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首绝美的古诗词,开启美好夏天
俗话说“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夏季以雨作序,当梅雨初晴,万物明朗,嘉树清圆,
无数美好将至。

夏季物语
01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周美成是驾驭语言的大师级词人,也是体物入微的一流艺术家,当然,他也是个化用前人成句的高手。
“风老莺雏”化用杜甫“风蒲燕雏老”,“雨肥梅子”化用杜甫“红绽雨肥梅”,此二句看似写莺雏梅子,实则点明时令乃夏天。
莺雏在春风中褪羽成长,经过雨水滋润的梅子肥硕饱满,这两句不仅是当下态,还有一个时间的进行态,动物与植物经春至夏的时间变化,“风老”和“雨肥”是这个时间进行态的标志,也是春夏时令的代表意象。
“老”不是衰老,是成长、成熟,万物在春风中成长,经夏雨而滋润,在骄阳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以及旺盛的生命力。夏雨初晴的树木,在正午强烈的阳光透射下,冠盖亭亭的树叶、树阴,清圆通透,展现着鲜明而盛丽的夏季物语和生命美感,同时也给人一种“清凉恬淡”心理感受。
美成用“嘉木”、“清圆”二词形容夏木,不仅是炼字修辞,更是一种对夏季万物的生命礼赞和审美体验的结果。

02.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燎沉香,消溽暑”,写夏天的湿热,让炉中的沉香似乎也带着潮气。接着用拟人化的情感,写鸟雀在雨后鸣叫,“呼”“窥”“语”三字表现出生命的灵动和喜悦,这是移情于物了。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雨露之晶莹,碧叶之清圆,风荷之亭亭,本已美极,而一个“举”字,更使得静态的画面一霎鲜活起来。荷花亭亭,出水高洁,水波澹荡,生机盎然。
这里的“清圆”既可理解为水清荷圆,也可解为池水清澈平静,一种清新而圆满的美。
03、苏轼《阮郎归·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很多人喜欢坡仙词中任天而动的旷达和从容,而他词中的生活之美、以及自然的意趣,更值得人们去品味。如此词所描述,当真是一副生动鲜明的宋代夏日闺中情景短片。“绿槐高柳咽新蝉”是写其词作背景和环境,绿槐新蝉,点明时乃初夏。葱绿的槐树、垂条的高柳、新蝉低沉的鸣声,“咽”字用得好,将这三个物象组合成浑然一体,也从侧面将夏天树木枝叶的繁茂巧妙表达出来,蝉于枝叶深处鸣叫,郁郁葱葱的槐柳似乎将蝉声也给阻挡、压制住了。“薰风初入弦”,是用舜歌《南风》典,意为温暖舒适的南风开始到来,从整体来看,这两句构成了一副幽静清凉的庭院画卷。
“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碧绿的纱窗下,升起袅袅沉香烟,簟上沉睡的人儿忽然被棋子落枰的声音惊醒。“棋声惊眠”也是写得很妙的,棋子著枰,声音又能有多大呢?何至于把睡得正香的人惊醒?还能大过纱窗外的蝉鸣不成?但这样其实是为了烘托环境的幽静,以及初夏来临,一系列美好物候与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融洽。
下片是描写女主人公醒后的另一番场景,刚刚下过一场雨,细雨轻风,将新荷娇嫩的叶子给打翻了,岸边的榴花经过细雨的洗礼,娇艳明丽如火欲燃。此情此景,令女子不禁心情大好,来到荷池边戏水,纤纤玉手泼水于如玉盆的荷叶上,清水落在荷叶上,聚如明珠,碎了还散。

