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词典】文化进化史观

文化进化史观
文化进化史观由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V. Gordon Childe)于1936年出版的《人类创造自身》(Man Makes Himself)一书中提出。柴尔德是新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以此为基础研究文化变迁。
柴尔德提出考古学上的石器、青铜器和铁器时代,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化的三阶段;为了使理论与早期文化单线进化中隐含的民族中心主义脱钩,他将这种转变称为“农业革命”,也被称为“新石器时代革命”。“我选择食物生产作为新石器时代从旧石器时代分离出来的标志。可食用植物的培育、家畜的驯养,或者两者结合,确实呈现了人类经济的革命性进步。它允许人口的大量增加; 它使得生产社会剩余成为可能,甚至成为必然; 它至少提供了资本的萌芽。如果经济与社会进化的时期以技术为基础定义,那么食物生产应该是一个时期确切开始的主要标志。我打算用它定义由蒙昧向野蛮的转化,这样野蛮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是一致的。”柴尔德还提出了“城市革命”这个概念,用来表示从以乡村为基础的小型社会向以城镇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与此相随的是铜器或青铜工具的大规模使用,文明在这一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文明。“这一时期集
权政体建立,在集权政体的统治下,剩余被系统有序地从农民大众那里提取出来,集中到皇室与神庙的粮仓中。”
在柴尔德看来,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可以对技术生产的器物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综合分类。柴尔德的进步是实践性的,而不是先验的,一步步检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真理性。历史的法则同自然的法则一样,都遵循唯物辩证法,“在一种生成(becoming) 与已成(passing away) 中相互转化”,进化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历史的进步建立在积累的基础上,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进而实现对历史发展先定论和神创论的扬弃。
人类是社会的人类,社会的进步比生物的进化更复杂,“文化是传承的、扩散的,人类的活动是实践的”,人类社会的进步依赖经验积累,通过模仿、推理的能力,外化为发明与发现。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但这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次的试错中总结经验,并将经验传递下去。个人的实践形成个人经验,个人经验经由某些方式(语言)传播,形成集体经验,进而生成社会传统。这个过程也是偶然与必然、传统与进步之间的矛盾关系的体现,遵循历史进步遵循否定之否定的法则。人类的技术革命是技术缓慢积累的过程,但体现在最终完成的结果上却是剧烈的“革命”,这也就是人类社会形态变化显著的原因。
柴尔德吸收了古典进化论学派、传播论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将进化论从民族中心主义中解脱出来试图建立唯物主义的文化进化史观。柴尔德运用具体史实证明文化的普遍性,既有文化整体进化论,也有具体文化的单线进化论与多线进化论。他对历史进步的阐释跳脱出了古典进化论的猜测性框架,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的很多历史分期和史料也有一定不严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