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许倬云|长愿中华不再有战祸,不再有斗争

2023-09-18 20:46 作者:许倬云说历史  | 我要投稿



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中国东北。


及至1937 年,日本看到中国在十年建设中取得的成就,觉得不能再任由中国继续建设,否则再过十年,征服这片土地的计划终将破灭。


于是,日本又发动“七七”事变,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南京国民政府的建设美梦刚开始做,谁知美梦却突然转为噩梦。


今日行文至此,恰是9月18日。谨此呈献给无数在抗战中死亡的百姓和将士。长愿中华不再有战祸,不再有斗争。

长愿中华不再有战祸,不再有斗争。


“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这段时期,北方的军事力量政出多头,并不互相统属。


除了阎锡山在山西闭关自守以外,河北、山东、河南没有确定的主流。南京国民政府对袁世凯势力分化出来的各个军阀,也未有具体的掌控。


除袁世凯集团各分支以外,东北还有奉军,在北方游离行动的还有冯玉祥的部队。


冯玉祥


这些部队没有确定的驻地,因此也没有确定计划建设的地区。


这就留下了许多空间,使日本人可以随时在其中操纵,威逼利诱。


有的军阀终于成为日本帮凶,而有的则加入抗日阵容。


其中最特别的一支是冯玉祥的部队,这支武装部队战斗力强,可是始终游离于各个力量之间。


在发动“七七”事变以前,日本人已经在北方无事生非,屡次威胁中国,以种种“事件”作为口实,要挟中国让步。


这时候,在前哨和他们周旋的正是冯玉祥的部队。“七七”事变爆发后,和日本人产生正面冲突的,也是冯玉祥的部下。到最后,冯玉祥旧部已占领北京,必须几次面对与日本人的直接冲突。


这支部队,其中颇有值得佩服的将领:宋哲元、张自忠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就在抗战中期枣宜会战时,张自忠的总司令部与部下失去联络,后被日军追赶困在山上,张自忠不愿意屈服,最终为国捐躯,成为军阶最高的殉国将领。

张自忠


南京国民政府号令所及,也只是若干南方省市,难以达到北方。


全面抗战开始后,华北迅速沦陷。整个华北,大的战役基本上只有晋北的忻口战役,以及鲁南的台儿庄大战。等到后来战线重心向南、向西移动,北方出现地处战线后方却无人统属的混乱局面。


几次战役之后,国民党的散兵游勇无所归属,北方逐渐成为共产党后方部队的根据地。


八年全面抗战期间,北方农村乃是处于无政府管辖的状态。


日本人的势力不能深入农村,老百姓组织的红枪会、大刀会等成为民间抗敌武力;国民党零散的残部脱离指挥系统,也在农村建立小型基地自谋生存。


由于农村没有真正的领导力量,只有在特定时候出现的乡团、自卫队一类的地方组织。


是谁填补了这一农村社会的空白呢?


八路军。

川军出川


全面抗战后,共产党大概花了六七年的时间经营北方农村,最终出现了战后国共之间此消彼长的局面。


除了农村力量,共产党也从城市中吸收了一批知识人,一大半是来自东北、北京、天津、上海的知识青年。


我的大姐许留芬在清华读书时,就参加了 1935 年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还被北平警备司令部逮捕监禁。


蒋南翔就是他们当时的领导,也是清华的学生,后来出任教育部副部长、清华大学校长。


抗战胜利后我回到无锡,发现辅仁中学的很多同学都已因应潮流左转。


总而言之,抗战时期共产党经营且填补了一个巨大的空白,这一空白就是嘉庆以后日益贫困、不断衰退、凋敝不堪的北方农村——也正因如此,这一地区曾孕育出白莲教、义和团等反抗现实的力量。


北方农村的如此变化,相当一部分是清代中期以后中国农村衰败的后果。


出现于南方如湖广、江南的现代左翼知识人,最终在这里获得了活动空间。



许倬云|长愿中华不再有战祸,不再有斗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