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一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背知识点《必修二》

2020-04-01 16:52 作者:ET二厂  | 我要投稿

高一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背知识点《必修二》

1、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时间:春秋战国;意义:使生产力显著提高,是农用动力的一场革命。

2、唐代出现了曲辕犁,转弯方便,可调节犁耕深浅,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

3、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小农户个体经营)②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缴纳赋税和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

4、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5、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外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明以后面部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6、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生产效率。

7、唐朝,制瓷业形成南(越窑)青北(邢窑)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出现了五大名窑。清代发明了粉彩瓷和珐琅彩

9、宋朝时,城中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坊市界限被打破)时间上的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海上丝绸之路”

10、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晋商和徽商。工商业市镇繁荣。

11、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唐代草市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宋代 “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12、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政策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形成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的原则,也称“重本抑末”,农业是本业,手工业和商业是末业。意义:封建社会前期重农抑商有利于稳定和发展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从而维护封建统治。明清时期这一政策的推行却使得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13、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出现。

14、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①政治方面: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主要原因)。②经济方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民贫困,购买力十分低下,影响了国内市场;③政策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地主和大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关卡众多,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④外交方面: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不能拥有国外市场。

15、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原因: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棉纺织业)

16、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①时间、地点:19世纪六七十年代,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出现。条件:②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外商在华企业利润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和促进。③代表性企业: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1873年,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1878年,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

17、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1895-1911)的原因:①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大量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② “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③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8、辛亥革命后至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1912——1918)的原因: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的成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④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⑤一战期间(1914-1918),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外部条件)

19、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1927——1937)的原因:①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②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20、全面抗战至国民政府统治结束民族资本主义陷入困境(1937——1949)的原因: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压迫;繁重的捐税负担。

21、近代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22、195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与方式:农业、手工业的改造:走集体化、合作化的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行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23、三大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到公有的转变,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4、1958年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核心)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把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农村人民公社)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25、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6、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实现了党工作重点的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起点。

27、1978年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安徽和四川两省。意义:极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8、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

29、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点、线、面)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格局。

30、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近代,受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自由婚姻,婚俗也删繁就简,仿效西方。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3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1873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开创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先例

33、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诞生—《定军山》片段,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标志无声电影历史的结束。《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34、新航路开辟的过程:①葡萄牙: 1487—1488年迪亚士到达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开辟了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1497—1498年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继续前行到达印度。②西班牙: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人)的船队发现美洲新大陆;1519—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进行环球航行。

35、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①促进人类文明交流——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不同文明间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在接触、碰撞中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②对世界市场——新航路的开辟,使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③对亚非拉——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列强开始对亚、非、拉进行野蛮的殖民扩张和掠夺④对西欧的影响——A带来“商业革命”——欧洲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品种类增多 ;贸易范围扩大B殖民地大量黄金白银流入欧洲引起了“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

36、17世纪荷兰凭借庞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成为当时的海上霸主,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37、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和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在非洲,参与黑奴贸易,并在成为当时最大的黑奴贩卖国。

38、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的条件:18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成为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政治保证;海外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和广阔的海外市场;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的同时也扩大的国内市场;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39、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 “珍妮机”,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火车)。特点: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发明机器主要是在轻工业领域;从英国开始,然后推广到各国。

40、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①生产力方面: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生产关系方面:促使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③国际关系方面: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城市化、工业化、民主化)。

41、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系统阐释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42、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动机,发源地和中心:美国和德国。特点: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在多个国家和工业领域同时展开;技术革新的重心由轻工业转移到重工业;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德国、日本)。

4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①生产力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由此进人了电气时代;②生产关系方面: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③国际关系方面: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44、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①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5、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经济扩张方式各有侧重,对应的是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

46、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直接原因:供需矛盾即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激化。

47、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①整顿财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②复兴工业(核心):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通过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调节劳资关系。 ③调整农业政策:向农民提供补贴以稳定农产品价格。④社会福利:加强救济;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

48、罗斯福新政的“新”主要体现在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49、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2)建立“福利国家”;(3)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4)“新经济”(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出现。

50、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但经历了70年代的经济 “滞胀”后,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51、英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混合市场经济法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计划指导型经济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社会市场经济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5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1年3月俄共十大)的内容:①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上:推行工业全盘国有化,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③商业上: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制度上: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

53、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俄共十大——1928年苏联一五计划开始)的内容:①农业上,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上,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③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④分配制度上,废除平均分配,实行按劳取酬。意义:经济上,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政治上,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理论上,①是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有益尝试,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②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③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54、斯大林模式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②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采用强制性质的行政手段,指令性计划管理,排斥市场调节;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④农业全盘集体化。评价:①迅速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1937年,工业产量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提高缓慢。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55、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社会主义的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56、1944年7月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②成立两个货币金融机构:世界银行(1945年成立,1946年正式运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成立,1947年正式运行)。

57、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次年1月正式生效)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一个靠临时多边贸易协定支撑的准国际组织)。

58、世界三大主要区域性经济集团:①欧洲联盟: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标志着欧盟正式建立;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成立,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③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组成,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59、1995年1月1日,世贸组织正式建立2001年11月10日,中国在多哈会议上被正式批准加入,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60、经济全球化实质和影响: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影响:①对全球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利),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弊);②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则机遇与挑战并存。

 

 


高一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背知识点《必修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