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入新冠军团内部后,我发现...

【COVID-19和SARS-COV-2的关系是如此亲密】
为啥一些报道是SARS-COV-2, 一些报道是COVID-19。
有很多已知的疾病的命名是以地名命名。比如埃博拉病毒,因首度发生在非洲的埃博拉河流域而得名,以及中东呼吸症候群冠状病毒感染症得名是由于病例集中在阿拉伯联合大公国和沙乌地阿拉伯等中东地区。但是这样命名会引来一些不必要的偏见。所以,世界卫生组织(WHO)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商定了一个准则,就是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命名,不涉及地理位置、动物、个人或人群,而且这个命名也要易读,并与该疾病有关。在2015年5月世卫组织发布了最新疾病命名规则,要求命名疾病既要包括相关的基本信息,同时也要避免有指向性的信息出现。来尽量减少疾病名称对于贸易、旅游及任何文化、社群、国家、种族、宗教群体等带来的不必要的负面影响。至此,COVID-19就此产生。COVID-19中的CO 代表“ 冠状”(corona),VI 代表“病毒”(virus), D 代表“疾病”(disease),19 代表该疾病发现时间(year of identification)为 2019 年。国际范围内病毒的命名由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负责,而疾病的命名由世界卫生组织进行。这里划重点了啊,病毒和疾病的命名是由两个不同组织命名。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冠状病毒研究小组将其正式命名为“SARS-CoV-2”当然,得注意一个点,那就是新型冠状病毒与 SARS 并非同一种病毒,二者存在明显区别,该病毒有其新颖性。但同时,二者属于同一类型,该病毒与 SARS 病毒具有亲缘性。根据官方分类和冠状病毒科的分类命名方法,该病毒为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的冠状病毒(SARS-CoVs)的姊妹病毒,故将其规定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所以说,COVID-19和SARS-CoV-2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疾病”(disease),后者是病毒(virus)。简单来讲就是,SARS-CoV-2是产生COVID-19的病毒,而国家卫健委发布的NCP(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则进一步描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与前两者区别较大。事实上,病毒和疾病分开命名也并非没有先例。比如variola(天花病毒)产生了smallpox(天花);HIV病毒产生了艾滋病(AIDS)。
【新冠、长新冠以及新冠后遗症 你们三是想闹哪样】

长新冠”通常指的是新冠后遗症。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称为“新冠后症状”,统指一些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经历的一系列长期症状。学术界更多使用“新冠后综合征”等来描述大众口中的新冠后遗症。虽然名称不同,但是表达的意思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病症发生在新冠急性感染期后,二是指包含多种症状。所以说,新冠是指一种新型病毒,而“长新冠”则是一种新型症状。人类至今对这一疾病本身、疾病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以及治疗的了解还非常有限。所以我们还需注意防护,无论是否以及阳过。
【新冠后遗症 沦陷的疆土有多少】
不同机构,组织的对于新冠后遗症的症状总结不同。
世卫组织指出,“长新冠”常见症状包括疲劳、呼吸短促和认知功能障碍等。这些症状可能在从急性新冠发作初步恢复后出现,或在最初新冠感染后持续存在。
美国疾控中心则表示,患有“长新冠”的人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包括影响日常生活的疲劳或乏力、体力或脑力劳动后症状加重、呼吸和心脏症状、神经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等。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数周或者数月,有时症状甚至可能在消失后再次出现。
英国国民保健制度列出的“长新冠”常见症状有极度疲倦、呼吸急促、嗅觉丧失、肌肉疼痛,其他可能会出现的症状包括记忆力和注意力问题(“脑雾”)、胸痛或胸闷、睡眠困难(失眠)、心悸、头晕、关节痛、抑郁和焦虑、耳鸣或耳痛、恶心、腹泻、皮疹等。
英国牛津大学保健专家埃玛·拉兹认为,在“长新冠”众多的可能症状中,“脑雾”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具致残性和破坏性的症状之一”。
《Nature》的一篇文章指出:长新冠包括多种不良后果,常见的新发疾病包括心血管、血栓和脑血管疾病, 2型糖尿病、肌痛性脑脊髓炎/慢性疲劳综合征 (ME/CFS)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尤其是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POTS)。症状可持续数年,特别是在新发 ME/CFS 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情况下,预计终生。其中,认知障碍是一种独立于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状况而表现出来的特征,在住院和非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相似一份针对 130 多万 COVID-19 患者的报告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状况恢复正常,但认知障碍(脑雾)、癫痫发作、痴呆、精神病和其他神经认知疾病的风险增加持续至少 2 年。归结起来,后遗症主要就在心血管,器官,神经和认知系统这三个方面。后续我们会逐一细聊这些后遗症。(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9-022-00846-2#Sec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