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生来就该一辈子待在泥巴圈里
做题家再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这一次则是做题家的巅峰——衡水中学。高三学生张锡峰放出了这么一句真实但极端功利的豪言:

一言激起千层浪,对该学生的口诛笔伐亦不绝于耳。诚然,他的言论功利已至心术不正的程度,但我们该深思的是这种言论产生的环境以及我们为什么越来越不能接受底层人的奋斗,而非攻击本人。
先谈前者,对他的言论,私以为其情可原、其心可悯,鄙人十年前也曾借着高考扭转自己的逆境,如今身为教师更是抱有同情,当然论天资、论勤奋鄙人都远远不如。回想起来,我的成长环境比他也好不了太多,都是观念狭隘的小地方,且多了分贫困。那时的我几乎想不到读书以外还能有别的出人头地的路,面对可能考不上大学的绝境,我认为身边所有的同学都是浪费时间的累赘,我要将所有人都甩开一大截,我不能和他们交朋友,我一定要抢先拿到通往大学乃至体面工作的门票。得偿所愿背后的代价姑且不谈,鄙人想先说的是,任何一位拼命想冲出逆境的人都值得尊敬。
当然,这种环境当然也会带来恶果。通过欺上来晋升、再通过晋升来压榨下属,这是不争的事实。就个体而言要归罪于人,就整体而言则要归罪于生活环境,而在我国,生活环境的变化又要很大程度受制于“肉食者”的发号施令。在导向之下,出人头地的途径变得越来越狭窄,或者说我们能够认知的途径越来越窄,这就很容易令人走向极端。狭路相逢勇者胜,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我很感激父母赋予了我尚可的品性,遇事不至于不择手段。但时过境迁,如今的城乡差距比十年前更甚,整个北方的风气更是一门心思争进庙堂,风气如此,恐怕只有完全放开对乡村的种种限制,让人们觉得生活在乡村也能有利有前途、生活在乡村不比在城市差,方为良策。

再谈后者,这一点不直接指向环境,而是指向人性。我们从骨子里就不能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赶超,这本无可厚非,通过竞争再赢回来就是了。但要因为他这种人的潜在危害而对整个阶层加以限制乃至隔离,认为他们不该、不配奋斗的则大错特错。在我的认知里,抱有这种观点的不乏已经从底层爬出来的,他们想到的不是联合其他底层共同改善自己的环境,而是上升之后就把门焊死,再冠冕堂皇地指责底层“你弱你有理”,因为同行才是冤家,底层人才是底层人的利益直接相关者。众乐乐哪儿有独乐乐好呢,众乐乐哪儿有独乐乐更能产生睥睨众生的优越感呢?
没有人生来就该被否定,认为他该留在泥巴圈的人,是对弱者的欺凌,是无耻的伪善,是阶级固化的帮凶。篱笆设得越高,将来冲出去的人报复得就会越狠。不想着解决城乡差距太大的问题,直接站着说话不腰疼式地指责他,无助于对立的化解,更何况他还只是个刚刚成年不谙世事的孩子。
最后,我也祝他好运,更祝他进入社会之后能好好地被磨练,在挫折中扭正自己的三观。如若不能,那也是他的劫数,我们更该深刻自省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导向,唯有互相妥协,才是良性发展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