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规模不小的战争,为何没见地雷有什么战果?

要说特别廉价而又让所有人类闻风丧胆的武器,那么地雷可算是必须入围的种子选手。因为地雷生产的成本甚至比一些比较上档次的手榴弹的制造成本还要低;但是在战场上的杀伤效应特别是后续的长期负面效应却让全球都非常的头疼。一般的反步兵地雷的国际售价只有几十美元;就算是威力比较大的反坦克地雷的售价也不过一两百美元,比大多数枪支的售价都便宜。而且只要有生产炸药的能力,就可以马上*******。甚至都不用专门用钢铁铸造地雷的外壳,随便找个废旧玻璃瓶子甚至是铁罐都可以****。炸药也可以用最便宜的硝S铵而不是专业的TNT军用炸药。也正是因为特别廉价,于是凡是局部战争,特别是战线相对比较固定的局部战争,几年甚至十几年下来,往往会在战场遗留成千上万甚至是几百万级别的地雷!

这些地方往往成为让所有人胆战心惊的长期雷场。会极大地影响战后的正常生产生活的恢复。而被地雷大范围炸伤致残的军人和平民,都会成为长期的巨大负担。而这类长期雷场,几乎在所有发生过局部战争的区域都是高概率存在的。也正是大面积布雷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后续负担,于是国际公约直接禁止了专门杀伤人员的反步兵地雷。当然禁止是一方面,在实战中双方的实际操作则是另外一方面。这就导致出现在实战中、专门杀伤人员的地雷仍然大量存在的现象。不过凡事都有例外;这就是新的局部战争的规模已经越大越大,极有可能会打成冷战之后整体参战体量最大的战争。但是有一个现象却非常特别,这就是地雷在这次战争中的角色明显并不突出。到现在居然没有多少专门是地雷的战果被公开报道。

当然没有地雷的公开战果,并不等于地雷就从本次战争中自动退出了;实际上有战争就有地雷这是自然规律。本次战争几乎是第一次被全球短视频“直播”的战争,因此居然还有民用车辆在公路上蛇行躲避反坦克地雷阵;甚至还有民众把反坦克地雷给人工“端走”的滑稽画面。这说明大量的地雷,尤其是专门的反坦克地雷,并没有缺席本次战争。但最特殊之处,就在于这次战争居然没有这些地雷取得重大战果的报道。这才是问题的特殊之处。其实基本是同一个战场环境,早在2014年的冲突中,还有不少主战坦克被预先埋设的反坦克地雷炸毁的画面。而到了2020年发生在高加索南部的一场小规模高烈度冲突中,一开始也有主战坦克被反坦克地雷炸毁的动态画面。那么为何到了现在,同样出现在战区的大量反坦克地雷。

却大致处于“普遍闲置”状态呢?其实并不是这场战争缺乏地雷,而是战局到目前仍然比较特殊,导致出现了地雷的角色严重靠边站的暂时性局面。首先,就是对这次战争,虽然有很多情报方面的公开预警,但是95%以上的普通人甚至包括战争中防御方的高层,还是普遍相信,都是属于“狼来了”的虚假预警。因此并没有在对手可能攻击的行进路线上大量的布设反坦克地雷。最多也不过是在开战后的48小时之后才反应过来;临时炸毁了一些交通要道上的桥梁而已。可以说战略防御方的指挥部,一开始也没想到攻击方会直接进入纵深,攻击其本土。因此大多数战线根本没有下达广泛布雷的命令。既然防御方没有大面积主动布雷,那么作为攻击方就更没有必要从一开始就大面积布雷了。毕竟攻击方的战线是不断,

向前推进的。在自家装甲车辆前进的道路上大面积布雷?基本没有一线指挥官会笨到这个程度。还有一个原因,这就是战区的大部分原野,在初春并不适合重装甲部队越野通过,因此开战至今接近50天,不论防御方还是攻击方,其实都需要通过铺装硬化路面推进和撤退。而在硬化路面上埋设地雷不但费工费力而且效果并不好。于是双方都出现了“图省事”的布雷方式,这就是把大量的反坦克地雷直接“正大光明”地丢在公路上,因此出现了民用车辆蛇行过地雷阵和民众纯手工端走反坦克地雷的情形。不过这些现象,极有可能会在未来随着双方战线的最终固化,而再次出现在交火线两侧大量埋雷的情况,甚至可能再次出现大面积的、专门杀伤人员的地雷。于是本次战争中地雷的“轻松”角色也会彻底终结!