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词典】历史特殊论

历史特殊论(Historical Particularism)
历史特殊论学派,又叫“(美国)历史学派”、“历史文化学派”等。其创立者是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Franz Boas,1858-1942),又经过其弟子克罗伯、威斯勒、罗维、萨丕尔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又被称为“博厄斯学派”。历史特殊论者反对古典进化论的人类心理一致性学说和单线进化论,主张以实证主义为方法论基础,不做原则性的理论概括,只对具体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的总和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并通过这种现象来构拟人类各个民族的具体文化和文明史。他们认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他们各自的文化性质不仅仅由地理环境因素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在其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经历,环境知识其中一种选择性或限制性的因素。因此,历史学派认为,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研究目的在于重建人类发展的历史,确定历史现象的类型和先后顺序,进而探讨人类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力。
历史特殊论采取的研究方法是文化区域分析法,不同于传播论的文化圈理论强调共有的历史传统,文化区则强调文化特征上的相似性,基本上并不涉及传播的过程或轨迹。文化区理论的详细内容会在后续介绍。博厄斯等人的基础是文化独立论和文化相对论。文化现象极其复杂,是人与社会各方面互相作用的结果,受到很多因素(如历史、经济、地理等)的影响,不能说是某一个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文化是超有机的、超个人的、超心理的、独立的封闭系统,只能用文化现象来解释文化现象。文化相对论则是一种研究文化的态度,即认为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的价值都是平等的,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
历史特殊论是一种非折中主义的观点,它张扬了文化特性,抢救了濒危文化,同时文化相对论批判了欧洲中心论和种族优越论,大力宣扬了种族和文化的平等思想,对人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过,历史特殊论批判了现有的进化论和传播论,而不善于构建新理论,此外,它以文化史观厚古薄今,应用性较差。不过,博厄斯的学生们提出的观点,即文化模式论,对他的理论做出了有力的扬弃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