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乎中国历史上始终存在的四大阶层问题的一点想法
第一,贵族阶层
这是现有的一阶层,它占全国人口十分少,仅是由最高统治者所属家族构成的,甚至于更多的是当今的统治者,前朝或前代的也根本不算。这也就难免,明后期虽朱姓子孙十几万有余,享受的却只占那么几千人。这便是贵族阶层的一大特点——时效性,即。他那特权只在某一时期有用。贵族阶层其所站的立场永远是与人民相悖的,早在奴隶社会时期他们便打压努力,甚至于打压某些奴隶主,而第二种做法,其所引发的矛盾不可调和时,便产生了奴隶社会时期的王权更迭。所以贵族阶层所兼有的一矛盾性特点——便是反动性,但这也仅仅是相对的反动。当其过于反动时,受到制裁是必然的,随着封建社会的巩固,地主们不会对旧贵族们施以生道。旧贵族们毫无招架之力,只得乖乖听话——脱壳成了新贵族,渐渐的无为了起来。当然是“自愿”的无为。其在“代表”中国人民行进至某一历史节点时,所妄图“爆发”的力量也是极大的,但最终的作用,也是极小的,清末的新政,固然宏大,但其的作用历史可鉴,这便是无为性。
第二地主阶层
这又是极少的一阶层,它在任何历史时期都达不到人口优势,它是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下,在铁犁牛耕的广泛推广下,并在贵族阶层中有商鞅等内部“奸细”时,毫无疑问的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所以它并不是时代的倒退,它反而恰恰是历史的必然。其以极快的时间瓦解了奴隶制,将中国的下层社会紧紧的抓在了自己手里,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巩固并发展,汉初,不论是异性还是同性的诸侯们都如同蒲公英种子一样,风一吹便散。所以汉对于平定异姓王与同姓王的叛乱是易如反掌的。这一阶层其二具有的特性便是中坚性。即,只要社会的生产资料不进行重新分配,他仍然是主导下层社会的中坚力量。在历史上来看,无一王朝不是依存于地主阶层的,仅有一元朝过分打压属地内的地主阶层,立国仅九十年,所以地主阶层往往也成为主导政局的关键。
第三士人阶层
士人阶层,此处我将之概括为垄断知识,并防止其进一步下移的一阶层。这一阶层出生于春秋末期,由文化下移风潮中的某些人成立了它的早期组织。当然他们大多由没落的贵族阶层构成。以至于最后形成了一种畸形的思想——对权力的追求,这是极难平复的。因为他们骨子里面是当权派,大多数人对权力有终生的追求,而像陶渊明般的人物是极难寻找的,所以他们有先天从政性。其次,由于多依附于某一阶层,而存在文化学时,被上层垄断时,仅有的一小点士人阶层便依附于农民阶层,而在文化下移之后,尤是科举制开创之后,他们便去依附统治阶层了,我称之为依附性。这等性质在其依附于统治阶层后,便使其站在农民阶层的对立面,这已然背离了为生民立命的理念,而成为了维护上层统治者统治的工具,所以第三存在的特性便是片面反动性。
第四农民阶层
农民阶层是中国历史上广泛存在的一阶层,它无处不存在,上讫《史记》下截《明史》大、中、小规模的起义不计其数。而其中由农民发起的可占全数,数量实为恐怖,细细一看,似乎农民阶层无时无刻不在参与暴动,他们反抗了几千年。从封建制度建立到封建制度结束,他们想尽了一切方法来推翻自己头上的一切,从陈胜吴广到太平天国,无一不在反映着中国农民的一大特性——革命性。但是无论是陈胜吴广还是太平天国,其无一又不在告诉着我们农民阶层的革命(起义),拥有可怕的局限性,它无时不在导致着农民政权的内斗、分裂,而那些所谓的成功范例,无一又不再进行着封建化,即又重新确立了贵族,甚至是地主。总之,由于这一局限性,农民阶层费了很大力气,却依然在不停的原地打转。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是由最能代表广大人民的一阶层创造的。由于农民阶层在中国历史上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所以其具有代表性。即,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描绘农民生产、生活并创造一切的历史。
中国的历史宏大且渊博,以至于我们无法系统地去研究判断中国历史上所有行成过阶层的群体,但大致上看去,有以上四大阶层是无疑的了。
二一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