該怎麼來做,如何提高自己场外赚钱的能力,如何有更多的时间,有质量的陪伴孩子。
【我的行动】:
我的应对方式就先做起来,按照自己的预想去做。看一些相关培训方面的书籍。与业内的一些人员交流沟通,并向他们请教。
如果你是笑来的粉丝 ,免费邀你加入我的写作读书社群!群里有165个优质的小伙伴。
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联系客服
微信小熊号:huashichenx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