总之少女的形象是非常天真、活泼、热爱生活,是与自然的生趣融为一体的。其次,从居所环境的物象可见,女子是娴雅、富贵和书香门第的。
你可以将上下两片看成是两个非连续性的场景,也可以看成是自然衔接的剧情,都不影响苏轼想表现的,初夏季节,人与生活、自然之间的那种美妙而又细微的生命体验。
04、苏轼《贺新郎·夏词》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05、苏轼、《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06、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坡仙以上之词,皆绝去笔墨畦径间,
直造古人不到处,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
07、杜甫《绝句漫兴·其七》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杨花满地,似铺白毡,荷叶尚小,状如青钱。白色与青色相映,呈现出明丽的色彩,以及轻松明快的氛围。诗人所呈现的色彩,以及表达色彩的色调,都是受作者心灵的支配。
杜工部对色彩的运用和把握,熟悉他的人都是很清楚的,相当精准以及有力度,能够在还原色彩的同时,提升色彩的明丽度和饱满度,比如“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红”、“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08、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
09、朱淑真《初夏》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10、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夏天的味道
11、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夏天的凉意
12、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岩溜喷空晴似雨, 林萝碍日夏多寒。
这让我想起孟浩然的“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同样是写山间瀑布,当然“岩溜”可以看成是微型瀑布,山岩上的飞泉凌空喷下,用“喷空”是形容水流湍急,悬空而下,白珠四溅,在阳光的照射下,氤氲的水汽,使晴光散成虹霓,如同太阳雨一样。“林萝碍日”,是说林间的藤萝,枝蔓缠绕,遮天蔽日,人步入其间,顿生寒意,冷沁肌骨。
13、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过雨荷花满院香, 沈李浮瓜冰雪凉。
在炎炎夏日,冰镇后的西瓜、水果谁不爱呢?
当然,古代普通家庭是没有冰块这种奢侈品的,最常见的方法是把瓜果侵泡在冰凉的井水中,效果也是不错的。
14、杨万里《夏夜追凉》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夏天的声音
15、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孟诗此句,有“金石宫商之声”,诗中“送”、“淡”乃去声,“滴”乃入声,音与境合,尤其一“滴”字,真使人感到唇吻心田之间有竹露清脆又细微滴落的清响。
荷香淡雅,“风送”时闻;竹露滴池,声音本应极细微,作者却以“清响”名之,这是境与心合,只有悠闲宁静的内心,才能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于静中得清音,
顿感此外更无声息,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一时叹为清绝”。
余评之曰:“已臻神韵一格,虽是诗,却有天籁之音。读完悦耳清心,妙不可言。”
16、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如果说周美成善写江南之美,那么辛稼轩对乡野田园之美的体悟和把握则是很深的,是一个有着“自然之心”的文人。他笔下的铅山风光,写出了那种真实的田园之美,将自然的生机和美感、草木花鸟的生命姿态、古典田园牧歌的意趣,写得淋漓尽致。
17、袁枚《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8、苏舜钦《夏意》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9、陆游《初夏绝句》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夏天的香气
20、秦观《纳凉》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21、杨万里《午憩二首·其一》
嫩绿桐阴夹道遮,烂红野果压枝斜。
日烘细草香无价,况有三枝两朵花。
如果你要在宋词中,寻一位善写生活之美的词人,
那杨万里,是不可不读的。
22、高骈《忆王孙·夏词》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绿树“阴浓”一指树之繁茂,二表时令乃盛夏午时。楼台倒影“入”池塘,这个“入”字,是很微妙的,也是有着时间的变化,因为楼台倒影不是一开始入池塘的,而是随着太阳的逐渐高升,位置的变化,而逐渐“映入”池塘的。
“水精帘动”,不是指悬挂的帘子,而是指烈日照耀下的池塘,晶莹光亮,当微风徐来时,碧波粼粼,整个水面就如同风中轻晃的“水晶帘”。

而且比较微妙的是,盛夏的风往往是很细微的,正因为这样,所以人会先看到“水晶帘动”,才感受到“微风起”。而满架蔷薇,在炎热的气压下,是氤氲在一起,不容易散发的,当风吹池水,拂过蔷薇架的时候,浓郁的香气才会飘散开来,漫溢在整个院子。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