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当事人都曾是旁观者
如果一个年轻人救了一个小孩,而自己身死。人们多半会赞扬这个年轻人见义勇为的精神。如果他救的是一位老人,人们却会贬褒不一,议论纷纷。
无怪于人们的冷血,只因在众人眼中,小孩是朝阳,老人是夕阳,一个呈上升趋势,一个呈下降趋势。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小孩是即将换上的新零件,老人是即将丢弃的旧零件。
当然,这只是从总的趋势来说。如果,小孩作恶,或者老人做善事,那么就是更复杂的情况了。
对于年轻人来说,他未尝没有闪现过这些念头。最终他的选择是救人,不惜己身。
如果以结果来判断当时的救人之举是否明智,那么这个结果论是否是片面且肤浅的呢?

我们常常以社会角度来看问题,是不愿那断人生死的血流回自己的手上。
每一条生命都很珍贵,每一位老人都曾是小孩,每一个当事人都曾是旁观者。
这些有争议性的事件,犹如腐烂的尸体,总能吸引秃鹫啄食。我们在评判事件对错之时,与秃鹫无异。
除了是非之外,我们更要注重对孩子的看护,对老人的照料,尽一切可能不让意外发生,不让悲剧重演。如此,才可以告慰那些亡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