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6.21 朴素唯物主义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21、朴素唯物主义
亦称自发的唯物主义,是把某种物体看作世界本原的原始唯物主义。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的五种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古印度的遮婆伽派认为,万物是由“四大”[i]构成的。这些都是朴素唯物主义的学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它在自己的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求这个统一。”[ii]
朴素唯物主义是古代社会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在同宗教观念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原始的、朴素的世界观,对反对宗教迷信、反对唯心主义做出了贡献。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虽然在总体上是正确的,在历史发展中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生产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它不可避免的带有表面的、直观的、朴素的性质。后来,它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代替。
注:
[i] 地、水、火、风。
[ii]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