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塑料与世界观

2020-03-02 21:14 作者:申不晦  | 我要投稿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塑料出现以前,人们能够的接触到的质料无非生物、金属、砖石。生物会腐烂、金属会锈蚀、砖石会风化。这让人绝望,也使人安心、教人宽容。绝望是因为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安心和宽容则因为自己和旁的东西享有相同的宿命。佛教中的生灭、轮回示现于人间,印证着自己的正确。

塑料的生命长得无法想象,敢与彭祖一较高下。换言之,自然状况下,有生之年我们都不会看到自己使用的塑料消失。

文艺复兴以前的年月,西方文明里不灭的只有上帝,东方的我们则是无形的天还有圣人,夹在西方东方中间的,则有古兰经和真主。

上帝被尼采消灭了,天和圣人被我们的父辈打倒了,塑料填充了他们的位置。

塑料并不以原料的形式示人,它化身包装纸、塑料袋、水瓶、服装,蕴藏于器物中。无论上帝圣人还是真主,都需要人顶礼膜拜、交口称颂,如此方能显其名;塑料却无需要求,径自在生活里建立起自己一个个小小的神龛,接受着人们的供奉。

地球上人的数目有限,塑料的神龛越多,上帝、圣人和真主的香火就愈加寥落稀薄。衣着华美的教皇无能为力、书本课堂无能为力、自杀式炸弹也无可奈何。


塑料和钱

塑料制成商品,而商品要用钱购买;塑料享受膜拜,钱则是圣经、赎罪券,非如此不能进天堂。

每一次购买行为都设计到钱和塑料,塑料要么是商品本身,要么盛装商品。佛教讲“示现”,说的是佛化身为肉体出现在人间。商品原本在商店里,每一次购买它就出现在视野之中,换言之,塑料就“示现”一次。

使用货币,得到商品,一来一往,完成了一次祭奠仪式。电子货币则改变了这个仪式,将其变成了扫码——得到商品的过程。赎罪券用不着了,教堂用不着了,上帝只存在于圣经之中。圣经就是手机。

时至今日,我们凭空无法想象赎罪券的样貌;几十年后,钱的触感、样貌也将在我们子孙的记忆中日渐模糊。发行钱的仍然是银行,但是我们对于钱最直接的观感,将来自手机屏幕上的数字。

数字和塑料,当今世界没有比它们更通用、更永恒的了,塑料取上帝而代之,数字则为其如虎添翼。


未来

上帝许诺牛奶和蜂蜜、真主许诺处女、孔子许诺万世名。领受了牛奶、蜂蜜和处女的,早忘了人间,不曾抽出功夫到人间走一趟做做宣传,许诺的万世名则因为时间的堆积、人名的通货膨胀而渐为人们所忘记。

塑料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神迹,它告诉人们,人有能力制造出能长久存在的事物,而且,长久存在的是它的肉体本身,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灵魂。

作为肉体永远地存在下去,这已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塑料做出了榜样。

在可见的将来,我们都将更加地渴望永恒,那永恒不虚伪地保证来世,而许诺现世的好处。如果人人皆能如此自然是好,如果名额有限、机会稀缺,我们将发挥舍我其谁的精神,毫不犹豫地制造另一场十字军东征、另一次世界大战。毫无新意。

塑料与世界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