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课程全集 第一季 (32讲)( 2019年秋)

全部笔记下载链接:https://www.qingyuntuishu.com/2023/06/26/2312/
绪论:什么是文学理论
一、何谓理论
理论约等于哲学,是碎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某一问题追问其背后实质,是对现象的抽象分析和概括
学习理论需要的能力
深入思考能力(反思、批判)
质疑的不是可疑的东西,而往往是那些看上去不那么可疑的。不可疑的才值得质疑,可疑的本来就可疑了。某个伟人:偏见就是18岁以前在课本上学到的叫常识的东西。举例:请某老师吃饭,他的孩子玩王者荣耀,为什么孩子会被吸引?——游戏的本质是赚钱,方式是让人上瘾。那怎么让人上瘾?——琢磨人性的弱点,意志力薄弱的地方,会对什么产生迷恋?意外的惊喜。朋友圈机制,不愿朋友比自己好的虚荣心。到底是我想打游戏还是别人推着我打游戏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举例:看新闻的大数据推送,知道你对什么感兴趣,不断推送你喜欢的内容。到底是我想看新闻还是别人推着我看新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举例:选举,经过大数据分析,你最想选的候选人,你的仇人也选了,你改不改?改了是自主意志选择还是被操纵的选择?举例:超市产品4.99元,因为数据分析4.99确实比5元销量高。不质疑只是接受,人会失去自我。《楚门的世界》,虚假的世界活得很美好,该怎么办?
分析现象背后本质的能力(解读、阐释)
对反思进行反思。举例: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反思)凭什么两个异性相爱才是真爱?按这种逻辑继续下去:凭什么婚姻只能是两个人的事情?八个人?凭什么是两个人的事情?人和猫可以结婚吗?和桌子可以吗?只要彼此相爱?会陷入反思的循环。应当思考的是为什么现在会有这种想法,而以前没有?跟时代有什么关系?人的非理性要比理性大得多。《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蚊子血朱砂痣。所以要有解读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反思和质疑。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
乔纳森*卡勒
• 理论是分析的话语
•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
• 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
去思考这种思维是怎么思维的
• 理论是跨学科的
二、何谓文学理论
文学的“哲学”
文学理论只是约等于文学的哲学。文学理论不探讨具体作品,而是抽象的东西。如什么是文学?如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区别?讲故事有什么套路?套路为什么成为套路?文学理论本质是一种文学研究,要有冷峻的目光,而不是文青的热爱。
作者之意VS读者之意
如高考的现代文阅读,作者做题往往不行,记者就会炒作。此前提是记者认为作者对自己文章的意义具有绝对的、权威的阐释力,即只有作者说了算。那么有没有可能作者写出了自己未能意识到的东西?如《安娜*卡列尼娜》塑造了安娜这样一个婚内出轨的角色,安娜从婚姻的不忠者变成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者,非作者能控制。小说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它反应了某些生活中的本质规律,而这种规律是不以作者意志所转移的所以作品的意义并非绝对化的
你是否看到一只鸡?
电影学《电影的本性》克拉卡尔将城市片给非洲土著看,看是什么效果。发现他们在兴高采烈地谈论着一只鸡。在角落中发现了一只鸡,时间极短,因为那只鸡是他们最熟悉的。而高楼大厦不熟悉,所以成为了背景。所以看电影时,我们看的也是我们眼中的那只鸡,我们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自己的经历、性格、认知等。争论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人根据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重要的是他们的认知差异。
随意解读VS科学解读
不同作品对同一作品的解读不一样,那么是否可以随意解读呢?随意解读要基于文本,如不会把林黛玉解释成王熙凤。所以即便有不同解读,也有一个区间。
阅读为何
一般是为了获取知识或体验,这叫接受式阅读反思为什么,即反思性阅读,如某个电影小说挺有趣,为什么要分析得如此深刻?好玩就够了。某个小说用了什么伎俩让你高兴、悲伤。某种程度的确会破坏接受式阅读的体验。即分析它为什么给你带来快感。加上前面的,两种快感,这就是与普通人的区别。更进一步,为什么这样的伎俩能让你产生情绪……
• 接受
• 反思
评判作品背后的价值系统
文学理论是一套评判文学作品的价值系统,这种理论是变化的,在不同时代对同一作者作品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喜欢不喜欢没有标准,但好不好有标准
提供解读文学作品的角度和方法
越是名著,越看不懂,会产生两种结果:令我愤怒或令我敬畏。一切的意义都是阐释的结果,没有阐释就没有意义。文学理论就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层面和意义,给人恍然大悟和深表信服,重点是给人提供另一种可能性、许多种可能性,是开放式的而不是故步自封的。我的问题:如果阐释的意义对大众有害,还应该阐释出来吗?我想问题在于确定自己的阐释对大众是有害还是无害,如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要求阐释的意义必须先阐释出来,才能判断对大众的益害?……
跨学科性
需要借鉴哲学、社会性、宗教、心理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