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南明史之谜:朱成功为何无法攻克福建?

2023-10-19 00:02 作者:真MAX一线天道长  | 我要投稿

从去年的十月末到今年的二月份,我把延平王郑成功自起兵一直到去世的这十几年间,明郑政权针对满清政权以及荷兰殖民者的军事行动都梳理了一遍。应该说郑成功并不像一些刻板印象之中的那样,是什么“南明李舜臣”:水战天下无敌,陆战一触即溃。但这时,问题就又出现了,直到南京战役之前,郑军最稳固的根据地不过金、厦、南澳、铜山四岛而已。也就是说郑成功在福建征战了十余年,完全可以说是寸土未复。

其实造成这种窘境的原因是很多的,首先第一条肯定要归罪于郑芝龙,这位曾经痛打过荷兰人的老海盗,刚过了而立之年就已经有些昏聩了,他不愿意放弃福建的地盘,希望以此为资本在新兴的大清王朝的版图之上占据一席之地,然而,最终人地皆失。正是由于郑芝龙的降清,导致福建全省军民根本就没有组织起来有效的抵抗,十余万明军眨眼间就变成了清军,而郑成功的抵抗是在福建全省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清方手中的情况之下进行的。

当然了,郑老爹的原因肯定是十分重要的,但绝对不会是决定因素。


以《先王实录》为基础材料,咱们可以数一数郑成功在福建境内军事进攻次数:


1648年四月份,进攻同安县城,胜;1648年十月份进攻云霄镇,胜;1649年夺取金厦;1651年下半年攻取海澄诏安漳浦三县,大败漳州清军,围攻长泰县城;1652年年初大战东江桥,击溃浙闽总督陈锦部万余清军,同一年包围漳州,直至年末在野战之中被清军援军击败,被迫撤走;1654年,在千总刘国轩的帮助之下,攻克漳州;1656年进攻福州,夺取闽安镇,但是在第二年就被清军击溃。

除了在福建境内的,便是在广东以及浙江一带的军事活动:1649年到1650年进攻郝尚久军据守的潮州以及周围立寨自守者;1655到1656年进攻潮州揭阳,结果苏茂、黄梧战败,死伤失踪3000多人;1655年到1656年,大批水师北上征讨浙江清军,攻克舟山,但不到一年就再次被攻陷,除此之外还有马信在台州反正;1656年年末,郑成功亲自带领水师北上进攻浙江,并且在1657年到1658年发动了南京战役。

实际上,在这十余场大战之中,郑军对于清朝地方政府产生了致命威胁的,或者说是足以彻底摧毁某一地区的清朝统治的大战役,只有两次,第一次便是1651年到1652年的漳州战役,第二次便是1656年到1658年的浙江—南京战役。


南京战役实际上没有什么可说的,此战发生的时候,西南永历政权的灭亡已经成为定局,在南京的郑军如果想发挥更大的作用,只能寄希望于李定国能在云南撤出大量的军队到四川汇合刘文秀残部北上继续汇合夔东十三家,在湖广一带发动一次较大的战役。李定国和郑成功,一东一西两面夹击满清。结果,永历皇帝却一头扎进了缅甸,这也就决定了就算是郑成功攻克了南京,清军依旧有反扑重创郑军的可能。

再说漳州战役,我个人认为漳州战役可以说是郑成功一生中打得相当漂亮的一场大仗,攻城略地,破军杀将,漳州附近的清军一败涂地,结果在最后围攻漳州之时,却被清军援军在古县击溃。击溃郑军的是平南将军固山额真金砺以及福建提督杨名高的军队。按照史料《清世祖实录》的记载,福建提督的标兵只有3000人,而杨名高之前在小盈岭战败,所以很明显,杨名高并不是击败郑成功的主力。

