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量子”之巅:索尔维1927
20世纪初,比利时化学家、业余学者、企业家、政治家和慈善家欧内斯特·索尔维创立了索尔维会议。索尔维是一个很像诺贝尔的人,万贯家产都捐给了科学事业。诺贝尔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科学奖金,索尔维则是提供了召开世界最高水平学术会议——“索尔维会议”的经费。
1911年10月,索尔维邀请包括居里夫人在内的当时世界上杰出的科学家,在布鲁塞尔举行了第一届索尔维会议。后来被一战所打断,1921年重新恢复,定期3年召开一次。分为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和索尔维化学会议。
而我们今天的故事,就从这张非常著名的照片说起。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因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与尼尔斯·玻尔两人的大论战,这次索尔维峰会被冠之以“最著名”的称号。
29位中有17人是诺贝尔奖得主,唯一的女性居里夫人得过两次诺贝尔奖。

哥本哈根学派
该届索尔维会议上有三大阵营。以玻尔为中心的是哥本哈根学派,被称为反叛的一群。
尼尔斯·玻尔(1885-1962,中排右一),在量子力学的发展上提出了具有突破性的“对应理论”,成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马克斯·玻恩(1882-1970,中排右二),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从1923年开始,他致力于发展量子理论。提出了波函数的统计诠释、波函数的二次方代表粒子出现的概率,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海森堡(1901-1976,后排右三),矩阵力学的创建者,他为后人留下了“海森伯之谜”(“不确定关系”)。1929年,首先提出基本粒子中同位旋的概念。193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沃尔夫冈·泡利(1900-1958,后排右四),20世纪主要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提出了不相容原理、核子自旋的假设、中微子的假设,以及粒子自旋和统计之间关系的阐述。

哥本哈根反对派
爱因斯坦、薛定谔、德布罗意等人对哥本哈根学派提出了质疑。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前排正中),1905年,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这一年还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
在这张照片中,他居于最突出的位置,可见他当时的地位。

埃尔温·薛定谔(1887-1961,后排右六),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薛定谔的猫”,你们应该很熟悉。1933年,薛定谔因建立波动方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路易斯·德布罗意(1892-1987,中排右三),法国理论物理学家,物质波理论的创立者。1924年,德布罗意阐述了著名的物质波理论,并指出电子的波动性,使他获得了192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实验派
你们辩论你们的,跟我没有关系。
照片中,除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两大阵营外,还有只关心实验结果的实验派。
康普顿(1892—1962,中排右四),1922—1923年间研究了X射线经金属或石墨等物质散射后的光谱。在索尔维的峰会上,他倾心于他的实验成果。

威廉·亨利·布拉格(1862-1942,中排左三),现代固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由于在使用X射线衍射研究晶体原子和分子结构方面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他与儿子分享了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明星主持人
荷兰物理学家亨德里克·安东·洛伦兹(1853—1928,前排左四),创立了电子论,发现塞曼效应,与塞曼因分享了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04年他提出著名的洛仑兹变换公式。

由于他通晓人文地理,掌握多门外语,是国际物理学界的各种集会很受欢迎的主持人,此次会议便是他主持。
其他主要人物
保罗·朗之万(1872—1946,前排右四),1905年看到爱因斯坦的论文后,对相对论表示了浓烈的兴趣。主要贡献有朗之万动力学及朗之万方程。 1931年“九一八事变”,朗之万受国际联盟委托来中国考察教育,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表示支持。

埃伦费斯特(1880-1933,后排左三),荷兰物理学家。1906年,埃伦费斯特开始研究普朗克辐射定律的统计力学基础。爱因斯坦对他的思想评价颇高,称埃伦费斯特的原理为“浸渐假说”。玻尔也充分肯定埃伦费斯特的贡献。

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1902-1984,中排左五),英国物理学家。创立量子电动力学,1928年建立“狄拉克方程”。

彼得·德拜(1884-1966,中排左一),美国物理化学家,发明了德拜相机。1936年,因通过偶极矩研究及X射线衍射研究对分子结构学科所作贡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居里(1867-1934,前排左三),她选择“放射性”作为其一生要攻克的领地,研究了许多物质,发现钍及其化合物的特性与铀相同。发现了镭和钋。1910年她成功地分离了纯镭。曾两次获诺贝尔奖:1903年的物理奖,1911年的化学奖。

