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适马105mm F1.4 ART的使用感受,用问答方式来呈现吧~~

2019-05-17 15:14 作者:评者N大  | 我要投稿


就手感来说,重,粗,长是最大的感受,由于重量分配很靠前,不得不给机身安装了个L手柄,即使如此,在配合A7R3时想要按C3按钮(位于机背左上角)依旧不太方便,怕机身卡口被扯变形,所以不得不用左手拖住镜头,用右手去按。

还好C3用到的频率不是太高,我给它安排的功能是快速调整AUTO ISO时的安全快门底限速度。

105ART的大眼睛也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初次印象,这是同价位我见过前镜片直径最大的折射镜头(为了严谨,不能把反射镜头算进来)了。即使按照玻璃重量来算,这货的性价比都能算颇高的。虽然脚架环可以脱卸,但为了使用快速反应背带,还是要保留脚架接口,所以可拆卸的脚架环并不会在我的日常使用中偷轻哪怕些许重量。

对了,这枚镜头的马达素质还是不错的,噪音可以接受,追焦时的反应也算快(Ver 2.1),配合A7R3时成功率颇高,只有在极端情况下会迷焦,例如低反差主体且点对焦的采样面积过小时,会拉风箱,所以我建议使用副厂镜头时,尽量不要用最小的对焦点,除非微距拍摄且主体反差明显。

ART镜头的解析度众所周知,但105ART最让我惊讶的是近摄解析度,全开时近摄的解析度依然很出色,并且不怎么掉反差,这实在要让我为设计师鼓掌!

以焦端和光圈来看,这不大可能会是一枚在研发时为近摄平衡的镜头,但结果是让我感到讶异的。

我甚至试过全开最近距离下拍摄植物表面的细微绒毛,正如你所见的,解析度,反差都是出色的,完全不像是枚超高速中焦镜头的表现。

最近距离全开都如此了,更长物距下的表现就不用多说了。

焦外是这枚镜头研发时的主攻项目,其实先前的植物近摄就有端倪了,在烈日下的多高光后焦,105ART的表现十分顺滑。我特别征询过适马的相关人员,得到的答复是“坚持不使用类似STF减光技术的前提下,以镜片设计来达到焦外尽可能顺滑的效果”。

我对它的考验不算小,但105ART给我的结果令人满意。

我想,所谓的“刀锐奶化”在ART系列镜头中并不多见,但105ART算是一个典型。可能105ART会是个分水岭,适马只会造傻锐的镜头?就我用下来的情况,18年的作品,如40ART,70ART,105ART都不是只有傻锐这么简单而已。

怎么可能,都是优点?这种镜头不得买爆。

105ART的待改进项目或者相较于长处来说的短板,我个人觉得有这几个:

对焦距离限制器可以进一步提升对焦性能这是毋庸置疑的,我相信105ART对焦镜组的惯量并不小,来个限制器更具工况随时调整只会更有益,买这个镜头的人还不会用限制器我觉得不大可能。

实用是真的实用,缓冲又不用担心刮花毛糙,但这个材质还是太容易翻白了,些许刮擦就会有浅色印子留下,开始的时候用手顺着撸一下就能解决,但后来就懒得弄了,出门一次这个胶圈像是用了一年,索性每次都是回家一并处理。

说回画质,105ART能挑的毛病就是色散抑制还没有到超一流的水准,当然可能你会说“105焦端F1.4孔径,全开有这样的表现你还要怎样”,但这个环节说的就是有待加强的地方,没有办法,相比其他优异的项目,只有色散显得不那么“优异”罢了。

不过说句题外话,105ART即使做到APO,销路也不会好多少,消费者圈子里对重量敏感的人太多了。

我个人觉得,所有的喜不喜欢都建立在经济上。

到手价8300-8500元左右,对于需要中长焦虚化以及F1.4凝固力的朋友来说,这个产品香不香不言而喻。

我个人是很喜欢这个镜头的。带着目的出门拍摄就是要选有针对性的镜头,不是么?

---

全文完


适马105mm F1.4 ART的使用感受,用问答方式来呈现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