满清平南将军金砺,原来是辽东明军之千户,天启年间投降后金,入关之后多次主持对抗清义军的战争。按照史料《清史稿》的记载,金砺是顺治六年六月份被封为平南将军,镇守于杭州。福建战局恶化之时,清廷在南京以及杭州两地抽调了大约1000满八旗到福建支援金砺。金砺本人到杭州赴任的时候,本身就带有自己的部众,他是汉军镶红旗的固山额真,手下兵马大约在7500人左右。7500人加上1000人再加上3000人,城内清军还有8000人,也就是说清军在古县之战中可以投入的兵力大概在两万人左右。郑军的人数其实也不是很难推测,在漳州之战中,郑军出动的“营”和镇大约三十多个,按照进攻台湾的郑军情况来看,大多数的“营”“镇”不满千人,而如果依旧按照千人的数字来算,郑军的参战兵力在三万多人左右,所以以此推之,郑军真正投入的兵力最多不过两万人。

由此可见,满汉八旗军是郑成功义师在反清复明的战场上最大的敌人。普通的地方绿营根本无法抵抗郑军的兵锋,如果战场上出现了万人甚至于数千人级别的满汉八旗军,那战败的可能性就变大了,揭阳之战,清潮州总兵刘伯禄也是在广州方面出动的汉军的协助之下击败了苏茂、黄梧等人。同时,郑军很少凭借城墙和清军进行城市争夺战,一旦在野战中战败,之前收复的城市必将再次沦入敌手。除此之外,八旗军也多次南下,给郑军的金厦二岛造成了非常大的威胁,比如1655年,爱新觉罗济度带领大约三万多人到达福州,郑成功就不得不把舟山守军调回一部分保卫厦门。

除了这两次大战,郑军还有数次军事行动主要的目的就是获取足够的粮食以及军饷,最明显的就是在1649年进攻潮州郝尚久以及潮州一带的反郑诸寨,即使是在马得功等人偷袭厦门的危急时刻,郑成功也要“班回杀虏,须足粮食”。《先王实录》中可见大量的郑军缺粮以及筹粮(指抢)记录:


1652年马得功袭击厦门数月之后“时官兵札后院埔,乏粮,集诸镇议曰“中左积米数十万,被海边载虏搬去,今官兵乏粮,当取之海边”


1652年4月份“五月初四日,藩督大师掠永宁、崇武二城,所获颇多而回”


1652年12月份郑成功“遣中权镇黄兴为正提调,前冲镇万礼为副提调,率援剿右余新、护卫前陈尧策、护卫右沈明、英兵营黄梧、戎旗一营王怡、三营陈端、恢抚卢若骥等,往诏安、九甲、平和等处略地措粮”

当然有一点必须说明,厦门本身所存之粮是够用的,但是由于整个东南半壁江山都被清廷掌控,除了进攻近在眼前的漳州,其他的军事行动对于郑军而言都是远征,一旦战事失利或者遭遇其他的不可抗力的因素,比如船只遭遇极端恶劣天气无法前进,就有断粮的危险,所以到这个时候,郑军就只能就地抢粮,如果当地无粮可抢,那就相当危险了,最典型的就是收复台湾驱逐荷兰人之战。而无论是南下清军还是福建当地的清军,如果不像漳州那样被郑军包围,就绝不会存在这个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就相当复杂了,就是郑军内部的问题,还有就是郑成功本人的问题,这个问题虽然相当复杂,咱们之前也说过了,郑成功的性格和一些行为,让一些有才能的将领投向了清方,同时还导致了诸如南京战役那样的失败,但这实际上是可有可无的,是无法成为清郑战局的决定性因素的。

之前那两个问题本质上依旧是实力问题,粮草问题自不必多说,满洲军也并不是无法战胜的,诸如护国岭,银山,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满洲八旗军,郑氏义师依旧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而双方的实力就决定了双方的容错率,清军可以失败100次,丢掉十几个城池,而郑军只要失败一次,那之前的流血和牺牲就前功尽弃,只能灰溜溜地撤回厦门。延平王朱成功长于笔墨之中,在国破家亡之际挺身而出,在沿海和强大的清军周旋了十几年,已经是颇为不易了。从整个的明清战局观之,由于实力的原因,明郑义军始终只能作为配角,而真正有能力转动天下,扭转乾坤的只有尊奉永历皇帝的孙可望、李定国领导的西南明军。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

南明史之谜:朱成功为何无法攻克福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