马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1858 - 1947,前排左二),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1894年起,开始研究黑体辐射问题,发现普朗克辐射定律,并在论证过程中提出能量子概念和普朗克常数。由于这一发现,普朗克获得了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会议过程(来自百度百科)
第一回合
前奏
哥本哈根学派认为:
1.波函数精确地描述了单个体系的状态。
2.波函数提供统计数据,测不准关系的存在是由于粒子与测量仪器之间的不可控制性。
3.在空间,时间中发生的微观过程和经典因果律不相容。
爱因斯坦对此并不认同,一个没有严格因果律的物理世界是不可想象的。
他认为:量子力学可能出了问题。
开始
德布罗意:粒子是波场中的一个奇异点,波引导着粒子运动。
泡利狠狠批评这个理论,举出一系列实验结果反驳德布罗意,德布罗意被迫放弃自己的观点。

薛定谔又搬出了自己的“电子云”理论
海森伯和玻恩:我们主张量子力学是完备的,它的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设不能进一步修改。他们攻击薛定谔的电子云。
薛定谔承认自己的计算不完美,但谈论电子轨道是胡扯。
结果被海森堡和玻恩联合撂倒。
哥本哈根学派成功实现了双杀。

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模型:一个电子通过一个小孔得到衍射图像。
如果我们观测到有个光子穿过狭缝,就能确定在穿越的一瞬间,光子的y座标一定在狭缝范围内。狭缝如果越小,这个y值就越准确,而且这个准确度可以尽量提升。
另一方面,只要光子不是平行穿过狭缝,就有可能被狭缝边缘反弹。在反弹过程中,光子的y方向动量一定会反转。根据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狭缝边缘会感受到这个变化,因此光子的y方向动量可以用狭缝装置测量出来,而这个测量的准确度也没有先天的限制。
总之,在光子穿越狭缝的瞬间,它的y方向位置和动量能够各别被测得很准。两者的准确度一来没有上限,二来不会互相影响,这就代表△q*△p~h这个关系在此并不成立。
爱因斯坦:
1.这里没有一个电子,只有一团电子云。
2.的确只有一个电子,波函数是“几率分布”。
爱因斯坦反对观点2:这种随机性表明同一过程产生不同结果,即感应屏的许多区域同时对电子观测作出反应,而这似乎暗示一种超距作用,从而违背相对论。
然而玻尔举出实证,不但证明了这个模型是符合量子力学的,还画出一幅实验示意图,表明这个实验仍然符合量子力学的特性:
想要利用狭缝装置测量动量,必须设法让它具有弹性,例如挂在一个弹簧秤上。一个硬邦邦的装置等于具有无限大的质量,不可能感受到动量的变化。可是一旦狭缝装置有了弹性,一定会在光子反弹时上下移动,无法准确测量光子当时的y坐标。
想要提升位置的准确度,就要限制弹簧的伸缩量,这就等于降低弹簧秤的精密度,导致动量的准确度下降。反之,若想提升动量的准确度,就要提高弹簧秤的精密度,这就会使得弹簧的伸缩量变大,导致位置的准确度下降。
由此可知,在这个想像实验中,「位置的准确度」反比于「动量的准确度」,刚好符合测不准原理(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的精神。

海森伯的回忆:讨论很快就变成一场爱因斯坦和波尔之间的决斗。我们一般在旅馆用早餐就见面,于是爱因斯坦就描绘一个思维实验,他认为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哥本哈根解释的内部矛盾。然后,我陪着玻尔和爱因斯坦从旅馆步行到会议厅,一路上聆听两人生动的讨论,他们的哲学观差了十万八千里。偶尔,我会针对数学部分提些意见。上午每逢空档,我们几个年轻人(主要是泡利和我自己)会试着分析爱因斯坦提出的实验,到了午餐时间,玻尔和其他哥本哈根成员也会继续讨论。一般来说玻尔在傍晚的时候就对这些理想实验完全心中有数,他会在晚餐时把它们分析给爱因斯坦听。爱因斯坦对这些分析提不出反驳,但在心里他是不服气的。

在场人回忆:爱因斯坦像一个弹簧玩偶,每天早上都从盒子里弹出新主意,玻尔则从云雾缭绕的哲学中找工具,把对方论据一一碾碎。
总而言之,对于爱因斯坦发动的攻势,玻尔每次都能见招拆招,还能掳获不少人心。
爱因斯坦如此虔诚地信仰因果律,以致决不能相信哥本哈根那种愤世嫉俗的概率解释。
爱因斯坦:上帝不掷骰子!
玻尔:爱因斯坦,不要教上帝怎么做!
埃伦费斯特:羞不羞啊,爱因斯坦,你跟当年反对相对论那些人没两样了!
第一次论战他输了。
爱因斯坦很要面子,不肯承认他输了。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
玻尔、海森堡的绥靖哲学是如此精心策划的,使它得以向那些信徒暂时提供了一个舒适的软枕。那种人不是那么容易从这个软枕上惊醒的,那就让他们躺着吧。
第二回合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没有十年)
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于三年后按时召开,爱因斯坦打定主意要一雪前耻。爱因斯坦凭着和玻尔交手的经验知道:在细节问题上是争不出个什么所以然,他必须得瞄准最关键的精髓所在:测不准原理!

他带来了他的终极杀器——光子箱。
过程
爱因斯坦提出光箱实验:
箱子里有若干光子。打开时间Δt,只放出一个光子,Δt确定。于是箱子轻了Δm,可以用理想的秤测出。将Δm代入E=mc^2,ΔE也确定。ΔE和Δt都确定,测不准原理ΔEΔt > h/2π不成立。
这个实验的精髓所在是:
在精确测量Δt时,可以精确测量Δm。而Δm可以由质能方程转化为精确的ΔE。ΔE,Δt都是精确的,测不准原理失效了。

玻尔对此毫无准备,他脸如死灰,呆若木鸡
玻尔的助理罗森菲尔德:这个难题让玻尔相当震惊,他当下并未看出任何破绽。晚餐时间玻尔一直惴惴不安,他在众人面前走来走去,试着说服大家别轻易相信;如果爱因斯坦正确,物理学可就完蛋了──偏偏他又无法提出辩驳。我永远忘不了这对敌手走出餐厅的情景:爱因斯坦高大威严,步履轻盈,脸上挂着几分嘲讽的笑容;玻尔小跑步跟在他旁边,显得非常激动,一再强调爱因斯坦不可能正确,否则物理末日近在眼前。
物理学没有完蛋,物理学还有救。第二天早上再到会场时,一夜未眠的玻尔已成竹在胸,对物理学的未来充满信心。他只用了一个晚上,就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用爱因斯坦盒子思想实验,最终证明了测不准原理成立。

玻尔指出:
一个光子跑了,箱子轻了Δm。用弹簧秤称,设置零点,设位移Δq。根据广义相对论的红移效应,箱子在引力场移动Δq,Δt也相应改变ΔT。可以计算:ΔT>h/Δmc^2。代入E=mc^2得ΔEΔT > h/2π。
这番操作直接把爱因斯坦干懵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推翻了他自己,玻尔又赢了。
爱因斯坦不得不承认哥本哈根的解释是没有矛盾的,量子力学依靠概率论。但他认为这种统计描述并不是完整的"图像"。
爱因斯坦:量子力学理论是不完备的,波函数并不能精确描写单个体系的状态。它所涉及的是许多体系,只是一个"系宗"。哥本哈根学派的统计描述只是一个中间阶段,应当寻求更完备的理论
玻姆的理论认为:量子力学之所以是一个统计理论(哥本哈根派的解释),是因为存在还未发现的隐变量。个别体系的规律,正是由它们决定。如果能找出隐变量就可以准确地决定微观现象每一次测量的结果,而不只是决定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的几率。也就是说,如果发现隐变量,那么因果律还是存在的,"上帝不掷骰子"。
爱因斯坦直到去世都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玻尔也有点摸不着头脑,他说在那次大战之前,对相对论并不是很理解,居然用相对论战胜了爱因斯坦,他对胜利也感到惊奇。
爱因斯坦没有出席第七届索尔维会议,由于纳粹德国的迫害而背井离乡。而会议主题已改成原子物理,量子力学的索尔维会议已经结束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完结。

史实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在评论区留言
别忘了点赞,投币,收藏,分享

加入本群,有《共产党宣言》等学习资料,人才也多,说话又好听,哇,我超喜欢这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